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二十条”背景下的专业群建设实践探索

2021-12-08 01:18甘亮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专业群

【摘 要】本文基于对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群建设的政策背景、产业和专业基础、建设目标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学校应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紧扣“职教二十条”提出专业群建议的内容和途径,即构建“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向双课堂”的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精品课为核心的专业群共享教学资源、“双师型”教师队伍、共享型实训基地等。

【关键词】职教二十条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 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6-0016-03

2018年8月,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群建设立项,该项目被列为广西第一批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2019年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和目标,为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及专业群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同年8月,为贯彻落实“职教二十条”精神并结合我区实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校企深度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专业群建设基础

(一)产业基础

我校所属的行业背景、办学条件、专业基础以及梧州本地产业结构和发展程度决定了专业群的建设规划和目标。梧州市位于桂东,紧邻广东,是广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东融”门户城市。市内有与广东共建的实施国家区域性发展战略的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市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城市,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和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为重点,通过园区的建设打造了具有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和产业辐射力的区域性制造产业集群,也为我校拓展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机遇和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

(二)专业基础

我校的电子电器应用及维修专业经过近4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学校和本地区的优势专业,也是自治区示范性专业和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随着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机加工类的各个专业之间逐渐交叉、融合而形成机电、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多个专业,涵盖了电子技术、控制系统技术、机械装配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电子技术与机械控制的结合日益紧密,传统机械制造业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机与电的技术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制造加工类专业最明显的技术特征,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职业技術服务能力非常接近,各个专业所需要面向的就业岗位群也非常相近,形成了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基础。

二、专业群建设目标

专业群建设要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以我校电子电器相关专业为基础和核心,以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主要骨干,涵盖机加工技术和机电控制技术,建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群。完善与专业群相关的体系,融合企业优秀文化,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提升专业教师的技术能力和理论水平,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研究开发能力,建设一支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建设一批多功能、共享、开放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基地,探索“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

通过推进专业群建设,推动了我校优势专业的做大、做强,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专业的发展,形成了专业群集群优势,实现了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到合作企业、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共享,减少了重复建设的成本,丰富了学校的办学特点,提升了办学水平,增强了我校竞争力,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力争把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护专业群建设成为区内具有示范引领地位的一流专业群。

三、专业群建设内容和途径

(一)构建“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教二十条”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产教融合的基础是校企深度合作,只有充分利用学校课题教学的教育环境和企业实践教学的资源优势,才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贯穿于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成完整的专业培养计划。在校内以学生的身份参加以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学习为主的教学活动,在企业以员工的身份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工作实践。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护专业群根据组群特点和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构建了三阶段的企业实践体系: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安排为期一个月的职业了解学习,让学生到企业车间现场,针对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和工作岗位对技能的要求进行企业课程学习;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安排为期三个月的职业体验,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上进行“学中做,做中学”的生产性实训体验,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第三阶段,在第三学年安排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校内生产性实习或对口企业顶岗实习。从引导性的企业课程学习,到指导性的生产性实训体验,再到实际生产的顶岗实习,形成了阶梯式的职业成长发展过程。在此实践体系的基础上与梧州住电线束有限公司、国光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与湖南科瑞特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及实训基地,与香港理想教育集团共建智能制造SMT专业(方向),与新精英教育集团共建电子电器与品质管理专业(方向)。根据区域产业升级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服务于现代制造业,共同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校企共同育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工学交替,能力递进。

(二)构建“三向双课堂”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比专业、教材更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职教二十条”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我校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护专业群建设对接的是冶金机械、家电制造两大产业对电工、设备维修、电气控制、自动化控制等岗位的需求,结合“1+X”证书考核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根据岗位能力和课程知识点的共性,整合构成包括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专业群共享课程集;根据岗位能力和课程知识点的差异性,融入新技术新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构成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为核心,包含电子电器与品质管理、智能制造SMT、工业机器人技术三个专业,对接生产类岗位、机电和电器维修类岗位、自动化控制类岗位的岗位课程集,以及三类课程集之间共享的专业方向互选课程,共同构成三类岗位就业方向和校内、校外两个课堂的“三向双课堂”专业群课程体系(见图1)。

