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陆璇
内容摘要: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词语集合体,许多来源不同的词语会因各种原因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汇合到这个词汇集合体中,在这之中,行业用语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来源系统之一,其泛化已然成为词汇系统扩充的重要途径。本文将研究近期流行词汇“抄作业”的泛化过程,讨论其语义的多样性和倾向性,分析泛化成因,并试图以小见大,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内成员的竞争与变化现象展开探讨。
关键词:“抄作业” 语义 泛化成因
《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i认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作为一个动态的词语集合体,许多来源不同的词语会因各种原因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汇合到这个词汇集合体中,词汇集合体中的某些已有词语也会因各种原因而逐渐退出。在这之中,行业用语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来源系统之一,其泛化已然成为词汇系统扩充的重要途径。
我们认为,已经泛化了的或正在泛化的词语具有双重性状:既有静态层面的多样性,即一种语言形式可能联系多种意义,又有动态层面的倾向性,即因为种种因素,语言使用者在使用时选择何种语义会有所偏好,这使得特定时期内其语义会按使用频率呈现一定的序列分布。我们想要基于此,以近期流行的泛化行业用语“抄作业”为对象,将个案研究与对比研究相结合:通过考察“抄作业”所在的网络新闻标题,我们想要研究其语义的多样性和倾向性,分析泛化过程及其成因,并试图以小见大,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内成员的竞争与变化现象展开探讨。
一.“抄作业”的泛化过程及语义多样性探析
“抄作业”原本仅适用于教育领域,《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并未收录这一词语,只指出“抄”有“照着别人的作品、作业等写下来当作自己的”的义项,网络上对“抄作业”的定义是:学生为按时交作业,在没有经过或只经过一部分自我思考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书面、信息、网络等)和各种感官(视觉、听觉等)获得作业信息,直接记录在自己作业上的行为。ii相关新闻标题比如:
(1)五胞胎“组队”上初中,爸爸为防止抄作业,要求分到5个班
(2)一位同学抄作业被发现,他当场反驳:生物上是转录
不难看出,例(1)例(2)中的“抄作业”是并未泛化的行业用语,词义比较单纯,指的是教育领域存在的学生的不良行为,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這一背景下,“抄作业”的使用不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开始被用来描述疫情期间防控工作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向防控工作较为完善、可取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按照后者做法来实施疫情防控工作。因此我们于疫情爆发期间在网络上能够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
(3)南京景区免费向医务人员开放,网友大力支持:其他城市来“抄作业”
(4)多国喊话向中国抄作业,形势迎来三个变化
(5)可以抄作业了?上海嘉定出台首个社区居家隔离标准化文件
(6)战“疫”好办法,供你抄作业
《从语言表达的缺位看事件对语言“激变”的刺激》一文曾指出,新词汇的出现总是晚于事物、现象的变化,于是就出现了语言表达上的空缺。iii我们认为,大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力之深广,足以使其成为大众媒体的热点,于是出于表达的需要,网友或媒体人通常会创造新词或赋予旧词以新义,“抄作业”事实上就属于后者:其是在保留旧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新义的,且这一过程经过了临时借用阶段,例(3)中的引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示我们,此处“抄作业”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其带有一定的调侃或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但这种用法是临时的、不稳定的,而后3例中的“抄作业”不再带有引号,意味着新衍生的意义开始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多逐渐稳固,抄作业的施事不再只是学生,也可以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抄作业”的意义开始泛化。相较于例(1)例(2),上述四例的贬义色彩也消退了,这能够从“供你抄作业”、“来抄作业”等搭配中看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语义背景下的“抄作业”和“照搬、照抄”有着很大的不同:从意义上来看,“抄”的内容并非完全一致,“抄作业”的主体也在一定的内化之后再进行“抄”的行为;从色彩上来看,“抄作业”也没有类似于“照搬、照抄”的贬义色彩。就这两点而言,此时的“抄作业”和“借鉴、效仿”更为类似。
我们发现,网络新闻标题中“抄作业”的使用领域和施事还在逐渐扩大:
(7)限制“假离婚”!南京楼市政策抄作业
(8)茶产业拿出成绩单,快拿去抄作业
(9)想要精致约会?快来抄作业
(10)不同人群保险怎么配置,快来抄作业
(11)熊孩子背后是爱无能的父母,榜样没有做好,孩子怎么抄作业?
