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琉璃保存现状

2021-12-09 01:58史虹霞
河北画报 2021年22期
关键词:琉璃山西建筑

史虹霞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一、山西琉璃的发展概述

琉璃系低温铅釉陶的习称。西周时出现,汉代时最早被用于建筑装饰,宋代后广泛应用于大型建筑上,《营造法式》的出现使琉璃制品有明书记载形成规制。山西现存历代古建筑18000余座,门类齐全,以宗教建筑居多,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的美誉,附属于建筑中的琉璃艺术已与古建筑融为一体。

目前山西出土的最早的琉璃器物为汉代所制,多为日用器皿和明器,其造型和色彩对后续琉璃用于建筑装饰有着直接的影响。据《魏书·西域传》记载,琉璃匠师吸收了西域“五色琉璃”烧造技术,用于皇家建筑装饰上,证明琉璃用于建筑装饰有实物阶段始于北魏。隋唐时期的琉璃艺术与“唐三彩”的艺术成就融为一体,唐三彩的工艺和琉璃基本一致,主要用作陪葬冥器,有佣像类和生活器皿类。如太原义井唐墓出土的三彩堆花瓶、山西博物院陈列的隋代绿釉菩萨三躯,这是琉璃工艺运用于寺庙造像的成功尝试。盛唐以后,唐人的随葬风气变化,唐三彩随之陨落,随之并起的是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此时已出土琉璃瓦及绿釉琉璃砖。

宋、辽、金时期的琉璃艺术,同古建筑一并达到顶峰,色彩上宫廷建筑多用黄色,其他建筑多用黄、绿二色,构成形制美与色调美的统一。琉璃艺术不仅从单一构件拓展到建筑的某一整体面,例如屋顶琉璃瓦、屋顶剪边艺术,还出现了琉璃牌坊、琉璃塔等琉璃全覆盖的独立纪念性建筑形式。建筑琉璃构建形式也在此时发展完备,不仅有琉璃砖、琉璃瓦,还有鸱吻、望兽、垂兽、脊兽、套兽、宝顶、走兽、蹲兽、殡伽等主要建筑饰件均已出现。诸如万荣后土庙、太原崇善寺、朔州崇福寺、大同华严寺等遍布省内各地的建筑实例不胜枚举。此时的《营造法式》虽为官式建筑范制,确是关于琉璃记载最为详细的典著。

元代山西琉璃进入兴盛阶段,风格上追求华丽,原料采用贵重材料,色彩上追求对比强烈,黄、绿、蓝、白、赭、酱、褐等色同时并用,极大丰富了建筑屋顶的色调,出现了堆花脊筒的装饰形式,造型上较宋金时期豪放不拘一格。山西此时的寺庙建筑已普遍使用琉璃装饰,如著名的山西芮城永乐宫,琉璃制作无论在原料、工艺、色彩以及形式、风格方面都有了空前发展。此外,山西晋南和晋东南一带还出现了珐华器这一新的器物形式,彩釉低温硬陶,属琉璃的一个支系。它吸收了佛教壁画彩绘中的堆花沥粉和釉色构成图案,再铺以色釉,烧制而成。珐华器以黄、蓝、紫三种颜色为主,称三彩珐华。明中期以后,珐华器从建筑构件走向庭堂陈设,明代后期,景德镇窑仿山西珐华获得成功,至此山西珐华进入衰败期。

明清是山西琉璃艺术的鼎盛期,琉璃艺术随着寺庙建筑的发展得到空前繁盛,不少寺庙均有较大规模的琉璃饰品,同时以琉璃为主或纯用琉璃制作的大型纪念建筑得以发展。此外,随着明清园林、建筑、文化、艺术的繁荣,出现了众多供欣赏、陈设、日用的琉璃玩物,有花瓶、文具、供器、鱼缸等室内陈设品及众多室外小品等,品类繁多,此时琉璃作品上多留有匠人的信息,如姓名、籍贯、制作时间等,此做法为沿袭元代的传统。

