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自然,学法万物

2021-12-08 04:11邓丽云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孩子学生

邓丽云

人类是自然界最高阶的动物,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和改造能力。四季更替,世纪变迁,人类社会不知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毋庸置疑,人类的文明在超越万物,不断进步。但面对毫无围栏的各色信息铺天盖地,斗转星移的生活方式一日千里,该教孩子什么才能帮助他们在未来大展身手、幸福生活?他们需要怎样的技能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我赞成许多教育专家的观点,学校教育应该促成学生“4C”的发展,即学生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能力、沟通(communication)能力、合作(collaboration)能力和创意(creativity)能力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孩子知道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但因为他们过多依赖电子产品,他们的专注力、倾听力、思考力、合作力、沟通力、创造力明显受到负面影响。如何才能成就孩子们的“4C”发展呢?我认为把孩子从电子产品中解放出来,遵循成长规律,激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相应创设绿色生态课堂,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耕耘宽适的土地——大目标引入,创建思考情境——学有方向

花盆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大自然是最高明的園丁,很少有大自然土生土长的植物失败过。宽广的土地,即使密密麻麻挤满了植物,也各美其美,生机盎然。

道法自然,同样我们要“教法自然”,给学生耕耘出可以自由呼吸,自在选择,自主生长的宽适的“学习土地”,大目标引入,创建思考的大情境,让学生学有方向,给学生提供自主批判性思考、沟通、合作和创意的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是一个人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为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做奠基的。语文中的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失去这个根本,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就没了生长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得到语言艺术的提升,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目标明确,学生才能学有方向;目标大气,学生才能学有所获,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提升。

识字课,是学生提升文字素养的基础课,我们可以给学生设定大目标:

一节课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认多少个生字,学会写多少个生字,并能正确理解、灵活运用这些生字组词、说话。

听文字:能专注倾听文字的读音,老师的介绍,同学的见解;(5分钟)

说文字:能积极思考文字的构造、含义、记忆的方法、组词、运用,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20分钟)

读文字:能正确流利朗读文字、词语、文本;(5分钟)

写文字:能正确书写文字,力求整洁、美观。(10分钟)

欣赏课,是学生提升文学修养的进阶课,我们可以给学生设定欣赏大目标:

第一感受: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喜欢句段: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一个段落、哪一句话、哪一个词语?为什么?(10分钟)

探秘写法:抓住什么写,如何写?

质疑说获:你有什么疑问,有什么收获?

学习目标明确,课堂按照目标采用大板块探讨的方式,老师的教只是给学生耕耘出可以自由思考的土地,每个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独特思考听说读写文字,用自己独特的见解解读欣赏文章,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大目标引入,创建思考的大情境,把时间让给学生,学生可以自主批判性思考、沟通、合作和创意,杜绝了漫无目标、脚踩西瓜皮的低效教学,杜绝了牵着鼻子走,走到哪里算哪里的低效学习。

播撒生长的雨露——启发各抒己见(大格局探讨)——学有历程

水是生命成长之源,植物、动物的生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大自然原生态的植物从不需要人工浇水施肥。它们自然有自己生存的本领。大树强大的根系,让它们能自由汲取雨水形成的地下水源,并在树荫和腐叶的帮助下保持土地的湿润与肥沃,从而灌木、小草也能茂盛生长。动物也能凭借天性自己找到水源。

道法自然,同样我们要给学生播撒自主生长的雨露,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获得知识与能力,从而让“4C”得到充分发展。

小学生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兴趣,想象力是他们探索世界的神奇的工具。给孩子们创造围绕大目标各抒己见的平台,让他们享受讨论、探索事物及其原因的乐趣,逐步建立和发展理性思考的能力。在关注万物的宗源的过程中,通过理性思考的发展进行秩序性分类。

比如听说读写的大目标落实到位,重点要落在说和写上。而说这一环节,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大量的时间去发表自己的独特的想法。这正是孩子们亲历学习的宝贵历程,是孩子们自主获得“4C”的成长过程。

在学习人教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时,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喜欢的字词句段,探索写作秘密,当谈到文章的最后一句“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时,一位小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想把最后一个词换一下!”在课堂上,这样极自信的声音是学生经过了大量的自主思考以后,长期日积月累沉淀智慧的结果。他说:“我想改为‘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轻轻舞动……我觉得这样会更美。”这一下,点燃了其他同学的创作欲,大家纷纷各抒己见,把“摇晃……”改为“翩翩起舞……”“轻轻地舞着,舞着……”“轻轻地舞啊,舞啊……”且不说孩子们在这样的替换中收获了语言的表达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思考的快乐,创造的美妙,单单这种用心去感受、表达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舞动的姿态就是最难得的美的链接。这不正是语文课希望达成的语言素养的提升,文学修养的锤炼吗?这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们能拥有的对生活美好的敏锐与创造吗?

