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昊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 北京 100872)
投龙仪式作为道教的一种重要科仪,于唐代初期从民间走向宫廷,由原初的宗教祭祀逐渐演变为封建国家和帝王祭祀的重要仪典,并在唐宋时期盛极一时。宋代有诸多学者关注到其时出土的唐武宗时期的《会昌投龙文》。欧阳修即见到了《会昌投龙文》原件,他在《集古录》跋语云:“余修唐《本纪》至武宗,以谓奋然除去浮图锐矣,而躬受道家之箓,服药以求长年……及得《会昌投龙文》,见其自称‘承道继玄昭明三光弟子、南岳炎上真人’,则又益以前言为不缪矣。”(1)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笺注:《集古录跋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207页。陈善《扪虱新话》、曾慥《类说》、陈思《宝刻丛编》等文献对《会昌投龙文》亦有著录。北宋范镇《东斋记事》对他在朝廷亲眼所见投龙简的形制有过详细描述:“道家有金龙玉简,学士院撰文,具一岁中斋醮数,投于名山洞府。……予尝于学士院取金龙玉简视之,金龙以铜制,玉简以阶石制。”(2)范镇撰、汝沛点校:《东斋记事》,《东斋纪事春明退朝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页。
对于极其讲究仪式过程庄重性、规范性的道教仪轨而言,投龙仪文献(3)投龙仪文献又被称为投龙纪、投龙记、投龙文或投龙告文等,本文统一称为投龙仪文献或投龙文,主要包括实物投龙简和石刻投龙纪两种类型。刘昭瑞曾将记录投龙祭祀活动的实物资料分为两类:一类是历代帝王都秘而不宣、唯用以告神的投龙“告文”,这类材料一般都属近年考古发现或偶然出土,是研究者得以了解道教投龙仪的主要材料;一类则是参与主持或奉旨代行帝王投龙仪式的道士或官吏所撰写的记述投龙经过及其灵异的“投龙记”,这类材料一般作为摩崖刻石或碑刻题记流传了下来。本文从刘昭瑞说,主要研究第一类资料实物投龙简。详参刘昭瑞:《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235页。作为记录道教法事投龙科仪举行时使用的祭祀文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套语格式,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投龙简的文本内容多刻写在简册上,记载了投龙祭祀的时间、地点、仪式缘起、参与人员等重要信息。就文本内容而言,石刻投龙纪多突出其纪实叙事性特征,而实物投龙简的内容更偏重于祷告祈福性质,这就使得文本撰写时会因载体形式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套语格式,而且在不同应用场景之中、斋仪醮仪影响之下亦会呈现出多元的文本形态。本文拟根据投龙简出土的实物资料,探讨投龙简文撰写套语的发展流变及文本撰写的灵活性特征。
成书于东晋时期的《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下文简称《玉诀妙经》)是现存最早记载投龙简文撰写格式的道教经典。王承文注意到南朝宋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中“三元玉简文”名称及其书写格式、投简呪文来源于《玉诀妙经》,认为《玉诀妙经》卷上所载“三元玉简文”应是道藏中最早的完整的投龙简仪,又直接影响到后来一千多年道教投龙璧仪的发展(4)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22-525页。。刘昭瑞、易宏根据道书所记,认为投龙仪至少在东晋时已经基本形成。关于投龙仪的起源,王育成、刘昭瑞、易宏等学者皆认为,投龙仪的形成与道教的“三官信仰”、“三官手书”密切相关(5)详参王育成:《考古所见道教简牍考述》,《考古学报》2003年第4期;刘昭瑞:《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第258-259页;易宏:《金龙驿传,上达九天——道教投龙简仪源流略考》,《中国本土宗教研究》2018年刊。。刘昭瑞在《从考古材料看道教投龙仪——兼论投龙仪的起源》一文中指出,投龙简不仅与汉代以来流行的天、地、水“三官”崇拜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道教的三官手书和投龙告文之间也有相似之处(6)刘昭瑞:《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第235-261页。。三官是指道教的天官、地官和水官三位天神,三官信仰恰与中国自上古流传的祭天、祭地和祭水礼仪相对应。《唐六典》记录了唐朝时期重要的三元斋节,可以看出唐人的三官信仰:“斋有七名:其一曰金箓大斋……其四曰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皆法身自忏諐罪焉。”(7)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25页。“三元日”是道教修斋建醮的重要节日,也是投龙行道的重要日期,唐代诗人赵居贞《云门山投龙诗》、殷尧藩《中元日观诸道士步虚》、于鹄《宿西山修下元斋咏》等都描述了上元日、中元日或是下元日开展的投龙祭祀和修斋建醮活动,表明三元日在唐代已经成为投龙祭祀的时间常典。
王宣艳较早关注投龙简的套语格式问题:其文《浙江省博物馆藏北宋帝王金龙玉简考释——兼谈北宋时期帝王投龙简》认为,北宋玉简告文格式由简主(名)、告求事由、斋醮地点及规模、投简套语、告文时间地点组成,较前代更程式化、更规范化(8)王宣艳:《浙江省博物馆藏北宋帝王金龙玉简考释——兼谈北宋时期帝王投龙简》,《收藏家》2014年第7期。;《吴越国钱氏银简考释》一文基于吴越钱氏现存的十件银简,讨论了银简的形制和吴越国的投龙简制度,并对简文格式和内容做出了分析(9)王宣艳:《吴越国钱氏银简考释》,《东方博物》2019年第3期。。然而此二文主要以分析五代吴越国投龙简和北宋投龙简的文本为主,更偏重于历史政治方面的研究,而且在讨论套语格式时,对于唐代的投龙简只是一带而过,没有注意到唐代、五代至宋代投龙简撰写套语发展的内在联系性。笔者根据现存的投龙简实物及其他相关文献,认为投龙简文套语格式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东晋道书《玉诀妙经》中记载的“三元玉简文”的内容初步具备了投龙简文撰写格式的雏形,唐玄宗开元时期颁布的《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意味着简文的书写模式趋于定型,五代吴越国投龙简在因袭唐人撰写格式的基础上出现新变,北宋张商英删定的《金箓斋投简仪》则标志着简文套语格式的发展走向成熟。