二、山西琉璃保存现状调研与分析

山西古建筑琉璃构件作为对山西琉璃考察的重要对象,本文的考察范围主要是山西现存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宗教建筑,营造技艺考察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保护名录的太原、阳城、河津、介休四地的代表性传承派系为主。

(一)建筑琉璃保存现状

目前山西现存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447项,其中宗教建筑共382项,占比85.4%,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琉璃作品存在于山西境内85%的现存古建中,且多运用于宗教建筑中,以晋东南居多。建筑琉璃兼具实用与装饰特点,琉璃构件与木结构完美结合,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固,有效地保护了建筑文物千年不朽,同时琉璃装饰使得建筑单调的色彩和线条变得丰富有层次,成为古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景。

晋中地区主要以介休琉璃与吕梁交城圪嘣最为著名。介休现存建筑琉璃主要是明清时期的作品,以清代遗存为主体,介休全境均有实例,以城内分布最为集中,计有后土庙、袄神楼、文庙、五岳庙、城隍庙、关帝庙、洪山镇、义棠镇、绵山镇等九组较大的重点琉璃集中的建筑群,另还有师屯北广济寺以全部施用黑琉璃而极具地域特色,及通体施琉璃的武真武庙琉璃坊,都是晚清遗物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明代晋东南地区琉璃匠师辈出,包括古上党地区的潞州(今长治市)、阳城、陵川、沁县等。柴泽俊先生对山西省古代琉璃作调查时,在长治壶口琉璃窑遗址勘察中,曾发现唐时烧造的建筑琉璃碎片,这应该是长治已知最早的建筑专用琉璃遗存,其余较早的则是潞城市李庄文庙大成殿上的元代琉璃构件,保存完好,全部用粗坩泥制胎,黄、绿色釉,部分绿釉彩翳较厚,已变成灰白色的银釉。殿上鸱吻造型保留有浓重的宋、金遗风,雄健百朴、釉彩浑厚,为琉璃建筑构件中的珍稀佳作。脊刹正、背面和西吻吞口内,均留有题记。明、清时期遗存的琉璃建筑构件,长治地区保留丰富,品类繁多,不胜枚举。潞城市、壶关县、沁县等地的琉璃烧造业十分久远兴盛。

山西琉璃烧制没有统一化、标准化,大都独立创作、独立烧制,不同建筑的几乎找不到完全相同的琉璃装饰,因此形成全境琉璃差异化形式丰富的风格特征。装饰上除了采用祥瑞符号以外,还出现山西诸如汾河、绵山等山川地域符号,如“绵山圣境”琉璃照壁。色彩上比官式琉璃较丰富,官式多用单一的黄色系,而山西琉璃多用黄、绿、孔雀蓝等二色混搭,主次分明,相互呼应,将色彩与构件的造型和装饰的主题相结合,色彩氛围很好地融入到作品的结构中去,注重搭配,既增强了视觉立体感和层次感又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琉璃施釉技法上采用局部晕染的手法,明快活泼的色调、差异化丰富的造型形式使山西建筑琉璃具有了更多地方化、民间化的特征。

(二)琉璃技艺传承谱系保存现状

目前山西琉璃营造技艺传承以太原苏姓、阳城乔姓、河津吕姓、介休侯姓四家为代表。据琉璃匠师口述,介休琉璃传承中间断续了,阳城、苏家、河津六七百年一直传承没有断续。

乔家琉璃生产起于金、元,盛于明、清,活跃于晋东南一带,以烧制缸胎琉璃为主,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依然大量出口外销,是山西众多琉璃传承派系中人数最多、传续时间最长的一支。乔家老匠人乔承先,初期培养了六七名学徒开枝散叶,其后人并没有从事琉璃制作,目前担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阳城建筑陶瓷厂厂长乔月亮先生。

