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方言“番茄”义的词形分布及成因解释

2021-12-08 03:33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词形建水曲江

吴 爽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昆明 650500)

建水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云南片中的滇南小片。关于建水方言的现有研究大多基于语音学或语法学视角,如虚词研究[1]、儿化现象研究[2]、音变研究[3]。雷蕾[4]的《建水方言词语研究》对建水方言词汇进行了描写与分析,但研究对象只涉及ABB式形容词,四字格和谚语,目前未见以语言学和地理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建水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建水方言中“番茄”义有不同说法,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特征词。研究方言特征词有利于方言区定位并展现词汇特有的文化内涵,其田野调查与方言地图则能为方言演变的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方向,由此能进而讨论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的问题。

本文将从地理语言学角度出发,根据建水县的行政区划,以各乡镇为调查单位,从14个方言调查点选择发音人进行调查,并基于所获语料,运用Arcgis软件绘制方言地图,探讨方言特征词“番茄”义词形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原因,进而分析其词形来源。

一 调查概况

(一)选词依据

李如龙先生将“方言特征词”界定为:“方言特征词是一定地域里一定批量的、区内大体一致、区外相对殊异的方言词。”[5]同时也对小地域的方言特征词进行了阐释:“表示小动物,某些农作物、建筑部件等的方言词,各地说法繁多,可以作为小地域的方言特征词。”本文参考李如龙先生的方言特征词理论,将方言词汇的这些特点作为选取词汇的指导。通过前期调查,发现建水方言中指称同一农作物的词汇存在内部差异,如“番茄”义在建水县境内就有不同说法。因此本文将“番茄”义的各词形作为调查对象,以建水境内的14个乡镇为方言调查点(临安镇、官厅镇、西庄镇、青龙镇、南庄镇、岔科镇、曲江镇、面甸镇、普雄乡、李浩寨乡、坡头乡、盘江乡、利民乡、甸尾乡),通过方言地图的方式呈现其词形差异及地理分布,以期形成清晰比照,便于分析。

(二)发音人情况

方言特征词是方言中保存较久的说法,因此调查中对发音人的选择有三个要求:有丰富的当地生活经验;45岁以上;发音人的家族在当地已居住至少三代。本文旨在研究建水方言“番茄”义的原始词形,依据上述条件,从各乡镇一共选取了14位发音人,调查发音人早期使用的词形(发音人情况见表1)。由于普通话的普及,“番茄”等普通话中的说法基本通用,调查过程中多数发音人表示“番茄”这一说法在“酸汤果”或“状元红”之后习得,因此“番茄”这一普通话词形不再出现在图表中。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有四位发音人在交流过程中表示自己的“称说词形”随年龄增长发生了改变,随着另一种说法出现,幼年或少年时期的说法就减少了使用。因此,四位发音人的“称说词形”一栏既有“状元红”又有“酸汤果”,其先后顺序表示改变前后所使用的词形。

表1 发音人情况

二 “番茄”义词形的地理分布及阐释

由表1可见,“番茄”义在建水境内除了“番茄”这一通用词形外,还有“状元红”和“酸汤果”两种词形。为便于直观地分析,下面基于所获语料绘制成方言地图,展现不同词形的地理分布,并根据图表信息,对“番茄”义词形的地理分布进行阐释。根据所获语料,建水方言中“番茄”义不同词形的共时分布如下:

图1 “番茄”说法的地理分布

从词形类型来看,建水方言中表“番茄”义的词形有两类:状元红;酸汤果。“状元红”类分布范围最广,包括十三个调查点,只有曲江镇没有出现这一词形。“酸汤果”类分布范围次之,出现在5处调查点,分别是曲江镇、李浩寨乡、利民乡、盘江乡、南庄镇,其中只有曲江镇独有这一词形,其余四个调查点都兼有两种词形,五个乡镇地域相连,都位于建水县北部。