关于投龙简文撰写格式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的道教经典《玉诀妙经》。其后南北朝时期的道书《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正一法文经护国醮海品》、《无上秘要》等对于简文撰写格式的载录皆直接援引自《玉诀妙经》。其文曰:
元始灵宝告水帝削除罪简上法
灵宝某帝,先生某甲,年如干岁,某月生。愿神愿仙,长生不死,三元同存。九府水帝,十二河源,江河淮济,溟泠大神,乞削罪名。上闻九天,请诣水府,金龙驿传。
太岁某年某月某朔某日某时于某国告文。……
元始灵宝告五岳灵山除罪求仙上法
灵宝某帝,先生某甲,年如干岁,某月生,命属某帝,名系泰山。愿神愿仙,长生度世,飞行上清。五岳真人,至神至灵,乞削罪籍。上闻九天,请诣灵山,金龙驿传。
太岁某甲子某月某朔某日某时于某岳告文。……
元始灵宝告九地土皇灭罪言名求仙上法
灵宝某帝,先生某甲,年如干岁,某月生,命系九天,东斗领籍。愿神愿仙,长生度世,飞行上清。中皇九地,戊己黄神,土府五帝,乞削罪录。勒上太玄,请诣中宫,投简记名,金钮自信,金龙驿传。
太岁某甲子某月某朔某日某时于某郡县中告文。……
道曰:尔有志心,发无上道,……当以八节甲子之日,投三元玉简,除宿罪簿,言名上天,事事三过……(10)《道藏》第6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85-186页。
由“三元玉简文”名称《元始灵宝告水帝削除罪简上法》、《元始灵宝告五岳灵山除罪求仙上法》、《元始灵宝告九地土皇灭罪言名求仙上法》可知,简文的最初作用就是削罪求仙。武则天时期的《中岳投金简文》提到“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11)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93页。,说明唐代投龙简仍旧沿袭着东晋三元玉简削罪求仙之功用。将后世的投龙简实物与三元玉简文内容对照后发现,三元玉简文已经初步具备了投龙简基本的文本形态,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在于投简类型、祈愿套语和投告时间三个方面。首先,三元玉简文初步具备了三种类型投龙简套语格式的雏形,后世的投水简、投山简和投土简分别是从《元始灵宝告水帝削除罪简上法》、《元始灵宝告五岳灵山除罪求仙上法》、《元始灵宝告九地土皇灭罪言名求仙上法》发展而来,简文祈愿内容中向神灵祷告的部分业已反映出不同类型投龙简对应的“水官”、“天官”和“地官”信仰。其次,从祈愿套语来看,“愿神愿仙,长生度世,飞行上清”、“上闻九天,金龙驿传”等套语句式在后世得以因袭沿用,五代吴越钱氏投龙简和宋代帝王投龙简常以此类套语句式作结。如钱元瓘53岁投龙简、钱弘佐15岁投龙简、钱弘俶21岁投龙简等的祈愿内容皆以“谨诣水府,金龙驿传”结尾,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投龙简(即济水投龙玉简)、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投龙简的祈愿内容与《元始灵宝告水帝削除罪简上法》中的祈愿套语十分相似。最后,简文结尾处的投告日期使用太岁纪年法,且投龙祭祀的时间放在朔日举行,都成为后世书写投告日期时的重要参照。五代吴越钱氏投龙简在记录投告日期时,大都使用了太岁纪年法,唐代武则天《中岳投金简文》、唐玄宗《南岳投龙告文》亦是如此。
《玉诀妙经》中关于投龙简的行文格式和表述体系是后世撰写投龙简文的重要参照,但并非后人撰写时所遵照的“标准”套语格式。与后世出土实物及道书记载的文本内容相对照,《玉诀妙经》提供的书写“范本”显然还不够成熟。例如,从实物投龙简与石刻投龙纪所载内容来看,投龙仪式常与斋仪、醮仪连用,且专供帝王和皇家使用的金箓斋是投龙仪式最常用的斋仪类型,但《玉诀妙经》并未提及斋醮类型和规格。在描述投告地点时,投山简一般要写明投告的洞府,投水简要写明的是水府,投土简则是坛宅,而《玉诀妙经》中却无相关说明,且没有证据表明《玉诀妙经》的套语句式运用到了当时的书写实践之中。
总的来说,东晋时期的道书《玉诀妙经》已经初步具备了投山简、投水简、投土简等三种不同类型简文格式的基本书写形态,唐代、五代和宋代投龙简文的行文套语都从中汲取过养分,且又在继承前代格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每一段历史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独特性。
唐代有一研究投龙科仪和简文撰写格式的重要资料——编号为P.2354的敦煌写本,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据日本学者大渊忍尔考证,P.2354写本大约写定于唐玄宗开元时期,其明确记载了当时国家颁布的关于投龙仪式的具体规定,成为中央和地方举行投龙祭祀活动时依照的重要法则。根据该写本的内容,大渊忍尔将其命名为《投金龙玉璧仪》(12)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下)》,济南:齐鲁书社,2016年,第890页。,中国学者王卡称之为《大唐开元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13)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3页。,刘昭瑞则定名为《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14)刘昭瑞:《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第253页。,本文从刘昭瑞说,以下皆称P.2354写本为《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录文如下:
4 稔,无诸灾疾。比者投龙文仪多不周具,或
5 将九醮仪行用,或用三五仪,窃所乖互。其
6 龙璧皆奉敕,在内在外修金箓等斋,
7 有镇坛龙璧。斋毕,其时即合投告海岳名
8 山水府以斋,意申盟善功,乞削罪源,上闻
9 九天。比来出使,但知行投龙,威福不言,龙
10 璧本缘设何斋诫?而令散投或正月埋砂。
11 有龙璧各三,此即镇国辟瘟功德。假令本命
12 降诞功德,保护主上圣躬,皆须申明
13 根本所由,令得众圣咸闻。若不具明,虚费传
14 驿。今功德院修撰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
15 所投龙璧州,各附一本,并坛图铺设次序,
16 非直出使省功,天下诸州皆得悮解,功德
17 圆满,神灵欢泰。比投龙使不索龙璧,举亦
18 不造坛,奉敕投告,若省定州名山水府,
19 自然依准。若定州未定名山水府,事须责图
20 经、捡古迹,诠定堪投处所,令遣造坛。坛去投
21 洞穴或水府二百步,令修筑,高一尺四寸,方
