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习俗在越南的本土化研究

2021-12-08 23:42:57陈国辉李彩云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本土化中国越南

陈国辉 李彩云

摘要:越南春节置办年货、打扫卫生、贴春联、吃年夜饭、采禄等习俗源于中国,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烙上了越南本土特色。中国春节习俗在越南被本土化体现在传说故事、习俗礼仪、节日活动中,中国春节习俗在越南本土化的原因主要有文化、思想、地理三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越南;春节习俗;本土化

一、受中国影响而形成的越南春节习俗

越南春节受中国文化影响而形成,中国春节习俗传入越南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本土文化养分,慢慢地迸发出越地的魅力,形成独特的越南春节习俗。

1.置办年货

早在西周时期劳动人民就有用丰收的五谷制成春酒以贺岁的习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置办各种物品准备过年和贺岁,年前置办年货的习俗逐渐演化形成。春节习俗传入越南后,从腊月二十三起,越南家庭开始采购年货。“肥肉腌荞红对联,幡旗炮竹绿粽子”这句俗语充分体现了越南的春节习俗,描绘了越南人过年所需的年货,可见,越南人民年前置办的年货与中国略有不同。

2.打扫卫生

《诗经》中记载西周时期人们就有打扫屋子迎新年的习俗。打扫屋子寓意把过去一年的晦气、脏东西都打扫出门,迎接新年好运气进屋。越南人民也传承中原打扫卫生的习俗,他们认为在新年头三天打扫屋子卫生,新一年的运气、财气和福气都会被扫走。因此在除夕当天,越南人民都要打扫房屋、擦窗户、擦灶台、神台等。

3.贴春联

史料记载,五代时期中国就有春联,当时春联被称为桃符。人们在桃符上书写对联,其目的有祈福、祝愿和迎新春。到宋代,这种形式被文人骚客们所喜爱并发扬光大,此后,写春联贴春联以迎新春的习俗逐渐形成。越南成为独立的国家后,需要推崇儒学、任儒士为官来换取中原王朝的承认。在推动儒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中原人士被吸引到越南,甚至还留在当地,加上被中原王朝流放到越地的文人骚客,春节期间在桃符上书写对联的习俗也被带到越南并生根发芽。

4.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的习俗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用丰收之后的五谷制成菜肴,家人们围在一起庆贺丰收的习俗。越南也传承了此习俗,形成了除夕夜和家人吃团圆饭的习俗。在年三十下午,越南全家人都会忙着准备年夜饭,之后一起围坐在桌边一边吃饭一边畅聊家常。与中国年夜饭的鸡鸭鱼肉有所不同,越南的年夜饭菜肴主要有炸春卷、粽子、竹笋汤等,体现了越南的本土特色。

5.守岁

守岁习俗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隋唐以前并兴盛于隋唐时期。当时越南还是中国的属地,守岁习俗已传入越地,随着时代发展,越南“除夕夜人们便穿上节日盛装,不约而同涌上街头,年轻女子还穿上越南旗袍(áo dài)。零时,当电台播出國家领导人春节讲话,节日气氛达到高潮”。守岁习俗体现了人们盼望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财源广进。

6.采禄

采禄习俗源于中国的采青,但越南的采禄不同于中国的采青,主要有分两种情况:一是人们去寺庙祭拜完之后,在寺庙或归途采摘一支桃花或者带有绿叶的树枝,归家后把那支桃花(带有绿叶的树枝)插在家中的神龛前,寓意采摘天地神灵赐予的福禄;二是寺庙里的僧人特地为人们准备的各种鲜花和水果。人们祭拜结束后可以求禄,拿一支鲜花(如桃花)或一个果(如金桔)回家,这种禄被称为佛禄。除了佛禄外,人们还可以拿香禄(在寺庙祭拜时使用的燃香),香火寓意着兴旺发达。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采青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独特的越南采禄习俗,寓意也有所改变。

二、中国春节习俗在越南本土化的体现

中国春节习俗传入越南后,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本土化,形成独特的越南春节习俗。这种本土化趋势是有迹可循的,主要体现在传说故事、习俗礼仪、节日活动三个方面。

(一)传说故事

1.春节驱鬼竿

中国春节有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有些地方还保留在门前插桃枝的习俗,人们认为桃枝可以辟邪。中国春节习俗传入越南后,融入了越南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因此春节在门前挂桃符、插桃枝驱鬼的习俗在越南演变成了在门前立竹竿驱鬼的习俗,桃枝的功能也被替换成神灵的福赐。《山海经》中就有桃木驱鬼的故事。传说在东海边境地区就有一座“度朔山”。在度朔山上常住着各种妖魔鬼怪,天帝担心这群妖魔鬼怪出山祸乱人间,便在山里用能克制妖魔鬼怪的桃木做一道鬼门。因此桃木驱鬼辟邪的说法便流传起来。

