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羿妍
摘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舞蹈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只要一接触它的原始形态,你就会感觉到它与人的生命的密切关系,它是一种生命本能的运动。它的生成、存在与发展自有它天然的合理性,人为地夸大不必要,人为地禁止也不可能。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耐心、细心观摩舞蹈在这历史长河中如何起起落落,并总结规律,不断完善丰富。
关键词:舞蹈;社会系统;命运
一、舞蹈在历史长河中的曲折
中国历来有皇室陨灭归于皇帝沉迷歌舞之说,殷纣王就有过这个罪名。但对于一代王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应当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考虑,如果说帝王只沉迷歌舞而不理朝政,那其灭亡原因可以大部分归为歌舞,但如果是既重视歌舞,又善理朝政,并且把歌舞当成治国的一大工具,比如战场上鼓舞士气、传播团结精神等等,总不能说歌舞是件坏事。一代王朝的成与败,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其政治、经济、军事,歌舞文化肯定也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是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把它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是不切实际的。
把舞蹈艺术的作用推到不应有的高度,甚至担心会造成亡国之灾,历史上就出现过因为这类的担心而做出的傻事。曾出现在奥匈帝国的三拍子“华尔兹”舞,因为舞姿是男女搂抱的交谊舞,当时的人们认为男女授受不亲,搂抱有伤风化,因此“华尔兹”舞被当成异类而被教会禁止,俄国沙皇也采取了同样的态度。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华尔兹”舞不仅没有从历史上消失,反而其三拍子节奏成了万古流芳的一种节奏模式,并且造就了像施特劳斯这样的音乐天才、举世公认的“华尔兹”音乐大师,且后来由它发展出来的国际标准舞成为了当今国际比赛的一个重要项目。
当然,历史上也有禁舞成功的案例。比如在中国唐朝,乞寒泼胡舞因要求男女在冬天赤裸身体,并互相往身上泼冷水,这既有害健康也伤风化,大臣们纷纷上书,最后禁舞意见被皇帝采纳。
所以,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只要一接触它的原始形态,你就会感觉到它与人的生命的密切关系,它是一种生命本能的运动。它的生成、存在与发展自有它天然的合理性,人为地夸大不必要,人为地禁止也不可能。
二、舞蹈在时代发展下的重新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人类的追求慢慢趋向于精神层面,对之于舞蹈也有了重新的思考与认识。
在艺术社会功能的共性研究中,曾有种权威的“三功能说”,一切艺术现象都归结为教育、认识和审美娱乐三个功能。教育功能指的是舞蹈作为一种工具,将某些思想通过舞蹈来表达和传递,甚至是教化;认识功能是在原始时期没有其他的媒体,人们认识这个世界或是某件事物可以通过舞蹈这个媒体;审美娱乐功能则强调舞蹈的赏心悦目,愉悦心情。但艺术现象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在同一历史条件下具有多种层面,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它还会随着不同的条件进行变化,这就体现了舞蹈功能的动态性。所以舞蹈概论研究的研究员徐尔冲在“三功能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六项舞蹈功能,分别是:自娱自乐、排遣抒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增强体质、延长青春;欣赏愉悦、陶冶情操;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宣传教化、团结鼓劲。
