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有“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语文气象

2021-12-08 04:11司磊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劳动语文教育

司磊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劳动教育的正名、归位,实现学生与社会更好地接触、认知。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印发,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由上而下,全面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已然摁下“加速键”。

要让劳动教育浸润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历程,切实发挥它的综合育人功能,不能仅是某个阶段的宣言,更不能耽搁在时空裹挟而不为的欲罢无能中,而要思考:劳动教育如何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这一重要课题。依托学科教学,多维有序布局,要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基因”;语文学科,理应在交织融合劳动教育方面“喜看稻菽千重浪”。

一、开发语文教材的劳动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核心概念,精心设计了彼此关联的18个学习任务群,大多都与“劳动教育”的目标有着或多或少的交汇之处。统编版语文教材在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以张秉贵、袁隆平、屠呦呦等为代表的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走向课程,走进课堂,走近学生,配以“劳动”为主题的古诗词,引导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崇高、劳动美丽的观念,在为学生的一生打好底色。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文,以多种文学形式表现古今中外的社会风貌,其中就包涵着丰盈的劳动教育资源:《老人与海》的桑地亚哥,一连85天出海捕鱼劳动,诠释一种“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信念;《归园田居》的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隐居之后躬耕劳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忘了尘世的喧嚣俗念,享受田园劳作之乐的惬意;《祝福》的祥林嫂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虽然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通过劳动,被人接纳,在她心里,以劳为乐,其实一把心酸,满纸荒唐;《烛之武退秦师》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先秦时期的农民已然懂得劳作的规律,盼着“养生丧死无憾”。等等这些选文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学生思索、形成自己的劳动观:无论什么年代、什么阶层,劳动都是品味生活、链接社会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从中领略生活的本真韵味、感知社会的冷暖风霜。

语文教学在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下,劳动教育的渗透,既能增值文本的教学价值,也能丰富语文教学的路径,生动验证了华特·B·科勒涅斯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论述。

二、探究劳动教育的语文路径

语文教材本有丰厚的劳动教育资源,或显或隐,传授技能的、培养情怀的、重塑认知的等等;以前,囿于劳动教育意识淡薄,搁置了一个个劳动教育契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学生关于劳动的定义仍滞后在“出力流汗干活”上;其实未然,劳动意识、劳动认知、劳动精神和劳动素养等等,这些在不稼不穑习以为常的语境下,需要我们坚定劳动教育的初心。“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不是劳动技能的教导,也不是劳动活动的实践,而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中去体悟‘劳动:欣赏劳动产品或劳动过程的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体会劳动情感、理解劳动精神等等。”[1]

(一)在任务写作中内化劳动认知

2019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试题,“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要求考生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数以万计的考生在这个严肃的场景里开始思索劳动的价值取向,一时间引发了社会热议,劳动教育由此开始触动人心,从而达成一种共识:劳动教育,所有人一生的必修课。在任务写作中的劳动教育,或以实践活动为依托,获得劳动体验,记下过程,写下感受;或以劳动主题为因子,交流劳动认知,分享观点,写下思考。在任务写作的过程中,一些关于劳动的情感、态度、看法和观点就会自然诉诸笔端,从而内化一种属于自己的劳动认知。

1.欣赏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尝试着从艺术的视角写一段鉴定、推介这幅画的文字,300字左右。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1951年创作一幅农耕题材的作品,片段作文的练习,能让学生代入到三位农民的劳动生活中去,感受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在普通生活中体味其伟大之处,从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充满敬意。时下乡村,大片耕地依然荒芜,很多人别说干农活了,看别人看农活都是稀罕了;尤在乡村振兴的语境下,劳动教育迫在眉睫。现在的学生,再不重温这些滋养我们成长的劳动场景,也就无法从情感上认同劳动成果的不易,遑论他们从事、受用劳动呢。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材料一:一部分学者用“勤劳革命”来解释中国如何在资本稀缺的条件下崛起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勤劳革命”表现为:相对廉价但受过基础教育的熟练劳动力;推崇勤劳致富的工作伦理等。

材料二: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推广劳动教育,通过义务劳动和有偿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净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材料三: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型的新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劳动者在知识、技能、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审题的感知中,学生至少形成以下认知:勤劳革命,这是中国普通劳动者的传统底色;新时代的劳动者不能再拘泥于劳力,要和“知识、技能、创新”结合起来实现转型。在行文的观点中,关于劳动,我们或会明白:劳动和创造,离不开知识的浸润,我们身处的时代,知识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著劳动形态和劳动观念。

正是因为场景的描绘、审题的交流、行文的表达,引导学生关于劳动在思想上建构、在心灵上贴近,在未来的劳动实践中愿意劳动、劳动创造。曾经我的一位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写到:小学阶段,黑板都是抢着擦;中学阶段,黑板都是轮流擦;大学阶段,黑板都是教授擦;我以范文的方式在班级读了,学生陷入一片沉思,不自然地低下了头,大概是受教育了。在日常的任务写作中,我们要有劳动主题的任务驱动,劳动教育或多或少也就落地了。