越南有一则关于驱鬼竿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伙魔鬼从东海来到陆地后便强占人们的土地,遇到反抗的人类一律坑杀,人们为了存活只能向魔鬼投降。之后人们便靠租借魔鬼的土地为生。但魔鬼对人类很残暴,每年都向人们征收高额赋税,当时的民众苦不堪言。西天佛祖同情人民的遭遇,便派菩萨下界帮助人们对付魔鬼。菩萨出招以提高赋税为代价换取一块袈裟大小的土地并在那块地种竹子,用法力催长竹子,很快竹子就长高遮住了天。菩萨教人们把能克魔鬼的菠萝叶和大蒜绑在竹子上,手洒石灰粉驱赶魔鬼,没过多久魔鬼全被人们驱逐下海。魔鬼经此一役死伤惨重,便向佛祖求饶,佛祖看魔鬼们可怜,便允许它们在年初一至年初三回人间,但不能侵犯人类的土地。因此每年除夕,人们便在家门口竖竹竿,在竹竿上绑着铃铛、菠萝叶等,一边挥舞驱鬼竿一边挥洒石灰粉,用以警告魔鬼,请勿打扰,驱鬼竿的习俗由此逐渐形成。

2.粽子和糍粑

粽子,在古代被称为“角黍”或“角棕”,是用黄精叶包裹糯米、肥肉、绿豆等煮熟而成,是我国汉族人民最具有特色的节日食俗之一。春秋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粽子的影子,原先粽子的用途是当作祭祀的贡品。如今在中国两广的一些地区还有在春节包粽子的习俗。

越南对于粽子的描述最早出现在“粽子和糍粑”这则民间传说中。相传在越南雄王六世时期,恰逢祭祖时节,雄王召来十八位王子,号令如谁给祖先奉上的祭品能合他心意,雄王就把这个王位传于他。十八王子亲手做的象征“天”的圆形糍粑和象征“地”的方形粽子最合雄王的心意,因此十八王子继承了王位。从此粽子与糍粑也成了越南祭祖仪式中的必备祭品和春节特色美食。

3.灶君

灶君又叫灶神、灶王。中越两国关于灶君的神话传说及习俗很相似。在来自越南的古老传统民间传说中,灶王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的善恶监察官,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要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各地家家户户的生产生活情况。之后玉帝再把评判一家人在新一年的吉凶祸福命运的权力交予灶王。于是每年腊月二十三,越南人民会举行繁琐的仪式、敬献供品、擦拭或者换上新的灶君神牌等向灶君示好,免得灶君向玉皇大帝说自家的坏话。人们还给灶君精心挑选最好的上天坐骑,让灶君“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不好意思向玉皇大帝诉说人们的坏话,这样来年灶君只能给人们赐予福运、财运。

越南关于驱鬼杆、粽子和糍粑、灶君的故事均从中国传入,但随着文化的交融,这些故事基本都被本土化,烙上了越南的特色。

(二)习俗礼仪

1.新春求字

中国有新年去道观寺院求签祈福的习俗。求签习俗,源自上古的占卜之术,是对人们未来生活的一种预测。随着道教、佛教的发展,求签习俗也慢慢传播开。人们会在年初去道观寺庙求签,祈求神明保佑,来年吉祥如意。求签习俗传到越南后,深受越南人的喜爱。然而起初的签是以诗作为载体,而越南底层人民不认得汉字,后来便发展出让底层人都懂的单个汉字签。每年大年初二,越南人民都会去找会写汉字的老先生求一个汉字,为新的一年讨个好意头。双方沟通好后,送字者根据求字者的需求写对应的字,求字者收到字后将把其挂到家中显眼的地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让神灵一进门就能见到字,从而实现主人家的新年愿望。如今,即使越南会写、会认汉字的人很少,但新春求字的习俗仍存在。

2.邀请亲朋“冲地”