语言是我们在双向的互动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大目标提出来之后,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有不同的意见,在这不同的意见中,他们在发展自己面对分歧的态度,面对分歧的认识,面对分歧的解决办法,这是珍贵的自我与外在发展过程,孩子们与人互动的基本能力就会逐渐增强,从而拥有跟一个人建立持续的深入的联系和互动的能力。

大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孩子们的探讨,合作性工作有利于孩子“大工作”的出现,孩子们乐于挑战极限,伴随着抽象性思维、理性思考、想象力的建立及道德领域的涉及,孩子们的责任感随之开始建立。他们能更好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及规则,所以能更好地评断自己的行为,做出明智的选择。

提供自信的阳光——捕捉思考火花(大智慧引领)——学有方法

没有阳光,长不成参天大树;没有阳光,动物的眼睛也会退化。

自信,是学生自主成长的温暖阳光。自信从何而来?成功的体验,温暖的呵护,爱的感受,都是自信的源泉。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份信任感的培养,需要教师的肯定以及赞赏,让孩子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这里得到亲密感,如果孩子一直得不到肯定,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自我认知,如果被不断打击的话,他们对于自我的能力也会产生一种怀疑。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老师不要总是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要多相信孩子,在安全和规则范围内,允许并鼓励孩子多尝试、探索,犯错也不要紧。多给孩子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用孩子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是语言、绘画、歌唱、肢体……尽可能创造平台,让孩子产生“我能行”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充分打开感官,去思考和学习,促进大脑发育和听觉、视觉、触觉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变得耳聪目明、自信阳光。

在学习人教版课文《花的学校》一文时,在“你喜欢哪一句”这一环节,学生各抒己见,有个女孩谈到她喜欢“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这一句,她说作者泰戈尔的这一想象非常的美妙,把她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这样的感觉很美。就在学生进入了美好的感受时,笔者趁热打铁,肯定这位同学的美好发现,追问:“作者为什么认为花儿的妈妈在天上,把星星想象成花儿的妈妈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有的说:“因为花儿是仰着头看天的,我们都是这样看妈妈的,所以,我觉得花儿的妈妈在天上。”有的说:“因为下过雨后,雨珠在花朵上,阳光一照,闪啊,闪啊,就像星星。”这时候这个小女孩很激动地说:“老师,我觉得——星星是天上的花朵,花朵是地上的星星。”同学们一听,不禁鼓起掌来。后来,一个平时在课堂上不太爱表达的孩子,把这一次课堂的感受写成了诗歌“《星星草原》——星星草原是另一个/小朋友的世界/它们在晚上开花/月亮是护花的天使/从东边一直巡逻到西边”,还认真地画了一幅很美的插画。有一个小同学很喜欢这一首诗歌,做了一幅别致的落叶插画来表现,非常唯美。这都是在预设本课的时候,老师预想不到的结果。

老师在课堂上创设大目标,给学生自主思考的大空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学生发表见解时,仔细倾听现场生成,捕捉学生的思考火花,及时肯定,提供自信的阳光,加以适当的引领与启发,学生就会自主生发出无限的令人惊讶的智慧来。

哈佛教授泰彻团队对经常遭受语言暴力的年轻成年人的大脑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韦尼克区和前额叶之间的连接减少,这两个区域的连接越少,人的语言理解能力就越差。他们的海马体和胼胝体体积缩减,而海马体是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胼胝体是连接左右脑的神经纤维束,起着连接左右半球的作用。因此,长期吼叫还会让孩子的记忆力下降,左右脑开发不完全,自然就影响到智商了。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当孩子犯错时,如果朝孩子发脾气、吼骂,孩子反而错得更多,更不容易学会。因为孩子内心是紧张、焦虑、恐惧的,不利于大脑的思考和认知,长此以往,孩子注意力变差,反应变迟钝,自然越来越“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是情有可原的,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应尽量做到“低声教育”,用平和的语言和孩子好好说话,给孩子温暖的阳光,自信的原动力,这样才能让孩子打开心灵,自主倾听和思考,达到有效沟通、自主成长的效果。