(二)在深度阅读中分清劳动取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教育从学生坐到课桌后面读书时就开始了。”深度阅读文本的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需要我们突破成见,读出创见。现行的语文教材,很多文本虽然劳动教育不是它的重点表达的主旨,但是,文本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因子;我们试着可将某些劳动教育因子扩大、迁移和深化,以实现劳动教育由单纯的言语表达转为理性认知劳动的慎取。

《包身工》的“芦柴棒”“小福子”的故事激起读者的同情、愤慨,一段时间以来,《包身工》的教学目标囿于“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这点;其实,“芦柴棒”“小福子”的故事在当下的社会投影暗淡了的时候,不妨重新定位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第一环节:阅读文本第25—32段,感受包身工的劳动遭受哪些方面的“非人待遇”。

学生阅读文本,自主圈点勾画。(自然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人为惩罚: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和关黑房间。工人状态:人为惩罚,精神麻木)

第二环节: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观照当下社会,谈谈你的看法,什么环境才能保证劳动力是自由的、有尊严的。

引导学生:在漫长的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剥削者的财富浸透劳动大众的血汗,劳动没有自由,受尽屈辱。一个人想要自由与尊严的劳动,无论什么年代,都要有一个有关权利、保障以及法制的保护体系。现在有了,我们便能感受到新时代下的劳动使人充实、幸福和愉悦。

引导学生: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特定制度下的一个产物。我们直面历史,借鉴历史,坚信随着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历史的惨剧一定不再发生,未来的生活将会因为劳动,而更美好。

当下社会已然进入信息时代,并向智能时代快步迈进,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极其广泛和深刻的更替变革,劳动方式也發生了改变,生活和社会虽然不再需要“包身工式”的劳力;但是一个有关劳动权利、保障以及法制的保护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需要。面向未来,人的很多劳动技能正在被机器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劳动方式的变革。康德说过:“劳动就是人使用工具的能力”,如何面向未来渗透劳动教育,也是当前语文人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命题:要有一种顺势而为的劳动意识,慎取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劳动能力和方式。

(三)在言语实践中培育劳动情怀

自古以来的语文教育,从未与劳动游离而黯然前行,比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语文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便闪耀着劳动教育思想的光芒,这从语文教材就可求证。无论语文教材的选文视角怎么迭变,基于文本情境搭建的言语实践平台,时时用心,处处皆存一些劳动教育资源。鉴于当下学生在对劳动场景、价值和情感存在接受隔膜,我们引导学生于玩味涵泳间沉浸阅读,激发劳动情绪体验,诱发劳动思想共鸣,从而拉近学生认知劳动的距离。不妨我们在言语实践中感受一下“大堰河”“塔下的那个老人”的劳动情怀。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大堰河”劳动了,为何始终“含着笑”?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边城》中的“老船夫”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谈谈你的看法。

提出这些问题,在于激活文本里的劳动教育因子,不是为了劳动教育而全盘以劳动教育为旨归设计,要将劳动素养和其他素养结合起来,沉浸在文本的言语实践中,感受劳动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如此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但她又始终含着笑,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所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塔下的那个老人”,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恪尽本分;在摆渡的劳动中体验简单质朴带来的快乐,一种原始而又纯朴的人性之美,在这个物质膨胀的时代弥足珍贵。

(四)在活动课程中体验劳动过程

恩格斯指出:“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日前,中小学教师期盼已久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掀开盖头,这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迫切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认,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不妨围绕劳动教育,设计一些可操作、能落地的语文活动课程。

1.深入学校“幸福农场”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剪枝、松土、施肥等养护活动,要求每次劳动实践活动之后,每人写一篇劳动体会;旨在通过养护活动,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提高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上好课本知识,我们结合居家学习的特点拓展线下教育内容,以“烟火人间,我来当家”为主题的家务综合实践活动,旨在策动学生在具体的劳动体验中劳动起来,身体出汗,写作出彩。

因此,开展语文活动课程是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只有参与进去,才能帮助他们形成更为完整的劳动体验。要求劳而有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态度,通过语文活动课程将一系列劳动实践予以语言思维的对象化,在对象化过程中感受、生发劳动的情感认知和人文价值。

从远古社会用歌咏唱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的劳动场景、唐代布袋和尚《插秧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的劳动哲理,到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劳动艰辛;沿波溯源,劳动备受讴歌和推崇,因为劳动创造了智慧,造就了文化,成就了人类。当下,再提劳动教育,迫切而重要,我们要在稻花香里说“语文”,听取“掌声”一片!

参考文献:

[1]江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A].扬州基础教育学校联盟年会论文集——当代教育评论(第九辑).2019年.

[2]“劳动光荣”入高中新教材[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2019(11).

猜你喜欢
劳动语文教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