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书记”领导集体形成原因、主要特点及现实意义

2021-12-08 01:17胡捷,方华,刘文娟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胡捷,方华,刘文娟

摘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五位同志组成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核心领导集体,史称“五大书记”。从政治学、管理学视角出发,考察“五大书记”领导集体形成原因、主要特点及现实意义,对于开展党史教育,加强组织建设,科学构建领导班子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五大书记”;集体领导;政治生态A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j.cnki.sxsx.2021.04.09

The Cause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Five Secretaries” Leading Collective

HU Jie1, FANG Hua2, LIU Wen-juan2

(1.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Xian 710106,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Xian 710106,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Yanan perio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med the core leading group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consisting of five comrades, including Mao Zedong, Zhu De, Liu Shaoqi, Zhou Enlai and Ren Bishi, known as the “five secretaries” in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s and management, it is of great guida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five Secretaries” leading group, carry out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strengthen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ally constructing the leadership team.

Key words:“Five Secretaries”; collective leadership; political ecology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集体领导”是民主集中制“十六字”方针摆在首位的基本原则,是党的领导机制的宝贵经验与优良传统。在党的历史上,“集体领导”理论与实践的成功探索曾集中体现于延安时期党“五大书记”领导集体及其领导活动。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陕北延安召开。大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五位同志担任党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毛泽东同志同时还当选了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以及中央书记处主席。至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正式形成。实践证明,由五位书记组成的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层是一代政治上成熟,紧密团结合作的领导集体,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以及建设新中国做出了不朽功勋。这种以既有领袖核心,又有一般成员;既有个人意志,又有组织纪律;既有个体分工,又有统一领导;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为主要特征的党内领导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保证了党和国家事业的高效推进,行稳致远。

一、“五大书记”领导集体形成原因

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领导者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被称之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1]延安时期党的“五大书记”领导集体的形成是应时、应事、应势三者的统一。

(一)应时:对时势任务积极回应

古人云:“識时务者为俊杰。”作为俊杰突出的素质特征就是能够号准时代脉搏,认清时势走向,并给出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理论回应与行动指引。1945年,中国历史走到了分岔路口。一方面,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持续14年之久的抗日民族战争走近尾声,中国人民即将取得最终完全胜利;自1921年7月建党以来的24年时间,我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不懈探索,终于找对了方向,取得了丰富成果,革命队伍、革命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双半”社会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彻底击溃外来入侵者,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迎来曙光。另一方面,虽然世界反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但“历史若干暂时的甚至是严重的曲折”[2]仍有可能。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和平得以实现,但世界范围法西斯残余势力仍广泛散布;虽然经过长期战争,“中国人民不但已经有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高的觉悟程度,而且有了强大的中国解放区和日益高涨着的全国性的民主运动”[2],但在中国人民面前,不但“存在着强大的民族敌人,而且存在着强大的实际上帮助民族敌人的国内反动势力”[2],独裁统治,分裂倾向,内战阴霾,沉重严峻;虽然党逐渐走出幼年期,领导力量、领导水平、领导地位得到加强,但党在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仍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1945年的中国,正面对两种前途,两种命运,两个中国的重大挑战。“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的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起追求光明前途与命运的重任。而要担负起时势赋予的重担,就必须要有一个过硬的领导集体,坚强的领导核心。这集体就是中国共产党,这核心就是党的最高领导层。“五大书记”领导集体应时而生。

(二)应事:对经验教训深刻汲取

砸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注定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事情,必然是一个曲折艰辛的历程。组织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过往经验,特别是失败教训的汲取。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至1945年,我党先后经历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即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党的领导核心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博古、王明、张闻天等人,数次更替。他们或是奉行“左”“右”倾错误路线,或是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或是缺少实际斗争的经验,甚至还出现了意志不坚,投敌叛变者。总之,最终都没有形成政治上成熟,行动上果决的领导集体。特别是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前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还很不成熟,出现了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三次“左”倾错误,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正一反间,全党同志深刻认识到拥有一个能够产生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核心是何等的重要。正如邓小平所说:“从毛刘周朱开始,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也很不成熟的。”[3]党的“五大书记”领导集体应事而生。