太原马庄苏家,世代以琉璃为生,活跃于晋中一带,后有两支分流到外地,分别是北京门头沟及代县吴家窑。家中曾找到带明万历、清嘉庆、道光等年号的模具,推测其祖上曾为皇家制琉璃。现任苏氏琉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是苏杰的关门弟子葛原生,为苏家唯一的外姓传承人,现任省级非遗传承人是苏家第八代传承人苏永军。

河津的琉璃生产始于明代万历时期,以吕家的琉璃影响较大,吕姓琉璃匠师的名字和传承关系自清代乾隆以后有明确记载。吕氏活跃在晋南一带,曾复制过永乐宫元代琉璃,晋南著名的建筑群如解州关帝庙、曲沃城隍庙、永济奶奶庙等众多庙宇的建筑琉璃均有他们的制作记录。

介休籍琉璃匠师中,元代有张氏父子二人,明代以侯、王、秦、乔四姓为主计有22人,清代本地匠师显著减少,而在明代从介休迁出的辽宁侯氏匠师则成为清代琉璃匠师的骨干。介休匠师主要在本地及晋中附近一带活动,现今辽宁海城缸窑岭侯氏明万历年迁出后,将介休琉璃在外发扬光大,清代时曾承担皇家沈阳故宫建筑琉璃烧制,清中叶以后匠师传承达37人之多。

交城圪嘣制作从产生到现在,从无文字详细记载,琉璃圪嘣制作技艺都由老艺人逐代口传手教,匠人前辈从唐代已钻研成熟的紫红色玻璃薄膜技术传承至今。在覃村,圪嘣技艺不是独家绝活,只要本村人,谁学都行。由此师出多门,承师杂乱。据传,最初只是东半村制作,后向西传播,形成全村人学做。它没有派别之分,只有东西葫芦。东葫芦圆形鼓底,西葫芦为长型底扁。制作圪嘣时间是冬初至初春季节,春节前后是销售旺季。培养徒工一般是有字号、能连续做三年的人家,临时点炉者只能带自家亲属子弟。盛期在村制作约20多家,全村千数来人,约有匠人10~ 20%。从古到今,交城覃村是一个琉璃专业村,从事圪嘣业人占半数劳力。

(三)山西琉璃烧制技艺保存现状

据记载,中国琉璃比西方早700年,属玻璃系,铅制成的玻璃属于琉璃,而含有其它金属质地的玻璃则不属于琉璃。汉代以前,釉彩以铅釉为主,南方琉璃多数为玻璃系,南北琉璃本质区别是南方琉璃制作采用蜡膜法,成品为实心,烧制需要很高的温度,由于器物为实心导致内外温度不均匀,在室外昼夜温差下容易爆裂,所以南方琉璃多为做小件而不能做大件。山西琉璃是制坯胎,为空心,并在坯胎上镀釉彩,内外受热均匀,可以经受室外千年的风吹日晒。据苏氏琉璃传承人苏永军口述,琉璃的起源很有可能是在青铜器时期,铸铜时加入铅可增强铜的流动性,铜渣含有铅元素,烧制琉璃的原材料很有可能是从这些含有铅的铜渣中开始发现的,虽然这是一位匠师的推断,还没有确切的相关文字记载,却能反映制作琉璃的三个原料素材,分别是含铅陶土原料、石英粉、金属氧化物,用重金属物磨出釉浆,加入苏州土起悬浮作用,有利于粘合。

山西境内多山,蕴藏着丰富的原料陶土、金属氧化物和煤炭,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和发展琉璃制品的有利条件。传统原料有白色石英石、红色长石、兰色紫石、硝、铜、铁。现加原料有玻璃、碱面、萤石粉、硝酸钾、铜、铁、砷。传统燃料为火碳、柴烧、煤烧,后改用焦炭,现代烧窑采用液化气窑和电窑,模仿倒焰窑的原理供气,窑内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底,需要不断续气调整火焰,让上下温度一致。小窑用来烧制小件器物,采用电脑控制,按照坯胎的烧制要求,电脑定好时间,烧完自动停止。容器有钳锅,现用电熔料炉。琉璃制作工序经历了塑形、釉彩、烧制三大流程。