(三)构建“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传授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所以,“教”体现为教师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以及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和企业师傅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学”体现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以及学生如何自己学,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乐学的学习氛围和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做”既是学的过程也是教的目的,通过“做”把“教”和“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学习、技术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紧密结合,构建“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护专业群面向的产业链岗位能力要求,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可将理论课程和实训教学重新拆分整合,设计课程方案,开发学习情景,形成教学项目。根据项目设计教学任务,通过任务驱动主动学习,运用模拟教学、场景教学、区间教学、现场教学等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四)构建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专业群共享教学资源

“职教二十条”要求职业院校要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我校经过国家示范校建设以及三个省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相关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也存在重复建设和共享性不足的问题。根据专业群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应以专业群课程体系为框架重构教学资源库。具体内容包括重新修订专业、专业群介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群核心课程标准,一体化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开发一体化教学工作页;整合优质数字媒体资源、优质教学案例、教学课件、习题库、试题库、素材库;补充企业项目案例。这使资源库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能够根据需要不断拓展和扩充以及实现专业群乃至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实现教师、学生等用户间的交流,按照“开放、共享”的建设目标,以助学、辅教为功能定位构建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

(五)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以专业群为依托,整合机械教研室、电工电子教研室、工业机器人教研室,成立电子与自动化专业部,以专业群课程体系组织和管理教学团队为主,打造专业群共享的师资队伍。“职教二十条”指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将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教师每年至少有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参加实训。支持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高校聘请产业导师到学校任教。“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有效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學模式的关键,学校在绩效考核和岗位竞聘等方面要体现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考取“双师型”教师资格证,鼓励具有低级别“双师型”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考取更高级别的资格证。为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参与企业项目、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创造条件;不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新技术,参加各级校外培训,提升其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对校企共建的专业,要求企业安排技术骨干负责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对于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制订校企互兼互聘制度;对于校内实训设备,由设备厂家组织技术培训,聘用专业教师作为设备的维修保养售后服务人员。这样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群内“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例由建设前的58.8%提升到现在的76.5%。

(六)建设体现企业生产性实训环境的共享型实训基地

体现生产性实训环境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群实施产教融合和一体化教学的另一个关键。结合“职教二十条”对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提出的具体要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群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坚持把能体现生产性实训环境放在首位,保留电工技术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作为专业群共享的基础实训室。将工业机器人设备和数控机床设备整合成具有自动化加工功能的柔性加工系统;与企业合作将PCB制作实训室和SMT实训室升级改造成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工作室和SMT实训生产线;维修电工考核实训室对接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和“1+X”证书考核。这些措施实现了把校内实训资源整合为专业群共享资源的目标,建成了具备实践教学、真实生产、社会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的多功能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加强与本地园区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梧州住电线束有限公司、梧州国光科技有限公司、梧州睿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与园区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了“把学校办在园区,把教室设在企业”,车间即是教室,生产现场就是课堂,构建了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在项目和任务实施过程中,实施了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总之,“职教二十条”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所在,为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实践指导,为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职业院校专业群的建设工作要紧扣“职教二十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进一步提升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甘亮.职业行为导向的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广西教育,2015(6).

[2]牛玲玲.中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和探索[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11).

[3]汪薇.对接区域产业链的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建设研究[J].纺织报告,2021(1).

[4]于淑玲,张占国.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20).

[5]何励.机电类专业课程改革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为例[J].广西教育,2019(22).

注: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第一批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名单“广西职业教育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及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曾志华);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智能制造课程群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编号:GXZZJG2020A074,主持人:唐雯雯)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甘 亮(1974— ),男,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与自动化专业部部长,中职高级讲师、高级技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电子电器专业教学。

(责编 刘颖恩)

猜你喜欢
专业群
服务于专业群建设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究
工程应用型本科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构建初探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兴专业集群化的路径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产业链视域下现代农业技术与服务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