22 二丈四尺,泥拭净洁。(15)录文仅节选了《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的部分内容,详文可参刘昭瑞:《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第250-251页。录文标点另参考了吕博:《本命与降诞:唐代道教“投龙简”再读》,《世界宗教研究》2019年第2期。
关于《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中投龙仪式方面的研究,周西波《敦煌写卷P.2354与唐代道教投龙活动》、刘昭瑞《从考古材料看道教投龙仪——兼论投龙仪的起源》、吕博《本命与降诞:唐代道教“投龙简”再读》等文已然论述得颇为详尽(16)详参周西波:《敦煌写卷P.2354与唐代道教投龙活动》,敦煌学会编:《敦煌学》第22辑,台北:乐学书局,1999年;刘昭瑞:《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吕博:《本命与降诞:唐代道教“投龙简”再读》。,本文不再涉及。笔者重点关注的是本则材料中关于投龙简撰写内容和套语格式的问题。可将同样撰成于开元年间的唐玄宗《南岳投龙告文》与《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比照参看:
南岳投龙告文
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李隆基本命乙酉八月五日降诞。夙好道真,愿蒙神仙长生之法,谨依上清灵文,投刺紫盖仙洞。位忝君临,不获朝拜,谨令道士孙智凉赍信简以闻,惟金龙驿传。太岁戊寅六月戊戌朔廿七日甲子告文。
(阴面)
内使朝散大夫行内侍省掖庭局令上柱国张奉国本命甲午八月十八日生,道士涂处道、判官王越宾壬寅八月七日。傔人秦延恩。(17)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第122页。
唐玄宗南岳投龙简实物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湖南省衡山县,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清代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载:“右《南岳投龙告文》,铜质坚好,纯绿似瓜皮,道光间出衡山县土中,为易大令所得。”(18)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386页。值得注意的是,《南岳投龙告文》是目前出土投龙简实物中首次标明帝王“本命”和“降诞”的简文(19)关于投龙简中帝王“本命”和“降诞”的研究,详参吕博:《本命与降诞:唐代道教“投龙简”再读》。,与《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的要求“不谋而合”——“假令本命降诞功德,保护主上圣躬,皆须申明根本所由,令得众圣咸闻”。详细对照《南岳投龙告文》和《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后发现:《南岳投龙告文》中的主要内容,如帝王开展投龙仪式的时间、缘由、投告地点、参与人员等等,大都符合《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的规定。因此,笔者认为《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的出现,实则为唐代帝王投龙仪式的举行和投龙简文的书写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参照。故而根据敦煌写本《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唐玄宗《南岳投龙告文》以及唐代其他的投龙仪文献,可大致归纳出唐代帝王投龙简文的套语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简主的自我介绍。简文开头要以“头衔+姓名”的格式,如唐玄宗《南岳投龙告文》称“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李隆基”,武则天《中岳投金简文》称“大周国主武曌”。其后要写明皇帝的出生日期——“本命年”(生年)和“降诞日”(生日),这一规定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在五代得以继续沿用。如杭州西湖出土的钱镠62岁投龙简云“吴越王,臣钱镠六十二岁,二月十六日生,本命壬申”(2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89页。,钱镠宝正三年(928)《太湖投龙记》有“吴越国王钱镠年七十七岁,二月十六日生”(21)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第198页。之语,钱弘俶21岁投龙简曰“吴越国王钱弘俶,年二十一岁,八月二十五日生,本命己丑”(2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第293页。。
二是投告缘由。唐代帝王举行投龙仪式的原因比较单一,多为削罪名、求长生(23)王宣艳:《浙江省博物馆藏北宋帝王金龙玉简考释——兼谈北宋时期帝王投龙简》。。如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于中岳嵩山进行投告是为了除罪求仙,“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24)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第93页。。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亦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而举行投龙仪式,“夙好道真,愿蒙神仙长生之法”。
三是斋仪类型。《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明确规定“其龙璧皆奉敕,在内在外修金箓等斋,有镇坛龙璧”,这一方面表明投龙仪常与斋醮合用,另一方面也指出金箓斋是最常用的斋仪类型。唐代至宋代的帝王投龙仪式,与其配合使用的斋仪类型以金箓大斋为主,而相关斋仪规格的奠定却是在唐代。笔者搜集到唐代现存的投龙仪文献有21篇,其中明确提到使用金箓斋仪的投龙仪文献有9篇,占文献总数的近一半。