(三)应势:对全党意志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除了要孵化出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同时还要产生出中国革命自己的革命领袖与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党的事业早期的风急雨骤促使一大批党的优秀干部迅速成长。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人以其坚定的革命意志、扎实的理论修养、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无穷的个人魅力赢得了广大党员的拥护与支持,成为中国自己的革命领袖。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批革命领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斗争中形成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逐步凝结出毛泽东思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但在组织上毛泽东只是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五人为张闻天、毛泽东、王明、康生、陈云。从此时起,党中央主要领导工作逐渐转到毛泽东方面。1940年3月,任弼时从苏联返回延安,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42年2月,党组织开展整风运动。三年半左右的时间里,毛泽东及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主张得到全党同志普遍认同与高度称赞,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空前一致,为在组织上形成稳定成熟的领导集体铺平了道路。1942年12月,刘少奇抵达延安。194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做了重大调整,决定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新的中央书记处,毛泽东兼任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1944年5月,中共中央举行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成立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朱德、周恩来五人组成的主席团,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革命领袖的领导地位,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需要以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以组织制度的形式加以确认。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党的“五大书记”领导集体应势而生。

二、“五大书记”领导集体的特点

从政治学、管理学角度观察,“五大书记”领导集体具有个体与整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身心二元相融合,个性与友谊相促进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个体与整体相结合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领导和管理革命事业是一项内涵极为丰富,要求极为严格,过程极为艰苦的复杂劳动。任何个体能力素质都无法全部覆盖。只有建立在优秀个人能力基础上,能够实现科学分工合作的有机整体才能胜任。

就个人能力而言,五位书记具备强大的感召力、前瞻力、影響力、决断力和控制力(这是目前获得广泛认可的领导者“五力”模型)。他们在党内乃至整个革命进程中的崇高地位不是自封的,不是赐予的,更不是强加的,是个人优异才华与不懈奋斗的必然结果,是历史与人民在反复比较,反复权衡后的最终选择。他们身上横溢的才华,就连外国政要,甚至他们的对手、敌人,都不能否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评价毛泽东“是一个极难对付的人物,恐吓、威胁对他没有用”。蒋介石评价朱德“用兵精妙,为人诚笃,可惜不为我所用”。国民党人士称刘少奇“乃最忠实的工人领袖”“正民众拥护之人”。李宗仁评价周恩来“高瞻远瞩,立地生辉,抛开国共两党各自的信仰不说,仅以有这样的杰出领袖人物来看,中国的胜利,也是天经地义的,顺乎情理”。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评价任弼时是“一个成熟的共产主义者,一位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修养的领导者,一位有涵养、有政治修养、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难得的领导人”。

就分工合作而言,“五大书记”领导集体能根据各自擅长进行合理分工。毛泽东同志思想深邃,目光远大,战略思维与运筹能力强,堪称天生舵手,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主席统揽全局,负责领导全面工作。朱德同志深沉内敛,敦厚忠实,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又长期担任总司令职务,具有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与军内崇高的威望,主要负责军事工作。刘少奇同志气质儒雅,品行高洁,长期从事党建、工运与白区工作,具有深厚的城市斗争与建设经验,主要负责土地改革、工人运动与城市工作。周恩来同志谦虚谨慎,聪慧机敏,善于统筹协调复杂局面,主要负责外联、统战工作,协管军事。任弼时同志办事细致,勤劳肯干,不计得失,长期担任中央秘书长职务,主要负责组织、办公厅以及群团工作。“五大书记”领导集体,既照顾个人专长,又注意互补搭配,实现了个人才华施展与整体效益最大化。