中国唐朝的乐舞机构的出现和唐代乐舞的繁荣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唐代是一个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各国与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既有汉代以来的舞蹈传统,又有各国各民族间相互融合借鉴,大胆创新。同时,统治阶级也十分重视和提倡歌舞,设有多种乐舞机构——太常寺、教坊和梨园,集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太常寺又分有太乐署和鼓吹署,太乐署的职能是掌管“邦国祭祀宴享”之乐舞,而鼓吹署则是掌管“邦国出行仪仗”之乐舞;教坊是唐代演出和娱乐性习舞,管理歌舞艺人的机构,还细分为右教坊、左教坊、外教坊、内教坊;梨园则与现在的舞蹈学校类似,是唐代演出和教习法曲的机构,被称为中国第一所专业的皇家音乐舞蹈学校。把乐舞机构如此详细的划分就足以体现人们观念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的禁舞到把歌舞作为一门学问细细研究、慢慢品味,所以说舞蹈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它具有动态性。同样的,这时的人们不再把歌舞艺术归为王朝陨灭的罪魁祸首,而是以全面、客观的眼光看待歌舞艺术,歌舞艺术的繁荣不仅体现了国家军力的雄厚,更是反映了人民富足的精神生活。
三、舞蹈社会功能的变化发展与思考
舞蹈的社会功能是动态的。人类社会还未出现语言和文字时,人们的交流与教育还存在障碍时,舞蹈尚且肩负着交流与教育的重任,这时舞蹈的教育功能是鼎盛时期,但也只局限于这方面。原始人类生产无论是生产内容还是生产方式都是极其简单的,根本用不着口传,只需简单的肢体动作“身授”,由此可见舞蹈的教育功能是极其有限的。而且人类在表达情感和情绪这一点上,舞蹈也是在远古时期最广泛也最有效的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舞蹈走向辉煌,但这也不是教育功能带来的结果。当语言和文字出现后,舞蹈的教育功能开始大幅度转移,转向自娱和审美,这是一次历史性功能大转移。
舞蹈是审美与娱乐的交织。舞蹈艺术通常被看作是赏心悦目的艺术,这种艺术虽然可以表现复杂的人生和社会观念,有喜有悲,有积极有阴暗,但它呈现出来的形象必定不能缺少愉悦、优美的一面。也正是因为舞蹈艺术所具有的这种优美性,它才能伴以娱乐的功能在和平的环境中显现出优势。确实,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后,舞蹈艺术的踪迹才开始遍布社会各个角落,但一些专业舞蹈家对于社会上的“歌舞厅”“广场舞”“迪斯科”等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种现象降低了舞蹈的藝术品位,但殊不知,高雅的舞蹈艺术就是从民间开始的。由于舞蹈艺术的工具是人的身体这一特殊性,它既是工具,又是作品本身,这就注定了这一本体的双重属性,而舞蹈的审美与娱乐也是附在舞蹈身上难解难分的两重属性。那么我们面对实际生活中舞蹈审美与娱乐的不可分性,艺术家们应打破传统模式,从娱乐中寻找高层次的审美,在高层次审美中加强欢娱性。
舞蹈具有健身功能。我国古代阴康氏造舞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的生气抑郁呆滞和筋骨不适,我国内蒙古的民间歌舞“安代”原也是一种治病的歌舞,现代所谓的音乐疗法和舞蹈疗法之所以被视为合法的事,肯定是因为它有可取之处。
社交与炫耀在舞中并存。早在原始公社时代,部落首领就用舞蹈来开展人际交往,甚至用舞蹈来创造男女配偶的机会。少数民族保留的交际性遗风也很普遍,比如黎族的“三月三”,维族的“赛乃姆”,苗族的“跳花坡”。舞蹈的交际性与炫耀性是分不开的,也恰是这种炫耀性使交际性更强,不只是男女情爱需要交际和炫耀,城邦、部落、民族、国家的政治交往也需要这种炫耀性,一个国家迎接异邦首脑通常用很大的舞蹈场面迎接进行炫耀,其用意不仅含有国力的威慑,也含有武力的震慑。
结语:舞蹈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分子,也参与着这个系统的平衡,少之失衡,缺之也失衡,多之更失衡。它有它独特的地位和生态位置,也有着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左右的命运,而且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商品冲击下,无功利和纯净的艺术还有吗?即便是有,又有多少立足之地呢?我们还是彻底离开“象牙塔”,将理论落实到现实世界中去接受客观检验,耐心观察,细细观摩其在社会体系中的命运吧!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1月第2版
[2]《舞蹈》杂志2021年第五期.王楚蒙《唐代乐舞机构与唐代乐舞发展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