四是简文的投告地点。唐代投龙简在谈及投告地点时,一般会给出一个比较大的地域范围,即说明在某座名岳大山投告,如《岱岳观碑(十四)》云“奉今年闰六月十九日敕,往东岳及莱州东海投龙”(25)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第101页。,《岱岳观碑(十五)》曰“我皇有意于神仙,敕使正议大夫、内给事梁思陀,寺伯俱玄明等,与道士任无名于东岳太山投龙合练”(26)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第108页。。此外,也可以具体到名山大川内的某处洞天水府,《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规定“奉敕投告,若省定州名山水府,自然依准。若定州未定名山水府,事须责图经、捡古迹,诠定堪投处所,令遣造坛。坛去投洞穴或水府二百步,令修筑”,如唐玄宗《南岳投龙告文》所载投告地点是在南岳衡山的紫盖仙洞——“谨依上清灵文,投刺紫盖仙洞”,唐代宗大历七年(772)的《岱岳观碑(十八)》投告地点在泰山的瑶池——“奉敕于岱岳观修金录斋醮,及于瑶池投告”(27)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第156页。。事实上,唐代的投告地点没有像宋代规定的那么严格,不必精确到某座名山的具体洞天,只需要说明投告的大致地点即可。
五是发愿内容。此部分主要是帝王向神灵祷告并祈求保佑,多为程式化的语言,内容较为单一,帝王多立足于个人角度祈愿,希望自己能够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延年益寿。发愿文之后多以“上闻九天,金龙驿传”等套语句式作结,但在投龙简实际撰写中可以灵活取舍,并非硬性规定。
六是参与人员。因为简册的字数承载量有限,故而在刊刻题名时只能记录主要参与人员,并且一定要重点突出主持投龙仪式的道士;其次是参与祭祀的官员,其姓名之前大都会写明官职名称,题名则按照官职高低依次排列。
七是投简时间。简文的投告日期往往要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而且落款日期都是在朔日。
从现存资料来看,唐代、五代和宋代的投龙仪文献各有其独特性。唐代出土投龙仪文献最多,但多以石刻投龙纪为主,投龙简实物则相对较少,且全为投山简;五代出土实物投龙简数量最多,一共有13枚,包括南唐时期的1枚投龙璧和吴越国时期的12枚投龙简,其类型以投水简为主;宋代投龙仪文献类型最为丰富,投山简和投水简都有出土,且实物投龙简和石刻投龙纪兼而有之。
南唐投龙简的简主是其开创者李昪,投告时间是在升元四年(940),名为《南唐烈祖李昪投龙玉璧》,录文如下:
大唐皇帝昪,谨于东都内庭修金箓道场,设醮谢土,上仰玄泽,修斋事毕,谨以金龙、玉璧投诣西山洞府。升元四年十月□日告闻。(28)录文及相关研究可参杨小霞、周晶纯:《南唐烈祖李昪投龙玉璧相关史实考据及铭文释读》,《中国道教》2019年第3期。录文标点为笔者所加。
《南唐烈祖李昪投龙玉璧》的告文内容镌刻在玉质的投龙璧上而非投龙简上,这在投龙简实物中甚是少见。其文本内容简短,仅有49字,行文风格和同期盛行于吴越国的投龙简文大相径庭,反倒更接近于唐代投龙简文的撰写风格。
吴越国自907年钱镠受封称王,至978年钱弘俶献地归宋,享国72年,共经历了三代五王。王士伦《五代吴越国王投简》收录有10篇吴越国时期的投简告文(29)五代吴越国时期共有12篇投简告文,王士伦《五代吴越国王投简》一文收录其中的10篇。钱镠77岁(928年)投简告文有3篇,该文收录2篇,1篇未收录;另有钱弘俶45岁(973年)投简告文未收录。详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第289-294页。,包括钱镠62岁(913年)投简告文2篇(一篇发现于杭州西湖,另一篇发现于绍兴);钱镠63岁(914年)投简告文1篇;钱镠66岁(917年)投简告文1篇;钱镠77岁(928年)投简告文2篇(一篇出土于苏州吴县,另一篇发现于绍兴)(30)钱镠77岁(928年)投简告文共有3篇,2篇出土于苏州吴县,1篇发现于绍兴。出土于苏州吴县的2枚投龙简,根据其告文内容可知,投告地点分别在洞庭乡王梁里和洞庭乡东皋里,其中投告于东皋里的简文在陈垣《道家金石略》中又称为《太湖投龙记》。为了不引起歧义,后文在论述钱镠62岁的2枚投龙简和77岁的3枚投龙简时,其后会加上具体的出土地点以示区别。;钱元瓘53岁(939年)投简告文1篇;钱弘佐15岁(942年)投简告文1篇;钱弘俶21岁(949年)投简告文1篇;钱弘俶23岁(951年)投简告文1篇。笔者发现,与唐代、宋代以及同时期南唐的投龙文相比,吴越国投龙文大都为“长篇巨制”,内容丰富,字数多者甚至能达三百余字。从文本内容来看,吴越投龙文篇幅的增加当与钱氏在行文中描述的润色宏业、求神庇佑的内容有所关联。吴越投龙简大致遵循了唐代投龙简文本的撰写格式,但是在自我介绍、投简缘由和祈愿内容方面着墨较多,使得整体篇幅显得宏大丰赡。事实上,正是简主在这些方面的刻意追求,才使得吴越投龙简篇幅“激增”。试看钱镠62岁投龙简(杭州西湖出土):
大道弟子,启圣匡运同德功臣,淮南、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淮南、浙江东西等道观察、处置、营田、安抚、兼盐铁、制置、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尚父、守尚书令,食邑一万七千户,食实封一千五百户,吴越王,臣钱镠六十二岁,二月十六日生,本命壬申。自统领三藩,封崇两国,廓(31)“廓”字王士伦原录为“廊”字,笔者参阅王宣艳《吴越国钱氏银简考释》该简的拓片,经过比对,认为王士伦乃误录,故在引用本简时采用订正后的“廓”字。另本文在引用文献时,发现部分句读可能有误,故而根据笔者的理解进行了校改。清吴越,获泰黎元,皆荷玄恩,敢忘灵祐。昨者当使所发应援湖湘兵士,及讨伐犯境凶徒,遂沥恳情,仰告名山洞府,果蒙潜加警卫,继殄犲狼。已于中元之辰,普陈斋醮,今则散投龙、简,上诣诸洞仙籍、水府真官,备罄丹诚,用酬灵贶。兼以方兴戈甲,克殄淮夷,敢希广借阴功,共资平荡,早清逆窟,以泰江南。其次愿两府封疆,永无灾难,年和俗阜,军庶康宁。兼镠履历年庚不逢衰厄,至于家眷并乞平安,永托真源,常蒙道廕。谨诣水府,金龙驿传。
太岁癸酉八月庚辛朔十三日壬午于杭州钱唐县履泰乡钱唐湖水府告文。(3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第289页。
此枚投龙简是现存实物中字数最多的投龙简之一。至于另一枚出土于浙江绍兴的钱镠62岁投龙简,除了简文末尾的投告日期和地点之外,两枚投龙简的文本内容大致相同。笔者根据吴越国实物投龙简的文本内容,归纳其基本撰写格式,并将吴越投龙简与唐代投龙简进行对比,发现了二者之间的共同特征:吴越投龙简继承和因袭了唐代投龙简在简主自我介绍、投告时间、投告地点等方面的规定,如其在简文开端遵循唐代投龙简开端“头衔+姓名”的格式,投告日期仍旧选定在朔日举行。但是吴越投龙简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吴越钱氏投龙简对于简主头衔用了浓重的笔墨去加工润色。简文开端首先点明简主的道教徒身份,正是其与唐代简主头衔的不同之处。钱氏简文往往将“大道弟子”置于最前,第一代吴越王钱镠的7枚投龙简皆是如此;如果简主有道教法位,则要用之以此类称呼,例如钱弘俶21岁简文称“大道太上三五正一明威弟子”(3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第293页。、23岁简文云“大道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弟子”(3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第293页。。其后是世俗官职名称,如宝正三年《太湖投龙记》中钱镠自称“大道弟子、天下都元帅、尚父、守中书令、吴越国王”(35)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第198页。;前文提到的钱镠62岁投龙简(杭州西湖出土)中的称谓甚至多达七十余字。