(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中国革命涉及思想变革、政治变革、经济变革、社会变革、文化变革、军事变革、生活方式变革等,问题极其复杂。客观上要求革命领导者——“五大书记”必须具备学者兼革命家的品质,即拥有扎实的理论根基与丰厚的实践经验。

从学历基础看,五位书记在文盲、半文盲超过八成的旧中国社会中绝对属于“高学历者”。他们均在幼年时期上过私塾,受到了中国传统教育、儒家文化的启蒙,青年时期接受了新兴知识、现代科学的洗礼。五位书记中有四人曾出国留学。这样的学习经历,使得五位书记具备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及美德、爱国主义灵魂,又能以世界眼光、科学思维、人民立场观察与思考中国问题。毛泽东同志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青年时期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朱德同志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曾在德国格丁根市一所大学留学,后赴苏联学习军事。周恩来同志毕业于南开中学,曾经在日本留学,又赴欧洲勤工俭学。刘少奇同志幼时读私塾,中学毕业,后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弼时同志幼时入明德小学,后入长郡中学,后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从实践经验看,“五大书记”在成为党的高层领导前均经受过长期艰苦斗争环境的锤炼。五人在青年时期都曾参加党的早期组织,有的同志还是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们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建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他们不仅是这些历史阶段的参与者,很多时候还是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主导者、推动人,在其中担任各级各类重要职务,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艰苦革命活动的历练,使得他们经验日渐丰富,性格日渐成熟。

从理实结合看,“五大书记”领导集体能结合丰富多彩的斗争实践展开理论思考,即使在颠簸动荡的革命岁月,也保持了边工作,边学习,边探究,边创作的良好习惯。毛泽东同志笔耕不辍,创作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经典著作。刘少奇同志提出了关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发表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等著作。朱德同志、周恩来同志、任弼时同志都能紧密围绕各自工作开展理论探索、方法创新,从军事、统战、组织、群众等方面丰富党的理论宝库。五位书记还经常围坐在一起,促膝长谈,展开思想碰撞,迸发灵感火花,产生思维成果。难怪有人称当时的延安是“思想工厂”。

(三)身心二元相融合

“正身直行,众邪自息。”良好且能相互洽和的身心素养是管理者重要的生理基础。“五大书记”领导集体良好的身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身体素质以及完成任务等方面。

就年龄结构而言,1945年五位同志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时,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分别是52岁、59岁、47岁、47岁和41岁,平均年龄49.2岁。作为一级政治组织而言,其核心成员正处于年富力强,成熟稳重,积累丰富,身心俱佳的鼎盛阶段。整个组织的年龄结构呈梯次搭配,既有经验长者,又有后起新秀,老中青比例为20%、60%、20%,布局合理。[4]

就身体素质而言,“五大书记”的共同特点是:都将修身与养性结合在一起,既注重个人身体素质锻炼,又注意道德情操培养,努力促使身心和谐统一;他们都是在年轻时立下革命宏愿,洁身自爱,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与兴趣爱好;毛泽东同志爱好游泳、体操、乒乓球,青年时期还曾发表《体育之研究》;朱德同志爱好爬山、游泳、打篮球;刘少奇同志爱好泅水、打太极拳。他们还都十分关心群众性体育事业发展,将体育与军事、生产结合起来,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每逢周末、节日,陕甘宁边区就组织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比赛项目包括田径、球类、拔河、跳绳、赛马、射击等。“五大书记”不仅积极提倡体育运动,而且身体力行,亲身参与。周恩来、任弼时同志曾在边区组织的纺线比赛中获奖,一时传为佳话。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位书记都经受过长期残酷斗争的磨炼,都能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怕苦累,不计得失,不惧牺牲;五位书记都曾遭受过失败、挫折、不公以及政治生涯起伏,有的同志还曾多次入狱,遭受过敌人严刑拷打,但他们都保持了坚定的革命意志与高昂的革命热情,抗压、抗挫能力超强;五位书记都具有超人的毅力、干劲与效率,能够适应长时间高强度、快节奏的革命劳动。例如,夜以继日,连续工作对于“五大书记”而言司空见惯。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窑洞中指挥前方作战,连续几天几夜不合眼。周恩来同志被称为“铁人”,一天工作时长经常在12个小时以上。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也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五位书记中年纪最小者任弼时同志工作勤勉,从不懈怠,被人称为“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终因积劳成疾于1950年10月逝世,享年只有46岁。牺牲前几小时,任弼时同志还在研究朝鲜问题。