中越两国都有新年去亲朋好友家拜年的习俗。相比于中国,越南人认为如果新年的第一天能顺利快乐地度过,那么这一年就会红红火火,万事如意。因此大年初一到家里来拜年的第一个客人至关重要。“在旧新年交接的那时候起,首个登门、向主人家拜年的人被称为‘冲年喜’的人。主人家将以他的成功、才能、品德和健康来预测新年的运气。”因此主人家会事先邀请好来家里“冲地”的人,邀请其在大年初一来家里“冲地”。“冲地”也叫“冲年喜”,越南人认为,“冲地人”祝福主人家万事如意、全家安康、大吉大利,则会给主人家带来福气,“冲地人”也会因为主人家邀请自己来“冲地”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三)节日活动

1.逛花市

中国和越南在春节都有逛花市的活动。由于中国与越南地处的纬度不同,加上越南本土文化的影响,中国和越南逛花市的时间和意义都不一样。中国大致处于中纬度地区,温度较低,花开的时间较迟,因此中国一般是在年后去逛花市,观赏花卉,新年接触新事物寓意新的開始,讲究“新年新气象”。越南地处低纬地区,温度高,花开的时间较早,因此越南一般是年前去逛花市。越南人去花市,除了购买年橘之外,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卉,特别是寓意“花开富贵”的桃枝,最受越南人欢迎。而越南南方“春节期间陈列梅花不仅仅是梅花的美,而是南方人将‘mai’(梅)读成‘may’(幸)以示幸运之意”。越南北方也有此说法,因此越南人购买花卉回家的意义是迎新年好运到家来。

2.下人棋

中国和越南都有在年后举行各种娱乐休闲活动的习俗。由于以前的娱乐方式少,年后农闲时和三五个好友下象棋成为了中国老百姓的娱乐活动之一。春节习俗传入越南后,下象棋也成为了越南人的一种娱乐活动。而古时的越南只有上层人物才认得汉字,因此下象棋起初只是上层社会的“高雅”游戏。后来,有些懂汉字的越南人为了改变此情况,就改良出人棋以供平民百姓玩乐。人棋即以人为棋子,以地为棋盘。棋子分男女两队共32人,每人拿着象征自己身份的棋牌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听从下棋人指令。由于下人棋的参与度、娱乐性高,不受场地限制,不识汉字的人也可以玩,所以下人棋一推出便受到越南人的喜爱,年后下人棋也发展成为了越南的春节传统活动之一。

三、中国春节习俗在越南本土化的原因分析

中国春节习俗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更替,由于受到文化、思想、地理三方面的原因,逐渐被本土化。

(一)文化原因

1.吸收外来文化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的南下大军打败越人,设置郡县,派郡守进行管理,派文人来传播中华文化。秦朝末年,南海郡太守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积极推行中华文化,大大促进了越地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在交趾、九真、日南(今越南中北部地区)等郡传授种植知识,派儒家学者传播中华文化,中华文化逐渐在越地生根发芽。中原战乱时期,不少文人为躲避战乱被迫流亡到越地,给越地人民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同时有不少越地人仰慕中华文化前往中原求学,学成回越地后在民众中传播中原文化,促进了中华文化在越地的发展。公元968年越南独立之后,当时统治者虽然抑儒扬佛,但是中华文化在越地仍获得较好的发展。此后,越南大量吸收中华文化以巩固统治,1070年越南李朝统治者在首都升龙城建立文庙,1075年推行科举考试,直接确立了儒教在越南的正统地位,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发展。

2.本土化外来文化

“自从吸纳中国文化之后,越南文化开始了自我审视,开始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关注个人生活和命运,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随着本土文化的发展,即使不可避免的与中华文化融合,但越南本土文化也突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如陈朝时期,越南人称其祖先雄王是神农的后代,越南人是龙子仙孙,这与当时的民族意识觉醒有关。越南陈朝李济川搜集整理的《越甸幽灵集录》汇集了陈朝之前的越南民俗和故事,相关的民俗和故事均由越南人自己创作,在民众中得到广泛流传,体现了浓郁的越南民族特征。为了推动自身文化的发展,越南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再进行本土化发展,形成独特的、符合本土的越南文化。如中国春节习俗进入越南后的变化:采青习俗演变成采禄习俗、象棋发展成人棋、去道观寺庙求签变成新春求字等。