二是投告缘由的变化。吴越钱氏投告原因多为感谢神灵庇佑,而非像唐代帝王以削罪名、求长生为主。如钱镠63岁简文语“臣受任六朝,叨荣元老,民阜安俗,道泰时康,仰自穹旻,常垂景佑。今陈醮礼,式谢玄恩”(3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第291页。,钱元瓘53岁简文云“上荷穹旻辅助,真圣护持,获致兴隆,敢忘精敬”(3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第292页。。
三是履历业绩的书写。此部分内容是吴越投龙简的“独特性”所在,标志着投龙文体的套语格式在五代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吴越钱氏投龙简在投告缘由之后常常用较大的篇幅来润色宏业、渲染国主的功勋业绩,如上文钱镠62岁投龙简(杭州西湖出土)既有对钱镠“封崇两国,廓清吴越”等功绩的整体性概括,也有对其击败南楚马殷政权侵犯等军事才能的细节性描述——“当使所发应援湖湘兵士,及讨伐犯境凶徒”。写作风格自由、洒脱,不受前代简文格式的限制,生动形象且富有个性化。
四是告求内容的拓展。吴越钱氏投龙简祷告神祇保佑的内容十分宽泛,他们不再像唐代皇帝那样为个人的某一事祷告,而是将诸如国泰民安、合家康乐、国运昌盛、拓土称雄、禳灾除害等各个方面都囊括其中(38)赵幼强:《唐五代吴越国帝王投简制度考》,《东南文化》2002年第1期。。细细探究,无外乎两个主题:其一是帝王祈求获得神灵庇佑,能够早日廓清寰宇,使国家重归一统;其二是君主为百姓发愿,希望臣民安居乐业,粮食丰收,免受灾祸。钱镠62岁投龙简(杭州西湖出土)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克殄淮夷,敢希广借阴功,共资平荡,早清逆窟,以泰江南。其次愿两府封疆,永无灾难,年和俗阜,军庶康宁。”“其次愿两府封疆”一句鲜明地反映出钱镠在简文中先后进行两次发愿,这与唐代和宋代投龙简“一事一祷”的惯例大不相同,既表明了君王统一宇内的雄心壮志,也有心系百姓、为民谋福的忧民思想。吴越钱氏简文不再受“一事一祷”旧例的束缚,并且已经有意识地打破简文格式的限制,使格式为内容服务,形成了吴越投龙简特有的风格特征。
关于吴越投龙简的撰写内容有三点需要特别说明:
其一,与唐代投龙简相比,吴越投龙简少了一些内容表达。首先是简文没有点明与投龙仪式合用的斋仪类型。无论是唐代亦或是宋代,与帝王投龙仪式配合使用的斋仪皆为金箓大斋,遍览现存的12篇吴越投龙简文,却没有一篇明确提到使用的斋仪方式,仅仅笼统地提及投龙仪式中运用了斋醮科仪,往往以“今陈醮礼,式谢玄恩”、“遍投龙、简,用陈醮谢,上答玄恩”等程式化的语言一带而过。其次是简文无主持投龙仪式的道士和参与人员的任何记录。唐代投龙简会突出强调主持投龙仪式的道士姓名,而吴越投龙简对于参与投龙祭祀的人员却未着墨。
其二,吴越投龙简在文本撰写格式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简主前缀头衔的大幅度增加,投水简的广泛使用,凸显简主生平经历和个人功绩在润色宏业方面的重要作用,祈愿主题的宽泛和突破“一事一祷”的旧例等等,都属于吴越投龙简在撰写格式方面的创举。这些创新之处实则是在吴越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域状况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供吴越国主使用的行文格式和表述体系。
其三,富于个性化的内容逐渐被僵化的语言表述所取代。吴越投龙简的行文风格在其发展前期较为灵活、自由,较少受到套语格式的束缚,有不少创新之处,但是到了后期也不可避免地走向程式化、固定化。就简主的功业内容而言,简文通过长篇大论来刻画帝王的文治武功,以期能够感动神灵,达到获得神祇庇佑的目的,这正是钱镠、钱元瓘简文的独特之处。然而,其后的吴越王钱弘佐、钱弘俶在叙述功绩鸿业时,几乎“原文照抄”钱镠、钱元瓘简文内容,“道泰时康,遐迩清晏,仰自穹旻隆佑”、“伏自显承眷命,克绍丕图”、“聿修祖宗之风,克致安宁”等话语表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简主的投龙简中多次重复出现。这些相似句型在不同简文中的“互现”,表明吴越投龙简发展到后期逐渐陷入僵化的撰写模式。
宋代是道教投龙仪式发展的高峰,其科仪规范愈加成熟,成为帝王祭祀和国家祭祀的重要手段。帝王高度重视投龙简通谕神灵、获神庇佑的作用,通过帝王谕令、宰执编撰道书的方式使投龙仪科范固定下来,并在道教及其所属道教团、道士的推动之下最终完成了“经典化”之路,为后世使用投龙科仪、撰写投龙简文提供了“范本”功能。
北宋张商英曾奉旨删定《金箓斋投简仪》,其中详细载录了投龙简的撰写格式,投山简、投水简、投土简等三种类型投龙简的撰写格式至此也臻于成熟。其所载文本格式如下:
山简式
嗣天子臣伏为迎祥集福,祗建冲科。谨赍龙璧信币之仪,命道士几人于某宫观某殿,开启金箓道场几昼夜。罢散日,设普天大醮一座,三千六百分位。告盟天地,纪筭延厘。斋事周圆,恭陈大醮。谨依旧式,诣洞天投送金龙玉简。愿神愿仙,飞行上清,五岳真人,至圣至真。鉴此丹恳,乞为誊奏。上闻九天,谨诣灵山,金龙驿传。
某年太岁某甲子几月某朔几日某甲子于道场内吉时告闻。
水简式
嗣天子臣伏为迎祥集福,祗建冲科。谨赍龙璧信币之仪,命道士几人于某宫观某殿,开启金箓道场几昼夜。罢散日,设普天大醮一座,三千六百分位。告盟天地,纪筭延厘。斋事周圆,恭陈大醮。谨依旧式,诣水府投送金龙玉简。愿神愿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十二河源,江河淮济,溟泠大神,至圣至真。鉴此丹恳,乞为誊奏。上闻九天,谨诣水府,金龙驿传。
某年太岁某甲子几月某朔几日某甲子于道场内吉时告闻。(39)因篇幅限制,引文中未录入《土简式》内容,详参《道藏》第9册,第133页。
据王育成考证,这种以“嗣天子”名义开首的皇帝投龙用玉简简文,是在北宋神宗(1067—1085在位)时期兴用的(40)王育成:《考古所见道教简牍考述》。,成为神宗以降投龙简文撰写的重要参照。根据张商英《金箓斋投简仪》可大致归纳出宋代帝王投龙简的撰写套语,将其与唐、五代时期投龙简的套语格式对比之后,发现宋代简文内容亦出现了一些独特之处:
一是简主自我介绍的程式化倾向。唐代和五代简文开头皆以“头衔+姓名”的格式,称谓因人而异且富有个性化。可是到了宋代,简主称谓方式却突然转向程式化,往往使用“嗣天子臣+姓名”的格式,即帝王在简文伊始一般自称“嗣天子臣”,其后直接加“名”而不冠之以姓氏。如宋哲宗赵煦元祐五年(1090)投龙简,简文开头称“大宋嗣天子臣煦”;宋徽宗赵佶崇宁四年投龙简,其开端称“大宋嗣天子臣佶”。此外,宋代也不再像唐、五代时期那样重视帝王的本命年和降诞日,目前出土的宋代投龙简无一提到帝王的生年、生日。
二是投告缘由从多元回归单一。张商英《金箓斋投简仪》提到的帝王投龙行道的目的为“迎祥集福,祗建冲科”,这仅仅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撰笔人在书写时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宋哲宗投龙简和宋徽宗投龙简的投告目的皆为“请福延龄”,祈求帝王能够延年益寿;宋真宗投龙简则缘起于为宗庙和黎民祈福禳灾。唐代帝王投简祈求的内容较为单一,以削罪名、求长生为主;五代吴越国主投简所求繁多,从疆土安宁、风调雨顺,到家庭和谐、个人健康,事无巨细、不一而足;北宋帝王投简的内容复归于单纯,祷告的目的明确,如增寿、保夏等,一事一祷(41)王宣艳:《浙江省博物馆藏北宋帝王金龙玉简考释——兼谈北宋时期帝王投龙简》。。
三是醮仪类型的最终确立。宋代沿袭了唐代、五代投龙仪与斋醮结合使用的方式,投龙仪式中最常使用的斋仪类型是与帝王身份相匹配的金箓大斋。金箓斋是国家祭祀中最高规格的斋仪类型,适用对象只能是帝王和国家,王公贵族、士人平民都无权使用。金箓大斋作为投龙活动中最常使用的斋仪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武则天圣历元年(698)的《岱岳观碑(五)》首次明确记载了投龙祭祀时使用的斋仪类型:“奉敕于此东岳设金箓宝斋、河图大醮,漆日行道,两度投龙。”(42)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第83页。武则天时期确立了投龙仪式中使用金箓斋仪的祭祀礼制,不但得到了后世唐代帝王的传承,亦为五代、宋代帝王所效仿。然而投龙活动中关于醮仪使用的具体类型,在宋代以前却未有明确规定。唐代有3篇投龙仪文献提及投龙祭祀中使用了河图大醮,除了前文提到的《岱岳观碑(五)》,还有唐中宗景龙二年(708)的《岱岳观碑(十一)》、景龙三年(709)的《岱岳观碑(十二)》,其余的投龙仪文献并未点明具体的醮仪名称。至于五代时期的投龙仪文献,大都以“今陈醮礼,式谢玄恩”、“遍投龙、简,用陈醮谢”之类的语言一带而过,亦未指出与投龙仪式合用的醮仪类型。及至宋代,张商英《金箓斋投简仪》中《山简式》、《水简式》和《土简式》皆提到“开启金箓道场几昼夜。罢散日,设普天大醮一座,三千六百分位”(43)《道藏》第9册,第133页。,这标志着普天大醮作为与投龙仪式配合使用的醮仪类型,正式通过道书的形式确立下来。普天大醮是道教最大型的醮仪活动的名称,据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载:“上元金箓斋,帝主修奉,展礼配天,罢散设普天大醮三千六百分位。”(44)《道藏》第31册,第676页。其所提到的“设普天大醮三千六百分位”与张商英《金箓斋投简仪》中的规定完全一致。“分位”即神位(45)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21页。,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年间命丞相王钦若重新修定三箓斋之升降次第以及圣真位号,颁下在京宫观,收掌天下名山福地,以备朝廷修奉。金箓斋和普天大醮仅供帝王修奉,玉箓斋和周天大醮由后妃修设,黄箓斋和罗天大醮则为臣庶通修(46)《道藏》第31册,第676-677页。。修斋建醮的地点较为自由,可以在皇宫之内的大殿,也可以选在道教宫观,这一地点往往写于帝王自我介绍之后、投告缘由之前。
四是简文投告地点的多元化与精确性。从出土实物来看,唐代皆为投山简,五代则以投水简为主,而宋代是投山简、投水简兼而有之。如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投龙简、宋哲宗元祐五年投龙简都属于投山简的类型,而宋神宗熙宁元年投龙简、宋徽宗崇宁四年投龙简则属于投水简。东晋道书《玉诀妙经》记载的三元玉简文已经大致具备了投山简、投水简和投土简撰写格式的雏形,但是这三种类型投龙简的撰写格式直到宋代才真正走向成熟,并在帝王投龙仪式中广泛运用。在谈及投告地点时,唐代投龙简会给出一个比较大的地域范围,即说明在某座名岳大山投告,有时也会具体到名山大川内的某处洞天水府;五代吴越国投龙简实物皆为投水简,故其在书写投告地点时往往会具体到河湖水府;到了宋代,投告地点则更加详细,且简文在叙述投告地点时,投山简、投水简、投土简有较大差异。宋代投龙简对于投告地点的要求比较精确,投山简要具体到某处洞天洞府,投水简要具体到某处水府,投土简要具体到某处坛宅。如宋真宗天禧二年投龙简云“谨依旧式,诣苏州林屋洞投送金龙玉简”(47)王宣艳:《浙江省博物馆藏北宋帝王金龙玉简考释——兼谈北宋时期帝王投龙简》。,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的《理宗金箓投龙玉简词》语“谨依旧式,诣上清宗坛华阳洞天投送金龙玉简”(48)《道藏》第5册,第572页。。
五是发愿内容呈现出异中有同的特点。宋代投龙简文的祈愿内容因投龙简类型不同而在撰写时需要凸显其差异性:投山简必须突出天官信仰,“愿神愿仙,飞行上清,五岳真人,……谨诣灵山”;投水简则要表明水官信仰,“九府水帝,十二河源,江河淮济,溟泠大神,……谨诣水府”;投土简须要宣示地官信仰,“愿仙飞行上清,中黄九土,戊已黄神,土府五帝”(49)《道藏》第9册,第133页。。发愿之后以常用的套语句型“金龙驿传”作结。宋真宗天禧二年投龙简发愿内容“愿神愿仙,飞行上清,五岳真人,……上闻九天,……金龙驿传”(50)王宣艳:《浙江省博物馆藏北宋帝王金龙玉简考释——兼谈北宋时期帝王投龙简》。和宋哲宗元祐五年投龙简“愿神愿仙,飞行上清,……九天(51)该简在此处有缺损,“九天”前缺字。,谨诣灵仙,金龙驿传”(52)王宣艳:《浙江省博物馆藏北宋帝王金龙玉简考释——兼谈北宋时期帝王投龙简》。的祈愿之语大致相同,与张商英《金箓斋投简仪》总结的《山简式》格式非常契合;宋徽宗崇宁四年投龙简发愿内容“愿神愿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十二河源、江河淮海、溟泠大神,鉴此丹恳,今为誊奏闻九天。谨诣水府,金龙驿传”(53)王宣艳:《浙江省博物馆藏北宋帝王金龙玉简考释——兼谈北宋时期帝王投龙简》。,与张商英《金箓斋投简仪》中《水简式》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联系到“嗣天子”名义开首的帝王投龙简在宋神宗时期已然兴用,因此宋徽宗崇宁四年投龙简的文本内容可能是对张商英《水简式》的模仿套写。