(四)个性与友谊相促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五位书记虽然来自祖国大江南北,脾气秉性,生活阅历各不相同,但他们能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除了与他们拥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与信仰追求有关外,还与他们能够在保持鲜明个性气质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互谅互让,真诚交往,组成合理的领导集体气质结构有关。

就个性气质而言,五位书记均具有独特的气质类型,是各气质类型典型的代表者,极富吸引力。毛泽东同志,性格开朗,胸襟开阔,风趣幽默,不拘小节,属于天生领袖型。朱德同志,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毫无架子,毫不虚伪,属于忠厚长者型。刘少奇同志,沉着冷静,思维缜密,坚韧自制,知行合一,属于冷静智慧型。周恩来同志,风度翩翩,思虑周详,待人和蔼,公而忘私,属于理想魅力型。任弼时同志,勤恳务实,胆识过人,讲问题就事论事,却从不整人,属于忠诚勤劳型。

就領导集体的气质结构而言,“五大书记”领导集体形成了不同气质类型相互搭配的合理状态。五位书记不仅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性格类型的优长,还能看到其中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亲密合作,结成深厚情谊。“五大书记”中,毛泽东与朱德合作时间最长。二人情谊从1928年井冈山会师算起,穿越半个世纪风雨,始终不变,被人戏称“朱毛”。周恩来同志对待革命同志亲切和蔼,既坚持组织纪律,又善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毛周合作始终,是可遇不可求的最亲密搭档。刘少奇同志,理论水平高,讲问题一针见血,曾多次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系统汇报中国革命情况,强调“毛泽东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争取共产国际的理解与支持,也曾多次代理毛泽东同志职务,是党内公认的仅次于毛主席的“第二号人物”。任弼时同志工作耐心,办事周全,从组织人事到伙食安排都亲自负责,被称为“党内的老妈妈”,是毛主席的得力助手。五位书记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转战延安、西柏坡、北平(北京),除了1947年至1948年分开一年外,基本都住在一起。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党务国事。即使彼此分隔,他们也能采取各种方式,及时沟通交流。这种同志加战友的深情厚谊是党组织核心层有效开展工作的情感基础。

三、现实意义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了解和研究“五大书记”领导集体形成原因、主要特点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特别领导班子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统一

思想层面高度统一是“五大书记”领导集体精诚合作的核心。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忠贞的信仰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坚定的奋斗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不懈推动者,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积极的继承者、开拓者。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事业、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具有无比的自信心、自尊心与自豪感。他们相信自己信奉的是科学的理论,从事的是高尚的事业,所走的是正确的道路,挫折只是一时的阻碍,成功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如此坚实的思想基础、理论根据与强烈的必胜信心,确保了五位书记能够在精神世界达到高度的契合与愉悦,行动中无比的坚定、高效、统一,工作中也具有了统一的检视标准与目标指向,真正实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需要指出的是,讲思想统一,并不是思想僵化。“五大书记”领导集体能够以学精髓,抓规律为主要抓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讲思想统一,并不是思想单一。五位书记思维活跃、创造活力迸发,能够从战略、党建、组织、经济、军事、统战、工运等不同角度提出各自出新的见解,丰富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当时的延安,金钱、物资是从全国各根据地运来,而延安则生产思想、培训干部送往各革命战争,是名副其实的思想源泉、理论工厂。讲思想统一,就是要讲维护指导思想的权威性。无论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还是任弼时,他们自己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贡献者,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党内历次路线斗争中站在毛泽东及其所代表的正确主张的一边。他们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宣讲毛泽东思想,甚至到苏联、共产国际去做宣传,努力推进毛泽东思想发展,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权威,以党内核心领导层的思想统一,带动全党、全军的思想统一。