从例(11)便能够看出,“抄作业”的意义已经和原义相去甚远,原先孩子只可能抄同学的作业,而在例(11)中孩子“抄作业”的“对象”是父母,事实上表达的是“效仿”之义。与此同时,所抄“作业”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其通常会根据所在的新闻标题发生变化:在例(7)中,“作业”是“楼市政策”;而在例(10)中,“作业”是“保险”。就“抄作业”的感情色彩而言,对“抄作业”这种行为的否定和批判不复存在,更为突出的是对于“被抄作业者”的赞扬和肯定。
目前,“抄作业”主要流行于网络,我们所依赖的语料也是从网络上收集而来的,通过研究分析“抄作业”的泛化过程,我们认为,其意义已经具有两种分野:一是指原先教育领域内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将其标记为“抄作业1”;二是带有呼吁性质与调侃色彩的类似于效仿、借鉴的新鲜说法,我们将其标记为“抄作业2”,但其还处在泛化过程中,最终是否会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成为一般语文词汇还未可知。
二.“抄作业”的语义动态倾向性探析
词语泛化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所以一般把泛化从临时泛化到泛化义逐步稳定地成为词语的新义项这一整个过程作为词语泛化的研究对象。iv“抄作业”虽然于短期内在网络上迅速流行,但也并非是瞬时完成的。我们在百度这一平台收集包括“抄作业”的新闻标题,想要考察其义项出现频率的高低,进而探讨在某一具体时间段内语言使用者使用“抄作业”时存在何种偏好。
1.泛化之前的“抄作业”
百度这一平台2019年12月至2019年10月这两个月中含有“抄作业”的新闻标题一共有22条,在这之中,20条新闻标题里的“抄作业”属于“抄作业1”,比如“为防抄作业,爸爸要求将5胞胎分在5个班”;其余2条新闻标题里的“抄作业”比较特殊,比如“Nuguri搬Theshy套路,被LPL解说批判‘抄作业”。我们认为,此处的“抄作业”虽然在语境上脱离了教育领域,但其与“批判”搭配,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因而可以看作是出于表达需要的临时形象化用法。
2.开始泛化的“抄作业”
新冠肺炎爆发后,“抄作业”开始流行,我们收集到的2020年2月至2020年3月这一时间段内的百度新闻标题共达143条,含有“抄作业1”的标题仅有7条,比如“你以为孩子喜欢上托班是爱学习,细心的家长发现,原来是去抄作业”。其余136条新闻标题中的“抄作业”均为“抄作业2”,且大多与疫情防控有关,比如“意大利确诊病例增至322例,11人死亡,已经开始抄作业”。当然,这一阶段含有“抄作业2”的新闻标题也有类似如“咖啡店‘抄作业:8.99美元随便喝”的,我们认为,因为“抄作业”在网络上快速流行,其泛化过程也急剧加速,施事范围也随之进一步扩大,比如上面所提及的“咖啡店”。
3.持续泛化的“抄作业”
通过收集2020年6月至2020年7月这两个月中含有“抄作业”的新闻标题,我们发现,“抄作业”仍处于持续泛化的过程中,表达“效仿、借鉴”义的“抄作业”已被愈来愈多的人接受,似乎有逐渐固定下来的趋势。在115条新闻标题中,含有“抄作业2”的新闻标题一共有88条,比如“日本人的家装行为,很多国人不理解,实际上很多细节值得抄作业”。含有“抄作业1”的新闻标题一共有27条,与前一阶段相比数量有所增加,比如“小学生抄作业太会‘反侦察,把答案‘魔改,老师:一眼看穿”。
4.小结
在统计归纳三个时间段含有“抄作业1”与“抄作业2”的网络新闻标题数量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义项出现频率的高低试图探究语言使用者在使用“抄作业”时的倾向性:“抄作业”受新冠肺炎这一社会事件的影响经历了急速泛化时期,这一时期含有“抄作业2”的标题数量也随之激增,“抄作业”的语义在此时期是极为偏向“抄作业2”的,使用频率已超过95%。疫情逐渐被控制后,含有“抄作业2”且与疫情控制相关的网络新闻标题数量下降,但“抄作业2”的使用领域和施事主体仍在进一步扩大,其能被用来描述各类事件,这无疑有利于义项的固定,与此同时,社会事件热度的消退使得含有“抄作业1”的标题数量有所增加。我们认为,未来语言使用者在使用“抄作业1”与“抄作业2”的频率上可能会达到某种相对的平衡。
三.“抄作业”的泛化成因
《表达空位与“忽悠”流行》v一文曾指出,语言系统中存在“表达空位现象”,即语言使用者在社会生活中虽然已经形成了表达某种认识或情感的需要,但却没有形成合适的语言形式,这使得语言系统会在适当的时机吸纳合适的具备补位功能的语言形式。我们认为,“抄作业”也应当作同质分析,新冠肺炎这一社会事件只是流行与泛化的触发点,但这并非根本原因,“抄作业”的补位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隐喻在“抄作业”的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语言系统原本确实存在“表达空位”,需要“抄作业”这样的形象化表达。
1.隐喻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其过程则是将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从而达到重新描述目标域特征的目的。