该简原件有缺损,现存约一百五十余字,仅发愿文套语就多达六十余字,超过总字数的三分之一。这些相同或相似的句型、套语在不同简文中的重复“互现”,恰恰印证了宋代投龙简文撰写的模式化倾向,简文内容的撰写基本遵照套语格式而较少主观发挥,逐步陷入内容空洞、思想呆板、格式僵化的窠臼。总体而言,宋代投龙简文的套语格式较前代更加趋于程式化和规范化,却丧失了其所处时代特有的表达方式、话语体系以及写作的自由度。即便如此,撰笔人在书写简文时仍保留一定的灵活度和变通性,后文会有所论及。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目前尚未见到实物投土简的出土,故而难以将其行文套语与投土简在实际应用时的简文内容进行对照,但从投山简和投水简的实际撰写情况来看,可大致推测出投土简文本的撰写应难出张商英《金箓斋投简仪》所列的内容与格式之囿。在投龙仪式参与人员的描述方面,唐代、五代和宋代三个历史阶段各不相同,唐代投龙简往往会镌刻主持投龙仪式的道士之姓名,其他参与成员有时也会名列其中;五代吴越投龙简着重突出简主的履历功绩和祷告内容,对于投龙仪式的主持者、参加者不再提及;宋代投龙简不再写明主持投龙仪式道士的姓名,但会在简文开端点明参与投龙祭祀的道士人数和行道地点,此内容往往位于帝王自我介绍之后、斋醮类型之前,与帝王建斋设醮的恢弘巨制遥相呼应,如宋真宗天禧二年投龙简、宋徽宗崇宁四年投龙简皆是如此。以上种种,无不表明投龙简文的套语格式不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之处。
从投龙简文套语格式的实际应用来说,套语只是撰写者书写简文时的一个重要参照,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此格式进行书写,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投龙简自身的材质特性决定的,因为投龙简的尺寸规制直接影响到简文能够承载的字数限制。
投龙简尺寸的大小会影响到简文内容的多少,故而了解投龙简的规制是非常重要的。唐末五代高道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卷五十五《投龙璧仪》明确记载了投龙简的规制和尺寸:“简也者,告也,纪也,札也。纪世之善,告于上真。法长一尺二寸,象十二辰。广二寸四分,法二十四真气。厚二分,法二仪。”(54)《道藏》第9册,第361页。《投龙璧仪》的记载表明投龙简尺寸是固定的,即“长一尺二寸,广二寸四分,厚二分”。《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九《言功拜表》也提到了简文书写时需要注意的格式规范:“请以龙简,关盟真官。乞如所告,金龙驿传。……简用榔木作之,长一尺二寸,广二寸四分,厚二分。朱界,作五行。四行简文,一行年月。朱书谨细,不得措改涂注。”(55)《道藏》第9册,第329页。规范包括用朱笔书写,不能涂改;更重要的是,道经直接规定了简文书写的行数,一般要求为五行,前四行为正文内容,最后一行落款投龙行道的具体日期。此外,南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宋末元初林灵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道教典籍关于投龙简尺寸规制的记载与《太上黄箓斋仪》并无差别,说明从唐至宋长达几百年的历史时期内,投龙简的外形规制并没有改变。
王宣艳对于历代帝王投龙简实物的尺寸规制进行了统计,唐代、五代和宋代的投龙简长度大都在30至40厘米之间,宽约7厘米到14厘米不等(56)王宣艳:《浙江省博物馆藏北宋帝王金龙玉简考释——兼谈北宋时期帝王投龙简》。。可见投龙简的规制较小,其表面能够镌刻的文字数量也非常有限。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的《南岳投龙告文》即是因为简文篇幅不够,而在投龙简的正、反两面都刻有撰文。投龙简尺寸的限制迫使撰笔人在撰写简文时应当有所取舍,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从出土的投龙简实物来看,北宋张商英删定的《金箓斋投简仪》兴用后,为帝王使用投龙科仪、撰写投龙简文提供了“范本”参照,其后的宋代帝王投龙简大都借鉴其套语格式。总体而言,宋代投龙简文的撰写讲究程式化、规范化,但在实际行文时,其要求又没有那么严格,有些帝王投龙简并没有完全程式化地按照道经给出的套语格式进行书写。宋理宗嘉熙元年的《理宗金箓投龙玉简词》在行文格式上灵活多变,没有受到张商英道书编订格式的限制。录文如下:
理宗金箓投龙玉简词
维嘉熙元年,岁次丁酉,九月己酉朔二十六日甲戌,嗣天子臣昀伏为保延国祚,恭祈嗣续,敬斋香信,祗建冲科。命道士二十一员于建康府元符万宁宫启建灵宝道场一昼二夜,满散设醮三百六十分位。告盟天地,诞集嘉祥。谨依旧式,诣上清宗坛华阳洞天投送金龙玉简。伏望至圣至真,鉴兹丹悃,乞为誊奏,上闻九天。臣昀伏以元储虚位,未开熊梦之祥,边阃分屯,尚调虎符之戍。内欲隆于国本,外思靖于兵氛。仰惟祖宗积累之难,深切朝夕继承之惧。是用肆类上帝,徧祷名山。愿垂覆焘之仁,弘赐扶持之力。得男而应震索,茂延百世之期;偃武而致太平,坐底四方之治。保基图于巩固,措民物于敉宁。祗迓灵休,永依大造。臣昀无任恳祷之至谨言。(57)《道藏》第5册,第572页。
《理宗金箓投龙玉简词》(下文简称《简词》)最早见于元代刘大彬编撰的《茅山志》之中,且全文收录。简文中明确提到了宋理宗投龙简的投告地点——“诣上清宗坛华阳洞天投送金龙玉简”,即现在江苏茅山的华阳洞。该实物投龙简尚未出土,故而《茅山志》是载录《理宗金箓投龙玉简词》的最早文献。《简词》在书写帝王称谓、投告缘由、参与道士数量、投告地点等方面都套用了张商英《金箓斋投简仪》中的常用句型和表述方式,但同时又能够跳出原有套语格式的限制而有较为自由的主观发挥,使格式为内容服务,避免了简文撰写的程式化和趋同化。其独特性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告时间前置。宋代投龙简习惯于将投告时间放在最后,《简词》却一反常态,简文开端即交代投告的时间、缘由、人物,符合古代一以贯之的叙事传统,为下文的祈愿做好了铺陈。
二是斋醮规格发生了变化。宋理宗投龙简没有严格遵从张商英《金箓斋投简仪》中《山简式》的规定,即简文没有明确说明与投龙仪配合使用的斋仪类型,但从其简文名称《理宗金箓投龙玉简词》来看,设斋方式为金箓斋无疑了。“建灵宝道场一昼二夜,满散设醮三百六十分位”一句提到行道活动中建醮仅有三百六十分位,与道书规定的“设普天大醮一座,三千六百分位”相去甚远,说明醮仪规格偏低,不应是普天大醮。宋徽宗崇宁四年投龙简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设斋类型仍为金箓斋,可是建醮规格发生了改变,用周天大醮取代了普天大醮,“大宋嗣天子臣佶……命道士三七人,开启保夏金箓道场□日,罢散日设周天大醮一座,二千四百分位”(58)王宣艳:《浙江省博物馆藏北宋帝王金龙玉简考释——兼谈北宋时期帝王投龙简》。。笔者据此推断,在投龙科仪和设斋类型已然确定的情况下,帝王投龙祭祀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醮仪的规格。
