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教韵,写意人生

2021-12-08 05:21唐小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一堂课作文语文

唐小平

在全国语文界的名师大家之中,有不少是我前辈级的忘年之交。年届八十五岁高龄的福建洪胜生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堪称先生近六十年语文教育探索历史记录的《教之韵》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印行问世,这于洪老本人自然是一件人生大事,于福建师范大学附中“师者诲人,孜孜不倦;学子求学,勤勤恳恳”(该书序一语)的证据固定,于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界也未尝不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名师名校语文教育全景式巨幅画卷!作为近四十年里在语文教育圈内圈外,时进时退,且行且珍惜的我,有幸较早拜读,感慨良多;又由于“收录本书的文章大多发表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书后记语),正值我在四川省遂宁中学校任教高中语文,以及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高中语文教材和在成都大学教授中学语文教育学,置身语文教育一线或者离语文教育一线最近的时期,所以读来倍感亲切,很有人生再少、重上讲台的代入感。

一本在“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被明确定位为“中学语文课—教学研究—文集”的学术性作品,以“韻”——《教之韵》名之,题眼便透露了作者独特的语文教育观,同时也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曾经产生了一个出版选题,就是组织编写一本全面反映全国中小学教师(包括校长)工作、学习和生活面貌的文集,且有意奔着连续出版物丛刊或者年刊而去。取名颇费斟酌,最后一锤定音——《师魂·师韵》(语文出版社)。一个“韵”字,表明了我们的教师观,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蜡烛,是园丁,也应该是怒放的鲜花,是自在的天籁,不仅仅应该有板有眼,也应该有滋有味。所以,先生一个“韵”字,境界全出,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想,“韵”,便是洪老一辈子语文教育探索乐此不疲,以及为他的弟子们普遍服膺的奥妙所在了。韵者何物?且听作者封面短文解题——

探讨语文教学方法,求索创新。捕捉语文教学韵律,谱写新曲: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课也该是一首诗,这里要有闪光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感人的力量和丰富的教益,巧妙的点拨,得力的训练和智慧的创造。

一堂课,就是一首诗。一堂课,就是为师者的生命印记。

再通观全书,不仅不少重要篇章是如何的突出,即如短短数十字的作者简介都难逃一个“诗”字,诗人,诗歌,诗意,诗性……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题为《校园的诗性》的演讲中说:“热爱诗歌,并不一定‘圣洁,更多的是代表着青春,代表着精神,代表着梦想。”由是观之,洪老师追求“闪光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感人的力量和丰富的教益,巧妙的点拨,得力的训练和智慧的创造”的课堂艺术,更是凭借以此为内涵的语文诗性课堂,以自己永不言老的青春、精神和梦想,去呼唤、影响和塑造少男少女们的青春、精神和梦想。

学者和学生,都公认洪先生的“教之韵”首先体现在作文教学上。在他本人看来又未尝不是如此!本书下卷“让爱拨动作文的情思”,用了是阅读教学三倍多的篇幅集中展示作者的作文教学探索实践及其成果。其开篇之作《让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是他为2011年第10期《语文教学通讯》写的卷首语,更当视为洪氏作文教学的纲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不惜借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索性把“韵”与“诗”做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即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心灵都能发出韵律美妙的乐音。也许作者的深意更在于:教之“韵”、教之“诗”,正是源于并且归于学之“韵”、学之“诗”。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激发兴趣、植根生活、悉心观察、勤于思考、学会体验、张扬个性、广泛读书、大量练笔、咬文嚼字、展示作品等方面勾勒了构建作文教学“探究与操作的新平台”的十要素。尽管这十大要素,为了语言形式的整齐,看上去有的是从“教师如何教作文”,有的是从“学生如何写作文”的角度归纳,似乎有点逻辑违和,但是如果我们从两者叠加中去感知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写作文”的语意,不是不仅会理顺其复杂的内在逻辑,而且会发现其更大的认识价值吗?注意,“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写作文”是一个兼语句式的句子,“教师”是主语,“如何教学生如何写作文”是谓语部分,“学生”是一个兼语。正是这种看上去逻辑违和的兼语式思维,成就了如此周延的“写作教学论”。我们更要佩服的是驾驭这么丰富的教学论,作者却仅用了1400字左右,惜墨如金,语意高度诗化,可谓深得卷首语写作之奥秘。而通览本书下卷,我们会发现,洪老师既是明明白白这样说的,也是扎扎实实这样做的,他的作文教学围绕着这十个方面,既有较为系统的经验总结、理论探究,又有十分丰富的实践行动、案例支撑。

