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端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18世纪的德国会发现,受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的影响,人们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市民阶层逐渐崛起。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是当时市民阶层解放自我的重要主题。[1]随着1750年到1790进行的文化革命而来的读书潮和解放运动,人们追求天性释放。
1.“天才”男性和“失语”女性
1770年前的德国文学发展较为缓慢,直到歌德、赫尔德、莱辛、席勒等这批文学巨匠的出现,他们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极大德推动了德国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又被称作“天才时期”。而女性的阅读情况并不乐观。她们阅读的书目大部分都是非学术性的。且只有家境殷实、受过一定教育的市民阶层的女性才有机会阅读。那些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女性,大多都渴望自己是男性,从而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与同时期的“天才”男性作家相比,他们的女性亲人(姐妹或伴侣)却是“沉默”的一代。在这之前有创作颇丰的启蒙主义女作家,比如哥特舍德、拉罗查;在这之后更是有许多浪漫主义女作家。唯独这一时期的女性处于失语状态,没有留下任何由女性描写她们自己生活状况的作品。此外,当时文化圈子里的女性患有抑郁症和早夭的概率非常高。比如歌德的妹妹康妮丽死于重度抑郁,卡罗琳在嫁给赫尔德几年之后因太过虚弱丧生。有学者认为这些女性承受了巨大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由于无法表达自我,她们被排除在文学创作之外,因此她们陷入了沮丧和绝望。
这一时期性别矛盾尤为突出。女性期望独立,想成为主宰,能够自我评价。这些愿望都遭到了男性的强烈反对。当时绝大多数家庭的生活维系是靠父亲的收入。因此男性的自主权更大,而女性就必须遵从男性给她们制定的规则。他们想让女性接受改造,但绝不是让她们成为学识丰富的人。[2]他们将掌控和占据思想的需求伪装成所谓的“教育”。
16岁的歌德认为最好把女性教成厨娘,这样对她以后的丈夫最有利;他还认为那些歌颂女性斗争反抗精神的作品都是胡说八道,赞扬女性温和顺从的书才值得女性阅读。卢梭曾在作品中写道:“女性所受的教育应该只与男性有关。”[3]
狂飙突进时期的女性教育歪曲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使女性成为男性的产物,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从而造成了她们的“失语”。
2.用女权主义解读女性“失语”
狂飙突进时期的女性处于父权文化系统。在父权社会背景下,其派生的文化价值系统便不能不以维护父权制为目的。男性主宰、女性服从和男性优越、女性低劣的范式显然是一个精心制作的结果而非自然的秩序,这一范式影响着每一个出自父权家庭的人。
众所周知,女性指的是女性的生理属性,女性气质是针对女性的文化气质规定。[4]所谓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对自身在社会生活关系、家庭生活中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的自觉认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在狂飙突进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广大妇女经济上不独立,政治上毫无权利;妇女地位的低下又造成了妇女心理上的自卑行为被动塑造成心理依赖。这导致女性缺乏主动精神和主体意识。在男性为言语和标准主体时,女性的主体性被扭曲了。
正如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所指出的:“主体只能在对立中确立—他把自己树立为主要者,以此同他者、次要者、客体(the object)相对立。”[5]在这种性别二元表达方式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成为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这种将女性视为他者、客体而非主体的思维方式成为父权制社会的主流思维方式。在其影响之下,女性不是和男性一样的人,而是只具有“他性”的他者。她们渐渐认同了自己的“身份”,社会也从来就没有把她们看作“主体”。这就造成了女性的依附顺从、逆来顺受,以致无法形成主体意识,不能正确認识自身的生命存在和精神需求。因此狂飙突进时期的女性是“沉默”的一代,她们无法表达自己。
3.对我国现代女性教育的启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将从根本上改造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的挑战对人类也对女性提供了更大发展和解放的机遇。女性必须立足于女性价值立场,在尊重每一个人(包括男人和女人)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主体性,从而完善女性价值。
康奈尔将性别建构的主要场所概括为三个,即国家、工作场所和学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为4183万人,其中半数以上是女生。高校——恰如康奈尔所说,是性别建构的主要场所之一,在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提升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首先要继续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实现女性主体意识与其教育生活的积极的交互建构。目前,“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仍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熟视无睹的性别歧视,具体表现在: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然偏少,在学科和专业上存在着性别隔离和性别分流现象,在教学资源分配和享有上存在性别差异;在教材和教学活动中存在性别歧视,在学生组织和活动中不断复制着传统角色的定型,校园文化中隐含着对女性的规诫和限制”[6]。只有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才能逐步消除目前教育实践中诸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建构起性别平等的教育生活,促进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整个社会走向性别公正可能还需要漫长的路途,但高校将对推进整个社会的性别平等起到引领作用。
此外还要多渠道推进校园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设,营造有利于女性主体意识生成的文化氛围。推进校园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设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如:开设相关课程、讲座;进行职业指导;开展社团活动等。加强先进性别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对于女大学生性别观念的形塑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激发女性以“批判性思维”来反思传统性别文化对自身的桎梏,促使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还要在认识论层面上,使男性和女性都真正意识到女性需从“他者”走向“自我”,从“客体”转为“主体”,与男性成为真正的交互主体关系,而不是主客体关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性别平等观念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Gabler, G. Brinker: Deutsche Literatur von Frauen. München: München Beck 1988.
[2]康奈尔.男性气质[M].柳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孙迎光.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