从各乡镇的词形分布数量来看,可分为三类:“状元红”词形;“酸汤果”词形;两种词形并存。为方便阐述,按由北往南的方向,将“酸汤果”词形记为a类,只有1个调查点;两种词形并存的记为b类,包括4个调查点;“状元红”词形记为c类,包括9个调查点(a、b、c类地域分布见表1)。b类位于a类与c类的中间,为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因此出现了两种词形并存的现象。b类所处地理位置让a类和c类都可以对其产生影响,但影响力的差异使b类内部出现差异。因此,盘江乡、利民乡、南庄镇三处调查点的发音人情况一致,先有“状元红”词形,后有“酸汤果”词形,而李浩寨调查点与之相反,先有“酸汤果”,后有“状元红”,可见李浩寨调查点最早受到的是a类的影响,“状元红”词形是在“酸汤果”后进入这一地区的词形,其余三个乡镇的情况则与之相反。14个乡镇中,除曲江镇以及与之毗邻的李浩寨乡,都先有其词形,并且以临安镇为中心的南部、中部乡镇早期使用的词形都只有“状元红”,其应是建水地区的原始词形。

三 “番茄”义词形的地理分布形成原因及词形来源

位于北面的曲江镇只有“酸汤果”这一词形,与周围兼有“酸汤果”词形的四个乡镇形成了一个区块,与独有“状元红”词形的区块形成对立,两种词形应有不同来源。通过方言地图的呈现与发音人语料,“酸汤果”应是曲江镇的“古语”,“状元红”则是其余乡镇的“古语”,两种词形的地理分布形成原因以及词形的来源需要进一步探究。

(一)地理分布形成的外部原因

根据地理分布情况,已将14个乡镇的词形分为了三个类型:“状元红”词形;“酸汤果”词形;两种词形并存。结合地方史及发音人提供的信息,两个词形在地理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地理环境的阻隔

建水境内只有曲江镇独有“酸汤果”词形,兼有这一词形的四个乡镇都与之毗邻。曲江镇与四个乡镇都位于建水的北部,并彼此相接,由地形特征可发现山脉的阻断是产生这种语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建水位于滇东高原南缘,地势南高北低,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南北两支,隔开了建水坝子和曲江坝子,使建水、曲江两个盆地南北对立。在交通不便甚至未通的时期,山脉的隔离对语言交流形成了阻碍,曲江话从语音上便与建水其他乡镇的方言有明显差异,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方音及“土话”,并且对相邻的乡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建水方言便形成北区与南区的对立,两种词形也呈现南北分布。建水县北依通海县,与通海县相邻的正是曲江镇。通海方言中也有类似词形,将番茄称说为“酸汤菜”,但此类词形的源头是通海还是曲江尚需深入探讨。简言之,地理距离的优势使往来交际更为便利,频繁的交际中语言相互渗透,建水北部地区的方言便与邻近地区共享了更多语言因素。

2.行政区划的变更

两种词形的对立反映了以曲江镇为代表的北区方言和以临安镇为代表的南区方言的地理分布格局,除了地理阻隔的影响,形成这一格局的主要原因还有行政区划的变更。曲江镇原为曲溪县,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撤销曲溪县,将原曲溪县的行政区域并归建水县。撤销曲溪县并设立曲江镇归为建水县至今六十年,在这之前曲江镇的语言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并且由于山脉阻断,发展过程中接触更多的是北面的通海方言。相比南部的临安镇,建水的北部乡镇与曲江镇距离更近,而曲溪县时期,曲溪县作为县级行政单位,经济、政治、文化更为发达,部分相邻乡镇的语言也因此受到较大影响。并入建水县后,曲江镇作为建水境内较为发达的乡镇之一,依然对周围乡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曲江镇与建水其余乡镇的接触变得更为频繁,两地的词汇发展相互影响。“酸汤果”的说法由曲江镇传入各乡镇,“状元红”的说法也由其余乡镇向北传播,由此出现了表1中发音人同时使用两种词形的情况。