烧制琉璃的窑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篝火烧陶”,流行于旧石器时期,为陶器的鼻祖,古人钻木取火,用树木枝条编制箩筐用来盛物,后在箩筐上糊了一层泥,发现火烧后泥成结晶,更加坚固,于是开始用泥制作成各种器物,篝火烧制。

在新石器时代、商代和西周时期都很流行的“直焰窑”是烧制窑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结构布局由火膛、火道、火洞、窑室组成,且在生土层中直接开挖和修复。火膛是窑的“地基”,一般呈三种形状如隧道状、口袋状或竖坑状,火膛上为火道。窑室是窑的主体,顶部逐渐收缩,位于火膛的前面,平面呈圆形或接近正方形,宽度约为1~1.5米。烧窑时从火膛点火气焰随之进入火道,并经过底部均匀排列的火眼进入窑室,火焰从窑室的底部受热升起,至顶部的排烟孔排出。因为火焰是直线上升流过毛坯的,固被称为“直焰窑”。该窑的优势是容易加热,劣势是不容易控制燃烧温度和燃烧时间,导致燃料利用率低下,造成浪费。在西周晚期,它逐渐被半倒焰窑所取代。

第三阶段为西周晚期出现的“半倒焰窑”。火膛呈半圆形或扇形,窑室的中间略呈弧形,四周呈笔直形状。烧窑时,火焰从火膛倾斜地指向窑室的顶部,烟气被倒入炉膛的后半部经烟囱排出。

第四阶段是从半倒焰窑演变而来的“倒焰窑”,从明代至今一直沿用,穹隆式的屋顶,四周墙壁直立。在窑室的底部砖砌烟道,烟道上水平再铺设一层间距相等的砖块,可形成更浓密的防火孔网格。窑室后部布置有大烟囱,下部设有排烟孔。火膛点火,火焰升温直喷窑炉顶部,至顶部后火焰倒向下方,流经毛坯到窑炉底部,通过密排在底部的烟孔进入烟道,经由烟囱排出。与半倒焰窑相比,倒焰窑使窑内各个部位的温差均衡,充分利用热量,烧制效率高。现代烧制琉璃所用的液化气窑采用的就是倒焰窑的原理。

三、山西琉璃的发展展望

2008年,“山西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启了山西琉璃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随着传统建筑形式应用范围的衰微,建筑琉璃的需求大大减少,山西四家琉璃技艺非遗传承基地均在进行订单式文创方向产业转型。古建筑琉璃构件作为建筑文物,是我们研究山西琉璃营造技艺考察的实物,对于山西琉璃的全方面保护,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政策源头到具体落实,保护山西传统建筑免受人为破坏,从科学监测到提前预判干预古建筑免受自然灾害的侵蚀,保护传统建筑的完整性即保护了我们获取山西琉璃研究资料的途径。二是加强对技艺、文化、口诀、师徒传承等非遗内容的保护也是传承山西琉璃营造技艺这一文化类别的重要任务。目前,针对山西琉璃的保护,在文物保护层面,对国保单位已经给与了一定的保护力度。从非遗传承层面,虽然以“山西琉璃”为总署有四家传承基地,已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四家仍然以各自独立发展为主,从品牌角度还没有形成代表山西琉璃的全局形象,也没有推出山西琉璃的官方代表作和代表科普作品,例如书籍、影视、科普读物、展览体验基地等。文化宣传和展示活动不足到位,需要文化部门从政策源头予以重视。

猜你喜欢
琉璃山西建筑
我在山西等你
传统琉璃文化的现代表达
山西农业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