三是发愿内容与现实生活贴合紧密。《简词》是宋理宗从国家和个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将自身所处的困境向神灵和盘托出,以期获得神灵的庇佑,根除自己的“心病”。从国家层面来看,宋理宗时期,南宋政权虽然偏安一隅,但仍先后受到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简词》作于宋理宗嘉熙元年,当时正处于政治环境大变动的时期,南宋已经结束了与金朝隔淮相持的局面,变为和蒙古政权南北对峙。1234年,南宋与蒙古联手灭金,不久之后又爆发了持续四十多年的宋蒙战争。面对强大蒙古铁骑的威逼,南宋河山摇摇欲坠,大厦将倾之势已显,宋理宗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组织投龙发愿,其中蕴含了深远的政治意义。“边阃分屯,尚调虎符之戍。内欲隆于国本,外思靖于兵氛”、“偃武而致太平,坐底四方之治。保基图于巩固,措民物于敉宁”等句,详细刻画了理宗时期恶劣的政治环境,以及宋理宗迫切解决外患的心愿。他希望能够获得神灵的福佑和助力,重振大宋雄风,击溃外敌,收复中原。从个人角度来看,宋理宗赵昀于开禧元年(1205)出生,嘉定十七年(1224)承继大统,到了嘉熙元年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却无子嗣(曾有两个儿子却先后夭折),这不仅对于宋理宗个人有“绝嗣”之危,对于大宋王朝而言也意味着江山后继无人,成为南宋君臣共同的“心病”。故而宋理宗在简文中出现了求子的祷告——“得男而应震索,茂延百世之期”,表达了其强烈的求子愿望,希望神灵能够早日赐给他一名储君,延续大宋王朝的百年基业。宋代投龙简多为一事一祷,如宋哲宗元祐五年投龙简、宋徽宗崇宁四年投龙简的祷告内容都是延寿益龄,宋真宗天禧二年投龙简是为社稷和黎民祈福;而《简词》则跳出了这种刻板的发愿模式,从简主自身境遇和心理状况出发,根据现实中的困境有针对性地向神灵祷告求福,既有对社稷黎民的安危之思,又有对个人生活的热忱企盼,感情真挚深切,动人肺腑。
四是文学色彩浓郁。《简词》除了在介绍投告时间、缘由、地点等客观事实时使用了套语句型外,其余皆为自由主观发挥。撰笔人“打乱了”投龙简格式原有的撰写顺序,挥洒自如,意到笔随,简文内容虽“有意”雕琢打磨,却又显得自然酣畅,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上,《简词》在撰写时有意识地避免套话,以一种更加自然、流畅的语言对于帝王投龙建醮的活动进行纪实,用平实的笔墨敷陈简主热切的愿望和诉求,更贴近个体的真实生存状况。以“金龙驿传”作结是唐、五代至北宋投龙简文一直沿袭的套语句型,但该文却没有出现,应当是撰笔人有意识规避的结果。此外,投龙简文的撰写多采用四言句式,而《简词》发愿文的句式灵活多变,既因袭了前代常用的四言句式和话语体系,营造出庄重、肃穆的宗教氛围;同时又以骈体句式入文,对仗工稳,虽然也是祈神福佑,不免有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之词,但就其文学性而言,却是难得的佳作。
投龙仪式在唐宋时期成为帝王祭祀的“专属仪式”,是其为国祷告、为己祈福、维系民心的一种重要手段。投龙简文作为祭祀仪典的官祭文本,是记录这一仪式缘起、祭祀规格、发愿内容等的重要文献资料,并在不断发展演进中出现了固定化、程式化的套语格式,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体类型。
从投龙文体的形成与发展来看,东晋道书《玉诀妙经》中的“三元玉简文”在投简类型、祈愿套语、投告日期等撰写套语方面与后世的投龙简有高度相似性,已经初步具备了简文格式的基本书写形态,故而可将“三元玉简文”视为投龙简文撰写套语的雏形。然而东晋道书中虽有简文撰写套语的出现,但没有证据表明其运用到了书写实践之中,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仅能将其视作投龙简文的书写参照,而不能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样式来讨论,因为其文本格式、文本内容与后来成熟的投龙文体相比,还相差甚远。唐玄宗开元时期颁布了《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对于投龙仪式的具体流程、斋仪类型、投告地点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武则天《中岳投金简文》、唐玄宗《南岳投龙告文》的出土,既能与《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中的规定相互印证,又是唐代投龙简文书写实践的有力证明,同时还表明最迟在唐玄宗朝,投龙简文的套语格式已基本定型。五代吴越国投龙简在因袭唐人撰写格式的基础上出现新变,其在简主前缀头衔、个人功绩、祈愿内容的描述方面进行了创新,使得文本内容大幅度增加。宋代出土的投山简和投水简实物,表明简文的套语格式愈加规范,道经中的模式化、理论化表述与道教祭文——投龙简文的书写实践联系得更为紧密。北宋张商英删定的《金箓斋投简仪》,对于投山简、投水简、投土简等三种不同类型简文的套语格式的记载更加精详,成为其后帝王投龙简文书写的重要“范本”参照,标志着简文套语格式的发展走向成熟,投龙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最终得以确立。
从东晋的雏形期到宋代的成熟期,投龙文体的发展、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简文的撰写格式也呈现出动态性的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书写各有其独特性,不同类型的简文有着不同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不同规格的斋仪醮仪亦会影响到简文的文本形态。此外,要重视套语格式的二重性特征:既要关注套语格式对于简文书写的积极作用,其为当时乃至后世帝王投龙简师法的重要参照;又不能忽视套语格式带来的消极影响——出现了程式化、趋同化的创作倾向,可能陷入僵化的撰写模式。然而撰笔人可根据投龙祭祀的具体情况灵活书写简文,并加入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创作出词藻华美、文采斐然的投龙简文本。因此,只有将多重复杂因素统合起来考察,才能不偏离投龙简生成时真实的文本情境和文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