我们认为,“抄作业”之所以能突破原来的教育领域,泛化到其他领域,其内在机制也在于隐喻。隐喻发生作用的标志有二,第一是引号的出现,其是行业用语开始泛化最明显的外在标志,第二是动词与所搭配的名词发生语义上的冲突,这也意味着隐喻的发生。比如:
(12)“吴氏兵法”制造新赛季首个冷门 本土同行快来“抄作业”
不难看出,“抄作业”本来指的是在照着别人作业直接记录在自己作业上的行为,这一动宾短语事实上涉及“主体A、主体B、作业”三个要素以及“抄”这一行为。泛化之后的“抄作业”同样涉及这些要素,性质和功能也与之前非常相似,只不过“抄作业”的主体与内容相较之前变得更加广泛。例(12)中的“抄作业”带上了引号,这表示其意义已经不同于原本的“抄写”意义,而是含有“效仿、借鉴”之义,除此之外,其主体也不再是学生,而是足球教练。
2.表達空位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是动态的,各成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要对“抄作业”进行考察,便不能忽略系统中与之意义相近的成员。上文已经提到,“抄作业”的含义有着两种分野:“抄作业1”是教育领域的行业用语,其意义类似于“抄袭”,“抄作业2”是泛化后衍生的新意义,其意义可大致约同于“借鉴、效仿”。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确实存在着某种表达空位,这使得在形式、意义与语体三个层面不同于其他三个词语的“抄作业”能够在短时期内迅速流行。
从形式上来看,“抄作业”是由动词“抄”和名词“作业”构成的动宾短语,“抄”与“作业”之间还能插入其他成分,比如“抄某人的作业”,这和“抄袭、借鉴、效仿”等词有着极大的区别:后三者均可后接宾语,如“抄袭作业、借鉴先进经验、效仿前贤”。
从意义上来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借鉴”的含义是“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效仿”的含义是“效法,照着别人的做法去做,学习别人的长处”,而“抄作业2”通常带有“调侃、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这无疑是“借鉴、效仿”所不包含的。
从语体上来看,“抄作业”主要流行于网络,而“抄袭、借鉴、效仿”是现代汉语词汇,出现在书面语中的可能性更高,且“抄作业”一词出现在网络新闻标题中显得简洁明快、颇具新意,在快速阅读时代更能吸引读者注意力。
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绝对的等义词并不常见,其必然会在时代、语体、用法等诸多层面上存在差别。我们认为,在社会使用层面,“抄作业”的流行亦是如此,其有着丰富的语义内涵与独特的表达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填补某种表达空位。
通过考察近期流行的泛化行业用语“抄作业”,我们发现,“抄作业”受到社会事件的触发与隐喻机制的影响,在保留旧义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新的意义:“抄作业1”指的是原先教育领域内学生的不良行为,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抄作业2”则是带有呼吁性质与戏谑色彩的类似于效仿、借鉴的新鲜说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考察了“抄作业”的动态使用情况。与此同时,现阶段有一些人对“抄作业”的流行持批判态度,但我们认为,目前“抄作业”的使用范围还只是网络(并未蔓延到书面语系统),且词语的流行并不受人为控制,对其采取冷处理,保持客观中立态度,多加观察分析,可能较为合适。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07:133.
[2]郑巧斐.从语言表达的缺位看事件对语言“激变”的刺激[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3):163-164.
[3]侯昌硕.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
[4]胡建刚.表达空位与“忽悠”流行[J].语言文字应用,2007(02):88-95.
注 释
i.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07:133.
ii.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A%84%E4%BD%9C%E4%B8%9A/4703899fr=aladdin.
iii.郑巧斐.从语言表达的缺位看事件对语言“激变”的刺激[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3):163-164.
iv.侯昌硕.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
v.胡建刚.表达空位与“忽悠”流行[J].语言文字应用,2007(02):88-95.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