给予自由的空气——鼓励质疑问难(大境界创新)——学有所疑

空气是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动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都离不开空气。自由新鲜的空气更是动植物健康生长的有利因素。在这里,它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长,繁衍生息。

来到大自然,我总是觉得轻松愉悦,这是因为大自然舒展自在的万物给了我们足够的安全感和愉悦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放松心情,打开一切感官,感受着美好,创造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如果孩子的学习环境是自由的,舒畅的。在这里,没有短视偏見,没有负面情绪,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在这里,没有整齐划一的要求,没有喋喋不休的满堂灌,更多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心灵的滋润。孩子就会身心放松,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珍惜成长自己的机会。这时候,鼓励孩子质疑问难,孩子们都会敞开心扉思考、质疑,打开耳朵倾听、探讨,孩子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在这质疑问难中步步提升。虽然他们将来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成为精英,但肯定会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诗歌杜甫的《绝句》时,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要用‘迟日代表春日呢?”笔者极力点赞学生的勤思好问,并请全班同学集思广益,寻找缘由:“这个问题好,凡事我们就要这样追根溯源。大家认为为什么呢?”因为平日里,班级提倡大胆质疑,质疑书本、质疑老师、质疑同学、质疑生活,学生最乐于思考,不怕出错,于是大胆猜测起来。有的说,这是因为冬天寒冷,人们盼望春天的太阳快点到,越盼时间过得越慢,春天总是在人们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慢腾腾地,很久才来到;有的说是春天的早晨,太阳迟迟不肯起床,她每次起床去上学,天才蒙蒙亮;有的说,是因为春天的太阳总是走得很慢很慢,上学总迟到……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够了,我才引导大家一起查找字典,迟的意思有哪些,并引出典故《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和同学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白天变长,美好的时光变慢。同学们都感慨,用“迟日”代表“春日”太浪漫了,仿佛感受到了春天里,太阳慢慢地走,人们在温暖的阳光下慢慢地赏花、聊天,大人们拍照,小孩子游戏,可美啦!这时候,有同学说:“那夏天、秋天、冬天有没有别的好听的名字呢?”这一问,不打紧,这堂课成了季节别称的探索课。我们有时候,教材内容上不完,不去深究一个问题,甚至阻止学生的质疑问难,殊不知原本的学习任务推迟了一节课,孩子们依旧能学回来,质疑探索的种子醒了,学习的愿望就强了,学习的能力就有了,学习的效率就高了。长此以往,事倍功半,何愁教材讲不完,学不懂,学不透呢?

质疑问难,并不是要求学生提出多高深的问题,探讨出多准确的答案。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哪怕提出的问题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哪怕说出的想法让人觉得牛头不对马嘴,那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孩子愿意思考,愿意表达。说多了,点子就多了,创意就多了,能力就强了。

比如同学说到“春天的太阳总是走得很慢很慢,上学总迟到,所以把‘迟日叫做‘春日”,大家哄堂大笑,说他这是写童话了,笔者依然肯定这位同学珍贵的想象力,并鼓励他把自己美好的想法写下来。结果这个孩子回家写成了童诗《我和太阳去上学》 他说,“放学回到家,/我朝窗外看了看——/太阳不见了,/它,/也放学回家啦!”一次小小的思考,一个小小的鼓励,就有可能催发一次小小的创意。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有所疑,鼓励学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帮助学生自主成长的开始,帮助学生学习创造的开始。

大自然是生命养育的行家里手,他们从不刻意改变动植物的生长规律,总是顺应规律,使得他们的子子孙孙生长顺利,成长茂盛。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作为育人的老师,更需要懂得耕耘宽广适宜的土地,提供滋润的雨露、温暖的阳光、自由的空气,教法自然,务实求真,引领学生尊重生命、批判思考、沟通合作、想象创意,形成“4C”能力,学法万物,数飞求新,自主生长,学以成人。

参考文献:

[1]尤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2]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M].台湾及幼文化出版,2005.

猜你喜欢
孩子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孩子的画
学生写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特意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