(二)思想原因

1.儒家思想的传播

儒家思想早在秦汉时期,就通过儒士、商人等传播到越南等地。不过当时儒家文化并没有影响到广大的越地民众。秦汉之后,越地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日益密切,当时前往越地的官员大力推广儒家文化,加上中原文人骚客来越发展及因战乱中原民众迁徙到越地等原因,儒家思想慢慢融入越南本土文化。“此后直至唐朝,越南中北部先后分别设立两个州府,后来唐朝更名交州为安南都护府。唐朝对现今越南地区采取了和我国中原相同的古代行政管理體制,并且开始着力于重新发展继承传统的儒家文化。唐朝对于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考试招募和选拔培养实行制度,在安南地区亦已经是首次推行同样的科举招募人才制度。”越地人为了做官,就积极学习儒家文化,这大大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的“礼乐文化”“孝”等思想融入越南本土文化并进一步发展。越南独立后,为了换取中原统治者的承认和扶持,政治上任用大量儒士,促进儒家文化的发展。越南新春求字习俗反映出越南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的认同。在“天地亲君师”等宋儒思想传入越南后,统治者加以利用以便巩固统治,使得越南人民对于宗族长辈等非常重视,越南春节习俗中五果盘祭祖、扫墓等习俗则是最好的体现。

2.佛教的传播

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开始流传起来。大约在公元2世纪,中国佛教传入越南,被称为北传佛教。随后至公元8世纪,印度的小乘佛教(南传佛教)由越南南部占婆国的商人传入越南,辐射影响比北传佛教大。至越南李朝时期,统治者为了方便统治,所以大力推广传播越南佛教。“至李-陈两个朝代这一阶段,佛教发展迅速。这时候,在国内,从朝廷君臣到普通人和平民都非常宗崇佛教,佛教的思想也就被当时越南人们广泛认为是一种政治社会学和一种对外外交政策上的重要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南人民的生活习惯、民俗信仰等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如越南春节习俗中的去寺庙祭拜、采禄等习俗。

(三)地理原因

1.气候原因

越南属于热带气候,全年降雨量大,年均温在24°左右,越南北部四季层层分明,南部则雨季、旱季节分明,所以越南南北气候差异明显。由于越南地处的纬度比中国低,年均温比中国高,所以越南鲜花开花的时间比中国早。因此,在春节习俗传入越南后,因为受气候、越南本土文化的影响,中国年后逛花市的习俗变成了在春节前夕去逛花市。同时也因为越南南北气候的差异过大,造就了越南北方花市以桃花为主,越南南方花市以梅花为主的奇特景象。

2.环境原因

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以前是南蛮之地,瘴气丛生,树林高大茂盛。因此从中原地区前往越地困难重重,这相当于是一种天然的屏障。当时前往越地的大多是朝廷流官、军队士兵、商人以及一些逃避战乱的平民百姓。中原百姓如不是特殊原因都不会涉足越地,这也为越南本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春节习俗传入越南后,由于越地环境的密闭性,中国方面的影响不大,反而会更受本土文化的影响。越南春节文化习俗由此更具有独特性,如五果盘、去寺庙拜佛的习俗就是受越南本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独特春节习俗。

三、结语

中越友谊源远流长。早在秦始皇打败越军,在越地设置郡县时,越南的汉人居住地区以及越南上层官员就已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后来越南实行与中原王朝相同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如科举制度。大量的越地民众为了能当官,尤其是前往中原王朝当官,都积极自主的学习儒家文化,大大推动了中华文化在越地的传播。越南的春节习俗文化蕴含着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融入了自己的文化,逐渐形成越地文化特色的春节文化习俗,也可以说越南的春节文化习俗具有独特性,绽放出不一样的美。除了受中国影响形成的置办年货、打扫卫生、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采禄等习俗外,越南的春节习俗还有本土产生的其他习俗。中国春节习俗在越南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传说故事、习俗礼仪、节日活动三个方面,造成中国春节习俗在越南本土化主要有文化原因、思想原因、地理原因,这些原因造就了如今独具越南特色的春节习俗。

参考文献:

[1]如风.越南人过春节[J].协商论坛,2008(02).

[2]吴喜逢.中越四大节日活动内容之比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3]Thích Tuệ Hoàn (释慧还).论中越春节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性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4]范红梅.儒家文化在越南的跨文化传播-以越南文庙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8.

[5]阮氏玖.越南本土民间信仰对越南佛教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项目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与越南跨境民族节日习俗研究》(14XMZ109)。

作者简介:

陈国辉(1999.7-),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越南语专业2017级学生。

李彩云(1982.6-),女,壮族,广西田东人,学历:硕士,职称:讲师,从事越南语言文化、中越跨境民族文化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本土化中国越南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现代装饰(2021年2期)2021-07-21 08:27:14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越南百里“银滩”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英媒:“中国”成美国网络威胁敏感词
环球时报(2012-05-28)2012-05-28 08:53:38
“凯萨娜”侵袭越南
环球时报(2009-09-30)2009-09-30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