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究

2021-12-08 10:38郑苏娟
考试周刊 2021年82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摘 要:文章立足于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从深度学习理念及其要求;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现状;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三个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现代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表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工具,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工具成了高效教学的关键。另一方面,新课改提出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公,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构建问题情境成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深度学习是近年提出的一个教育理念,其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即需要利用多种方式构建合理的问题情境,以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切实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

一、 深度学习理念及其要求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全身心积极参与整个过程、从中体验成功、最终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深度学习理念以所教学的内容为主要线索,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以问题情境为突破口设计教学活动,并以持续性评价为主要的评价方法。而在问题情境的构建中,教师也需要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切实渗透核心素养,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探究中,切实培养学生能力。

二、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现状

尽管在现代教学中,深度学习的理念已经充分得到认可,但在当今的小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构建还是难以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子,这无疑是不符合深度学习理念的。而从整体上而言,现代小学的问题情境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问题情境缺乏趣味性

无论是认识负荷理论,还是人本主义理论,现代的一系列教学观念都认为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在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中,问题情境本身就承担着激发学生兴趣的职责,如果未能在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那么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就相对较低。在现代教学中,受过去“教师传授”教学方式的影响,问题情境的构建往往简单而直接,这也就很难激发学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很难真正地进行深度学习。

(二)问题情境缺乏有效性

相比过去,深度学习的模式对学生参与度和时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构建合理的问题情境成了一个重点。在过去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选择的问题缺乏重点,另一方面,问题情境也未充分结合现实生活,这也就导致课堂教学学习深度较浅,也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缺乏有效性。

(三)问题情境缺乏思维含量

在深度学习的模式下,学生需要充分地参与和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问题情境的构建也需要更加突出学生中心,组织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但在过去以知识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下,问题情境的构建多以有顺序的、单一思路的问题为主,思维量偏少,如此,自然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能力。

(四)问题情境注重知识考查

深度学习是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情境的设置也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但在过去的教学中,“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这也就导致很多时候小学数学的问题情境构建还是注重所学知识的考查,而无法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

三、 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一)利用多样手段,提高问题情境趣味性

深度学习需要学生充分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充分激发是一大前提。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种,而在现代,较为有效的方法中,既有传统课堂教学就存在的游戏教学法,也有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其中,前者相当契合小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色,而后者则能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这对于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和学生兴趣的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利用多种方法,以切实提高问题情境趣味性,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四则运算》这一节时,教师以线上的微课为问题情境,搭配着具有童趣的卡通图画,可以构建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许多数字和符号居民,他们生活了很长时间,但由于人太多了,所以免不了产生一些矛盾。一次,加号、减号和乘号、除号又吵起来了,它们接到一份合作任务:求出32+5-6×6÷3的结果。其中,加号和减号说:“我们在前面,我们先算。”乘号和除号说:“我们先算,我们比你们厉害?”请问加号、减号和乘号、除号谁说得对,如果要逆转这一结果,又该如何做呢?由于是以信息技术导入的动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了热烈的课堂气氛,也将抽象的四则运算顺序“转接”到具体、生动的形象上,学生注意力被这个新奇的故事充分吸引,他们舍不得开小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主动性也更高。

这样,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教师有效提高了问题情境的趣味性,营造了生动的情境氛围,为之后的高效探究及深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创设合理问题情境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核心素养包含着相当多的内容,其与不同的知识点有着交叉。而作为一种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学习方式,在深度学习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也需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也就需要教师结合所教学的内容,科学地构建问题情境,将核心素养培养与实际的教学结合起来,切实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在新概念的导入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将现实与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轴对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导入中,教师就可以播放相关的实景微课。实景微课的录制地区为学校附近,其中的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利用红色的方框圈起来。在播放完一遍后,教师即可以询问学生:这些图形与其他图形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观察,以引入“轴对称图形”这一新的知识点,低年级的学生可能无法流畅地准确表达出来。初步感知之后,教师还可以以另一段未标注方框的实景微课检验,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描述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对折后折痕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完全相同。

这样,教师在教学中立足核心素养构建了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握了数学内容的本质,启发学生思考,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必要的学科能力,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

(三)立足前置,构建递进性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是一门难度较高且递进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未能掌握足够的前置知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会举步维艰。相反,如果能合理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获得很快的提升。相比普通的课堂模式,深度学习需要学生深入地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前置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探究问题就显得相当重要。故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立足前置知识,构建具有递进性的问题。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内角和”之前,我了解到本班超过一半的学生已经通过不同途径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任何一个规律的发现都要经过一个猜测、验证的过程,没有这个探究过程,学生对于这一内容的认识就不深刻,甚至有部分学生提出质疑,不可能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根据学情,对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着重于如何验证内角和是不是180°,从而创设逐层递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转向对未知的探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探究活动,先让学生探索和发现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再引发猜想: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也是180°,还是小于180°,钝角三角形呢?让学生通过测量、剪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并得出结论:不管哪种三角形,它的内角和都是180°。

这样,利用前置的知识,教师构建了递进性问题情境,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一个铺垫,大大降低难度,得到验证后再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四)引入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实践出真知”,相比过去,在深度学习的模式下,学生对一个知识的了解应当是全面的,即不仅要知道“是什么?”,也要知道“为什么?”,更要知道“怎么用?”。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化教学是将学习情境置于生活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越是熟悉的生活情境,他们越能感到亲切,也就越能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在深度学习的理念下,教师就需要积极引入生活化素材,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以切实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应用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利息》一课中,教师创设一个情境:“王阿姨有100000元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王阿姨想个办法,怎么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思考出了很多不同的办法,这时再把握时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王阿姨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已经了解的同学能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举手发言。在初步感知了“储蓄”的种种好处之后,又有学生自主站起来介绍“储蓄”的相关知识。在此之后,教师即可以以此为情境,引導学生探究利息的计算方法。

这样,以生活中的案例为问题情境,搭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这样的数学才是真正的“活”的数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发掘其中的数学内涵。教师也能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深度学习坚实的基础打好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对接开放思路,创设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相比过去以背诵记忆与“题海战术”为主的教学模式,深度学习倡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就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过程和答案的问题情境因思维量偏小无法再满足要求。开放式问题是过程或者结果不唯一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接开放思路,创设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比如,在教学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就可以构建“围篱笆”的问题情境:农民伯伯想要围一个36平方米的菜地,但他篱笆有限,想要使用尽量少的篱笆,你能帮助他吗?在这一问题情境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限定条件:没有围墙、一面围墙、两面围墙等。在这一问题中,限定条件不同,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在求解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之前所学的知识或者列举进行解答。

这样,通过开放式问题的构建,教师有效提高了问题探究的思维含量,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学起于思”,深度学习的起点就是问题,问题情境的构建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重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即需要改变传统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思维含量少、更加注重知识考查,相对无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教师要以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立足核心素养和前置知识,以生活化素材和开放性思路创设合理的、具有思维含量的递进性、开放式问题,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优势,也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红岩.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组织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2]易修远.深度教学理念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现状研究[D].黄冈:黄冈师范学院,2020.

[3]甄晓慧.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7.

[4]张依玫.“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郑苏娟,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长乐区玉田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