(二)选贤与能

选贤与能是“五大书记”领导集体高效运作的基础。一级组织所领导的事业越宏大、越艰苦,对组织核心领导层成员的能力素质要求越苛刻。“一切政治最大的难题和困境就在于要让治人者有治理能力,其次才是让治理者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也就是对治理者有控制机制。”[5]“五大书记”领导集体的最终形成充分体现了我党重基层、重实绩、重公论,选贤与能的选人用人导向。

1.重基层。“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五位书记均是从学生运动领袖、战士、班长、排长、助理员、编辑、教员、党代表、政委、书记、委员等职务一步一步干起,平均有着20年的工作经历,数十次的岗位转换。层层磨砺,处处锻炼,逐步提升,保证了领导者对全面业务的熟悉与整体态势的把握。

2.重实绩。中国革命既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来不得半点理论玄学与不切实际。这也要求中共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实干家的底色。五大书记之所以能从无数优秀革命者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在各自所负责的领域干出了非凡的成绩。他们有的是党的创始人,有的是军队的缔造者,有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者,有的是某一工作領域的开拓人。他们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创造的基本方法与手段,有的至今还在使用。

3.重公论。代表多数人的利益,领导众多人的组织,必须具备群众信服的权威。这种权威不是职位带来的压迫,更多是非职务魅力换来的心服口服。五位书记从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到工作实绩,作风表现,几十年如一日,被广大革命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得到一致好评。1945年,中共七大无记名票选中央委员,五位书记高票当选。其中,任弼时同志更是全票通过。当时一位中央领导称:“我们党里找不出一个人对任弼时人品上有意见。”

(三)营造生态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五大书记”领导集体始终团结协作的关键。政治生态是从生态系统角度观察一级政治组织所需的全部内外条件总和。“五大书记”领导集体努力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以党最高领导层的模范作用带动全党政治生态的塑成。

1. 严于律己。五位书记总是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均是执行党的各项原则与制度的表率。在执纪面前,没有任何特权,反而比一般党员更为较真。小到按时缴纳党费,参加党小组活动,大到参加党的会议,执行党的决议,一点一滴,一言一行,按照《党章》最高标准严格约束自己。

2. 公而忘私。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摆正公私关系,努力做到不为亲情所累,不为私情所绊,不为人情所困。五位书记均能始终把党、革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秉公处事,依法用权,管好自己,管好家属,管好身边工作人员,不搞团团伙伙、山头主义,努力做到先公后私,公而无私,舍私为公。

3. 服务群众。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很重要的就是认清自己,正确对待群众。特别是正确对待群众,不仅是情感问题,更是态度问题,政治立场问题。五位书记均能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视群众为先生,主动做人民群众的学生、勤务员,努力与群众打成一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中,五位书记是不输于世界上任何国家领导者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者,而与群众交往时迅速转化成一名普通的老农、战士、工人、教书匠。当年采访过五位书记的外国记者普遍感到,他们不像是领导者,放在人群中就是最普通的一员。

4. 纯洁交往。隋朝王通在《中说·礼乐篇》中云,“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五位书记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公心、廉洁、透明与真诚的基础上,是以理想信念为基础,以工作合作为内容,以生活交往为纽带,以一生一世为时长的全方位交往。这种交往是“五大书记”领导集体工作的润滑剂,友谊的增稠剂。这种友谊不会因一时一事的变化而改变,而会随着时间的推进变得更加醇厚芬芳。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97.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1032.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98.

[4]胡捷,王嵩.延安时期中共中央“五大书记”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分析[J].新西部,2017(4):59.

[5]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约翰·杰伊.联邦论:美国宪法述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354.

[责任编辑、校对: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