姚志源
(姚志源紫砂工作室 江苏 宜兴 214220)
在众多的宜兴陶制艺术品当中,紫砂壶是最闪耀的,也是对中国传统陶瓷茶壶制作的最大贡献。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检验,紫砂壶在实用、艺术与文化三方面均得到认可,并与时代精神、创新精神相结合,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出色的纯手工陶制茶壶。
在“佛肚容天壶”这件作品中,“佛肚”体现出传统佛教的因子;“容天”则象征中华民族有容乃大的宽容气度,两者结合形成了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特征的“禅意”,构成了作品的内在文化价值。以文化价值为导向,作品在艺术设计上以创新为理念,更为直接地点明了紫砂壶极强的可塑性与时代价值,使紫砂壶的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接轨,展现新时代紫砂壶的发展活力与广阔前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艺术形式继续传播。
制作一件紫砂壶所必须的就是紫砂泥,这种泥料存量珍稀,种类丰富,烧制后呈现出多样的色彩与质感,决定了作品的主题气韵与价值。精制的泥料不仅在色彩上能引起人的共鸣,更提供了极佳的手感,经年累月泡养后要能光华更胜从前,才能展现紫砂泥的特殊品质。
此件作品由低调的棕褐色泥料制成,接近于树干的色彩,在自然气息上更胜一筹。作品通体色彩均匀深厚,有沉稳端庄的气息、细腻光滑、干净纯粹,以达精致的艺术标准。创作中对泥料的呈现展现了紫砂泥优越的自然质感和中国独特的色彩文化与色彩气质,以此来奠定整件作品内敛与沉稳的气质。
壶身表面上可见纵向分布的细密纹理,是创作在泥料上的创新,使作品更贴近树干的形态质感,以此设计来贴近自然,借自然的无穷无尽来表现作品的宽容大度,是更有高度的禅意,使作品在接地气的同时带给人思考感悟,色彩不一定要张扬,但内里一定要经得起考量,才是作品泥料中的内敛与沉稳。
作品色与形都贴近树,并打破了以往紫砂壶中规中矩的造型设计,以一种不平衡包含平衡,更加自然灵动。除此之外,壶身凸出的部分也象征“佛肚”,这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艺术趣味。创作中首先将壶身塑造成以圆柱造型,将壶盖嵌入壶身当中,形成平整的顶面,使作品整体造型更加完整和简洁。壶体的高度、大小控制精当,表现出树木的参天大气之感。壶体的顶面与底面相对应,保持了壶身上下部的均衡,稳定了壶的“地基”,便于进一步的创新设计。
壶身中有两个创新部分:①壶身两侧线条设计为“互补”的,虽然不对称,但也形成了力的均衡,保证了壶体的平衡。镶嵌壶嘴的那一侧壶身线条在中间部分微微向外凸,就如同“佛肚”一般,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另一侧的壶身线条则微微向内凹,线条的弧度美表现地非常明显。壶身两侧的凸线与凹线的弧度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方向不同,仍然满足壶体均衡的要求,在造型上更接近自然树干。②壶面上的纹线装饰,上下各一条,十分立体,呈斜向分布,上下对称,其目的同样是考虑到作品的均衡性。在这两条纹线的点缀下,壶身就不是普通的树木了,更像是一段竹节,带有几分不屈的气节与原则底线,展现出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
纤长的壶嘴、宽大的耳状环形端把与半环形的壶钮皆是传统造型,创作中在这3部分之中用立体纹线加以装饰,赋予其以竹的样貌,与壶身设计保持一致,强调了作品所要传达的精神。壶体以及各结构部分的设计以自然与创新为理念,通过竹的造型呈现包含佛肚、容天与禅意的思想内涵。
同时这把壶在肌理的处理上还花费了一番心思,跟过去的一些竹节造型的紫砂壶所不同的是,这把壶非常逼真的还原了竹纤维所形成的表面肌理,这种肌理效果在自然界中远看是无法察觉到的,只有接近以后才能够通过观察发现竹子如同发丝一般的生长纹理,在“佛肚容天壶”这把壶整个的表面肌理处理上都带有这种生动的生长纹理,且同时契合主题,这张肌理是与竹节的轮廓同时变化的。所以整个壶面肌理看起来非常的流畅,这也从侧面辅助了茶壶竹节造型的合理性,两者相互印证,形成了能够自洽的形体逻辑。
这把壶制作的工艺难点主要集中在竹节的走势与茶壶表明肌理的融合,由于整把壶的竹节并非是一般的平行状态,而是上下倾斜,这种奇特的形状在自然界中虽然少见,但却是真实存在着的,只是历来的同类型作品都采用竹节相互平行的竹筒样式,这几乎已经形成了这里作品的造型定式,所以这种突兀的竹节变化。所以除了竹子表面生长的肌理外,茶壶的壶面上还刻意塑造了一些小孔,这些空隙并不会影响到摸上去的光润的肌理手感,同时也没有任何规律,这种不完美反而让把壶上关于竹子的真实性塑造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与之相呼应的就是在壶把和壶流上也采用了相同的塑造方法,这种刻意留出的微小孔隙,不会让整壶的工艺失色,反而产生了很多趣味。
在当代紫砂花货的制作中,由于紫砂泥料的进一步细化,很多过去难以完成的细节塑造,如今都可以被制作的活灵活现,完美无缺。不过这也很容易造成一个紫砂花货创造中的误区,那就是单纯的追求工艺上的完美,而忽视了紫砂花货表现自然和生活的本意。且过多的追求工艺技法的极致,会间接的造成对源头特定紫砂泥料的需求,并不利于整个行业健康良性的发展。在当代紫砂花货的创作中,回归本源,更多的再现真实的自然,用自然本身去打动人的情感,这才是紫砂壶艺创作所应当崇尚的方向。
“禅”原本是佛教用语,其中一些关于宽容、大爱等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存在共性,创作中设计出“佛肚”所想要表达的就是极致的宽容,也就是“容天”,是禅意的一个侧面。这种博大与禅意还体现在作品的创新精神上,运用了诸多的元素进行组合,不拘泥于既定的形式而勇于探索实践,在看似自由随和之中始终把握着标准与尺度,这正是新时代的创新精神在此壶中的体现。“佛肚容天壶”巧妙地沟通了传统与现代,重视继承,不畏创新,促进了紫砂壶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进一步发展。
此壶以新颖的造型诠释了紫砂壶艺术中的新时代眼光与新时代精神,也暗示了创新对于紫砂壶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在创新思想引领下,紫砂壶艺术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最终实现“容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