伴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成为一代一代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追求。创新作文、个性作文,也成了学者型语文教师的用武之地。显然,在这一语文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中,洪老师不会缺席,且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新世纪一直没有退场。

在1986年大会交流并公开发表的《作文要走出课堂——发展作文教学的第二渠道》中,他强调:“从传统的发展学生‘求同思维向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方向转移,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独创性的素质”,并且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求异思维”的种种方式方法。

在1999年大会交流并公开发表的《快乐作文新思考》中,他深刻地指出:“快乐作文的灵魂在于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个性化的创造是作文的根本标志。而当今时代是呼唤个性、呼唤创造的时代,实施快乐作文理应重视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快乐作文呼唤‘我的回归,还‘我在作文中的崇高地位,让‘我成为作文的主体。”他深情地展望:“我们相信随着快乐作文教学机制的创建与启动,表现青少年人性灿烂、洋溢创造欢乐的生活风帆必将高高扬起!”

在2001年大会交流的《倡导创意作文》和2002年发表的《树立教学新理念,把准作文方向盘》中,他分别具体论述了创意作文之由来、创意作文之特征、实施创意作文之要领,并且介绍了自己尝试类似于欧美教育“创意写作工坊”模式的做法与结果,明确希望教师作文教学要树立“张扬个性,表现人性的灿烂”和“努力创新,弘扬创新精神”的理念。

从鼓动清理与破除“十年浩劫”遗患求同思维、千人一面的作文面貌,倡导求异思维开始,到进一步确立个性化在作文中的重要地位——“个性化的创造是作文的根本标志”,到比较系统地阐释个性化作文和创意作文的来历、要义、特征、实施要领,以及对典型个案的介绍与评析,几十年以来,洪先生在“张扬个性”的作文教学道路上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各方公认、同行瞩目的成绩。

其实,洪老师在构建作文教学“探究与操作的新平台”十要素的每一项要素中,都非常成功,以上只是从“张扬个性”见微知著罢了。

正值洪老教学生涯黄金时期在全国迅速走红的一位籍贯福建的当代诗人其时写过一首广为流传、后来还入选过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教材的诗歌——《热爱生命》,他说:“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四大主题——成功、爱情、奋斗和未来,并进一步揭示了热爱生命,不是因为想要获得而去热爱,而是因为热爱而最终获得的哲理。洪胜生老师说:“一堂课,就是一首诗。一堂课,就是为师者的生命印记。”正是因为他把每一堂课熔铸在自己的生命里,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樣,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甚至把这些视为一体,完成了由“韵”“诗”向生命的升华,他才收获了硕果累累、韵味悠悠的圆满人生,收获了众多的鲜花和掌声,收获了弟子们由衷的赞颂和感激。

且不说同行、领导对洪老的高度肯定,单是阅览他的学生用一片赤诚写就的谢师美文,我的耳边就总是有一个清晰的声音在反复吟诵——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是的,是学生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从一个侧面强烈地感受到了语文前辈洪胜生这位“生命”之师用他独特的“诗韵”之教,为学生全面成长培育了巨大的能量,极其充分地发挥了语文课独特的育人功能。似乎非借用汪国真的一首《感谢》不足以媲美众学生的谢忱之作。

尽管《教之韵》所收录的文章,绝大多数写作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但是洪老师的主张和实践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多得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因为改革包括教育改革、语文教育改革,历来都是从小众的先知先觉者的倡导与探索,逐步走向官方的认可、大众的普适的。洪老师正是以其“历史的先声”促进语文教育不断变革的宝贵力量。对比阅读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或者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不难发现,每一次变革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正是像洪老师这样的语文教育改革者为其提供了最直接、最现实、最生动、最具体、最可行的依据;而且,如果我们再深入探究,一定会发现还有不少遗珠之憾,因为大纲和课标必须面向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校、大多数教师、大多数学生,它只能采取一个最大公约数,于是,像洪老师这样的奋斗者、改革家,“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他们永远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一切有志于追赶前辈先贤的人们,最大的捷径就是读他们的书,师之法之。

猜你喜欢
一堂课作文语文
申庆玉:处处留心,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无限
怎样写好“一堂课”?
我的语文书
最后一堂课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