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艺术特点之一就是言志抒情,它运用简练的语言和强烈的节奏感展现悠远的意境,能将作者的情感浓缩在诗句中展现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其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不仅要领悟作品的内涵,还要围绕其中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试着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音韵、意象、修辞、结构等不同的角度切入,全面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提高古诗词赏读的能力。
一、品鉴韵律切入,探析作者情感
在学生初读古诗词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作品的押韵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品味作品的音韵,并尝试展开联想,思考一下当年吟诵此古诗词的古人心中是怎样的情绪,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探析作品的即时情绪,自主发现隐藏在作品平仄、节奏和韵脚中的情感美。在探究作品的音韵美时,一般学生都只是注意到了押韵的特点,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试着从句式、对仗、叠词、语调等多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拓展古诗词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帮助他们体会作品的情感美。
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品味作品的韵律,首先找出作品中押韵的字,学生分别找到了“鸦、家、马、下、涯”等字,发现它们都押“a”韵,这样学生就对古诗词的韵脚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后教师又鼓励学生探究作品的句式,学生发现这首作品采用对仗的方式,罗列出了各种意象,但是却并未直接抒发情感,这样就给了读者联想的空间,能让人寻求隐藏在文字缝隙中的情感。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展开配乐诗朗诵,说说在诵读的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思绪。如有学生提出:“这首作品的字尾都是a这样的开口呼,诵读时可以拖长音,让声音更幽远,这样就能营造出一种悲凉的内心情感,表现内心对亲人的呼唤。我在诵读的时候体会到了一种一呼三叹的感觉。”在关注音韵后,学生的诵读效果更好,也能捕捉到即时情绪,体会作者情怀。
在诵读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音韵美,但是却很少主动深入下去展开探究。所以教师一方面要运用音乐、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到音韵美的探究中,另一方面则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音韵学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找到探究的门路。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该如何入手探究,能找到借助音韵感受作品的合理方法。
二、剖析意象切入,探析作者情感
学者林家英认为意象是作者主观特殊视角的选择,其中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展示出了作者的个性和对事物的领悟,同时也能展现出作者复杂的人生经历。教师要先给学生介绍一些和意象有关的知识,让他们明白意象是什么,了解意象在作品中的作用。此后则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意象的韵味。学生要试着将作品中的意象找出来,然后在脑海中进行重组,尝试还原作者思维中的场景,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进而品味作品的情感美。
学习《渔家傲·秋思》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找出作品中的意象,然后在脑海中重合起来,还原作者看到的场景。“在这首作品的开头部分,作者就提到了‘塞下,那么,在你的心中,塞下是怎样的场景呢?作者在作品中又添加了哪些意象呢?这些意象的使用是否让你对边塞的感受发生了变化呢?”学生的脑海中首先出现了边塞荒凉的场景,其次便结合作品将意象填补进去,如有学生提出:“在作品中展现了远去的大雁,但是‘无留意让人感到更加悲伤,因为大雁非但没有能让荒凉的边塞增添一丝生气,反而会让驻守边关的战士感到更加凄凉,更加思念家乡。”在此后的阅读中,学生又发现了“边角、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虽然“边角”和“孤城”等都象征着有人烟,但是却丝毫都不能抚平人们心中的孤独感,反而展现出更加哀伤的情怀,再加上连绵不断的群山和代表夜幕即将来临的落日,就更加给人一种压抑、冷清的感觉了。此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这首作品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同样描写边塞的诗句进行对比,思考一下为何边塞诗都喜欢运用“孤烟、落日”这样的意象。学生认识到,这些意象都代表着一定的情感,能展现出作者身在边疆所感受到的荒凉、悲壮,烘托其情感。
学者余光中认为意象是构成诗歌的艺术基本条件之一。在赏析作品意象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和联想,尝试还原作品的画面,这样他们就能发现这些画面实际上展现的是作者内心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就会觉得那些来自遥远时代的古诗词变得更加亲近了,他们能透过文辞美和景物美进而把握作品中的情感。
三、赏析修辞切入,探析作者情感
古诗词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所以在作品中常常引用各种修辞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进而思考其中是否隐藏着作者的真实内心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授修辞的时候不能脱离实际,所以若能结合古诗词的具体范例展开阅读和赏析,学生一方面能更好地把握修辞手法的要点,另一方面也能深入挖掘隐藏在其中的情感。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时候,教师给学生介绍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并鼓励学生探究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想法。在这首作品中运用了不少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中就运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指的是向秀为已经亡故的嵇康、吕安创作的《思旧赋》,用来寄托自己对两人的情感,如果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进行分析,就能发现作者和白居易、吕温等人的关系都很好,此时他们的生活都很不容易,辗转多处,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自然让作者想起了曾经欢度的时光,所以他引用“闻笛赋”的典故是为了寄托对过去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失意、彷徨的内心情感。教师再鼓励学生自主了解“烂柯”的典故,这个典故主要想说的是世事变幻无常,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到此时作者的被贬谪已经很多年,他似乎是为了怀念哪些蹉跎的岁月。在了解了这些后,再分析下面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引导学生思考“沉舟、病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学生就能有更多的感悟,能体会到作者认为新旧交替,未来总会变得更好,能感受作者的情懷从悲怀过去,变成了展望未来。
在古诗词中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典故、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教师要着重介绍这些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并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索,看看在作品中是否还有其他的修辞手法,分别展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作品中的浓浓情感。
四、写作结构切入,探析作者情感
古诗词作品虽然看似比较短小,但是实际上其创作遵循着“起承转合”的写作结构,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探究作品的结构,并思考作者的情绪如何随着笔墨的流转而波动起来。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中渐渐地发现,作品的结构也能展现作者的情感,在“起”的部分作者常常直接叙事或抒情,为接下来的情感波动打下基础,而在“承”的部分,常常呈现一些过渡性的文字,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效果,在“转”中作者体现了自己情感的强烈变化,而最后的“合”则有卒彰显志等方面的作用。
学习《登飞来峰》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一边诵读古诗,一边将作者的行为举动演出来,并说说在每一个阶段自己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波动,最后再将具体获得的感受经过抽象化处理,总结出作品的结构。这种将直接体会和总结综合整合在一起的阅读方法,能很好地促使学生体会情感。如有学生在读到“飞来峰上千寻塔”的时候,认为这一句展现了作者清早起来攀登高峰的场景,介绍了事情的起因,总结后认为这属于“起”的部分;在读到“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时候认为这一句展现了作者和旁人一边登山一边聊天的场景,进一步介绍了飞来峰的情况,属于“承”的部分;“不畏浮云遮望眼”则表现的是作者登临高峰之后,遥望远方后的心情,作者发现来到了高处之后,自然就能看得更远,这样就让语义突然“转”了过来。最后的“合”则是“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这里作者总结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感悟,他从景物出发,认识到人生就好像是登临高峰一样,只要勇攀高峰,就不用怕“邪祟”阻挡自己的目光。在这样的一番分析中,学生结合作品的结构理解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在分析古诗词的结构后,学生找到了从形式入手探究古诗词情感的新方法和新角度,他们发现探究作品的情感不再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了,若能细致入微地分析作品的结构,则能让感性的情感波动更清晰地呈现在自己的面前。
《語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要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怀,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感悟古诗词的情感也是审美鉴赏的一部分,若学生能试着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探究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体验诗人的情绪,就能更好地感悟古诗词抒情美的特点,提升审美赏析和创造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罗蕾,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