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考考试评价以综合性考查作为命题基本导向,综合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水平,必将要求备考教学从知识的逻辑分解走向能力的整合与综合。这样一来,我们备考教学应通过符合关键能力形成规律的训练让考生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题目)时,能够凭借“综合性”的阅读素养去分析情境、构建框架、互联类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更要进一步探讨这一测评的备考应对。
一、课标以及高考命题对“综合性”的要求
新课标将语文学习定位于以素养为纲、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情境化、任务化学习,对语文素养的测评也将遵循这个原则和思路。[1]测评以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命题改革提出要求: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由此可见所谓“综合性”的基本内涵应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与其它情境的跨界链接和沟通,同时强调语境的限制性与灵活性。
以上要求常在语言运用题中体现:
20.南粤中学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分析报告。下图是文佳同学语文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请据此补出对话空缺处的文字。要求:语言连贯得体,每处不超过20字。(5分)(2020年广州高三二测)
文 佳:老师好,从学习分析报告看,我三次的阶段学习评价都没有达到目标,我是否要在作文上花更多的时间,您能给我提些建议吗?
刘老师:从图上看,你努力的主要方向并不在作文。你看看真正的短板在哪里呢?
文 佳:哦, ① ,需要加倍努力。
刘老师:对的,“语基不牢,地动山摇”。你再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文 佳:让我仔细看看, ② ,还要加强。
刘老师:成绩时高时低,你要在这个板块多下点功夫。
文 佳:谢谢老师!我明白了,原来学习不能只盯着分数,关键是 ③ 。
刘老师:没错,学习要有的放矢,科学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①我的语言运用成绩离达标还差很多;②我的现代文阅读成绩不稳定;③找准提升的主要方向。
本题整体上为句子填空,但其中穿插了图表信息的阅读,可以认为是两种题型(语境填空和图文转换)的叠加考查。选材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关联,不至于无话可说。命题体现了情境性、综合性、生活化的特点。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解题首先必须进入语境,感知文意流动的脉络,把握其情感态度,理解其逻辑架构。(2)能阅读“图表”如线条走向,扇饼大小,柱高低等并提取其中的信息。(3)能從图表文字显示的现象表象中通过深层认知概括规律。备考教学相应要做到:(1)随着语用题综合性考查力度的增强,有必要引导学生增强进入情境的意识。(2)在概括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图表读解能力等方面要适当加强训练力度,给学生方法和技巧,实现能力的真正提升。(3)有必要带领学生适应各种题型,尤其是多语境多题型叠加的综合性考查,加强训练,提高考场应变能力。
既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综合性和应用性作为高考考查的重要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高考评价体系要求,2020年高考语文加大了对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二、命题呈现、答题表现及备考策略
素养测评中设题的难点是如何处理好素养测试与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素养测评测查的是学科核心素养,而不是学科内容知识体系,不能把教学目标瞄准核心素养而测的却是学科内容。学科内容是提高核心素养的媒介,获得核心素养是学习学科内容的最终目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测查不能完全脱离学科内容,但它只是以学科内容为载体。素养测评越来越多地采用多语料的形态,体现出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因为多语料既便于形成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也便于围绕情境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
如以下这道题:
6.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2020年全国一卷)
【参考答案】示例:①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②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了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③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此题要求学生“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但学生作答出现了这些不足:(1)审题不严、不细。题目要求回答“关系”却罗列现象;“有什么关系”按题意是要写正关联却写成了负关联;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却抛开材料,使用切身的例子。(2)题目要求阅读材料并能分析概括却使用自己的话表述。(3)答案点缺乏层次,不同的内容没分不同的点。(4)对题意内在关联理解不当:要对“新基建”与“抗击疫情”的现状进行双层分析概括后再思考“新基建”对“抗击疫情”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看出“筛选信息”“提取信息”“概括(整合)”“分点”乃是解答“综合性”题目的能力基础。就如另一道题目所考查的:
6.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2020年全国二卷)
【参考答案】示例:①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②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而考生的思维正是在多文本多语料构成的复杂的信息环境中才能经由比较、辨析、评估、论证、选择、质疑等活动显现出其品质高低。
“综合性”还可在文学类文本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内涵、人物形象和艺术特征的综合认识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如下面这两道:
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6分)(2020年全国一卷)
【参考答案】示例: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像这样的题目在备考教学中应注意的策略:(1)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诸如情绪、主旨、价值、理念的深度与广度;(2)经典文本的强化阅读;(3)审题训练。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2020年全国一卷)
【参考答案】示例: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而这道题在备考教学中要注意的策略为:(1)理解作者的风格特点并将作者形象化的表达转化为熟悉的术语,诸如含蓄蕴籍、简洁明畅;(2)判断题型并调动相应的知识积累思考答案的分点。
三、循规而行的“综合性”思维与表达训练
通常而言,对于一篇现代小说作品,基础性的阅读思路可以被整理为:写什么?——怎么写?——为何这样写?“综合性”题目的提分也应循规而行,下面以一道题目为例演示思维与表达训练的过程: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2020年全国三卷)
【参考答案】示例: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題目,升华主题。
(一)明确分析问题的方向,突出重点。
分析对象:“记忆里的光”。
分析重点:题目、统摄。
分析方向:谋篇布局。
(二)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解决具体问题
(1)分析方向(必备知识):核心意象、叙事顺序、结构方法。
(2)分析重点(必备知识):内容、结构、主旨。
(3)分析对象(必备知识):比喻、象征中的寓意。
(三)解读关键词语的含义,建构关联
含义:核心意象即题目的字面义、深层义。
关联:核心意象与叙事顺序、核心意象与主旨(结构方法)。
(四)弄清指令,思路清晰,规范作答
题目的指令不同,要求不同。常见的指令有:(1)概括:从简单到复杂,将若干事物依据其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以体现彼此间的关系,实现对整体的认知。(2)分析:从复杂到简单,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弄清彼此间的差异。(3)简述:用简要的语言陈述,描述或总结。(4)“简析”:概括+分析。
规范的表述思路:主张1+(做法1),主张2+(做法2),主张3+(做法3)。如这两道题的参考答案:
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2020年全国二卷)
【参考答案】示例: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2020年全国二卷)
【参考答案】示例: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以上作答体现出由分析信息到注重整合信息、应用信息的过程;思路清晰,表达规范。
四、类题跨文互联,构建能力框架,形成阅读素养
在备考中,可由一道题推至一类题连起多类题,训练跨文本互联的非连逻辑能力。如实用类文本思路结构题目:
6.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2020年全国三卷)
【参考答案】示例: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取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
材料(构件)之间的逻辑关联有相承、相并、相属、相交、相递,由题干“将话题引向深入”判断为相递并可推至同类文本同类题,接下来梳理、概括、分析材料是怎样相递的,将答题思路转化成答题方法。由“叙述很有层次感”等可连起文学类文本同类题:
8.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2020年全国三卷)
【参考答案】示例: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这个过程通过训练学生将考点化成答题思路,将答题思路化成答题方法,将答题方法化为答题过程,将答题过程化为答题习惯,最终形成阅读素养。
语文素养离不开积累,少不了对知识点的背诵、记忆,但在测评中,却不应是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的简单、碎片化的考查。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以综合性考查作为命题基本导向,综合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水平,必将要求备考教学从知识的逻辑分解走向能力的整合与综合,通过符合关键能力形成规律的训练让考生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题目)时,能够凭借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能力,运用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去分析情境、构建框架、互联类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吴丹霞,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