3.普通话的普及程度

临安镇位于建水县的中心区域,也是建水县城的所在地。调查过程中,临安镇的情况实际与其余乡镇有较大差异。图表中显示临安镇的发音人使用“状元红”词形,但发音人交际圈中已少有人认识这一词形,日常交际中只使用“番茄”。临安镇其余提供信息的居民中(55岁1人;45岁1人;29岁1人),也对“状元红”词形表示完全陌生。可见“状元红”在临安镇已经罕见使用,如果使用这一词形进行交际,大概率会出现交际不通的情况。其余乡镇发音人的调查结果则不同,虽然在日常交际中,“状元红”的使用频率相比少年时期大幅降低,但使用这一词形交际一般不会出现临安镇中交际不通的情况,发音人的交际圈中,大部人都认识“状元红”词形及其所指。普通话的影响力是造成这一语言现象的主要原因。作为一县的中心,临安镇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其余乡镇,同时方言也是受普通话影响最大的地区,因此居民对“状元红”一类的“土话”越来越陌生,特别是年轻一代,而普通话的影响力无疑还会继续扩大加深。

(二)词形来源探析

1.俗词源

“酸汤果”和“状元红”两种说法与普通话相去甚远,除有关云南方言词汇的部分研究中有学者将其整理为地方词汇,其余文献资料都未见这两种词形,有关研究也未深入阐释。如果不深入了解地方生活及习俗,并以此探析两种词形的来源,可能难以进行合理的解释。使用方言的当地老百姓所给出的解释,或许与正确溯源近似,或许荒谬,但正如岩田礼所说,“某些词发生个别变化,大部分是俗词源所致,这种现象在方言的世界里甚至天天都会发生,不过看似荒唐的名称,其产生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性。”[6]当“学者词源”对语言现象解释不通时,俗词源能够提供另外的方向,补充或辅助对方言的探讨,也能揭示方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2.“酸汤果”词形产生的原因

“酸汤果”在建水境内出现在五个乡镇,明显以曲江镇为中心。位于曲江镇北面的通海县也有这一说法的记录,但词形略有区别,称为“酸汤菜”。无论是“酸汤果”还是“酸汤菜”,都反映了当地老百姓最直观形象的认识。番茄的特点是多浆酸汁,人们对番茄的认识也是如此,“酸汤果”这一词形是根据作物的味道命名,属于性状类造词。值得注意的是,调查过程中出现了同名异物的现象。个别使用“状元红”词形的发音人表示自己也会称说“酸汤果”,但所指对象是另一种红而小的野果,无法入食,自然无法判断味道,只因外形与番茄相似,当地人就用借用“酸汤果”指称。另有发音人将圣女果称说为“酸汤果”,番茄称说为“状元红”,“状元红”应是当地的“古语”,后随着人际交流日渐密切,“酸汤果”这一说法进入当地,就用其指称同为番茄属的圣女果,便于更好地区分。

3.“状元红”词形产生的原因

“状元红”是建水方言中“番茄”义的古语,与建水相邻的石屏县也有此说法。民国25年(1936年)《石屏县志》在茄科记有状元红:“状元红:即番茄,五十年前屏人云有毒,不可食,近年则成为食品佳者。”由于两县相邻,文献记载又稀少,尚无法论断“状元红”这一说法具体源于何时何处,但可确认的是,“状元红”是建水及周边部分地区“番茄”义的古语。这一词形在汉语中也并不罕见,区别在于所指事物不同,如在广西方言中可指花草,安徽方言中可指一种红辣椒酱,此外还有“状元红”桂花、“状元红”茶花、“状元红”牡丹、“状元红”荔枝等。更广为所知的是“状元红”酒,指的是一种与绍兴名酒“女儿红”对举的黄酒。绍兴地区有一风俗,家中有儿子出生就会酿造十八坛酒埋于地下,待儿子十八岁婚庆时取用,称为“状元红”,饱含对儿子高中状元的期许,是科举制度建立之后的文化衍生品。“状元红”词形所指事物的颜色都相似,可见是根据事物颜色产生的词形,属于性状类造词,但主要源于科举制度对民间文化氛围的影响。

建水也不例外,用“状元红”来指称“番茄”,是当地人将“番茄”的颜色与状元的衣着色彩联系起来的缘故,体现了对读书人的推崇以及民间的尚学风气。建水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称,对文化知识的崇尚自古有之,绵延至今。《重修临安府庙学碑记》记载:临安府于“洪武初,即立学习,聚生徒设官教之,文化之被得视内郡焉。百余年来,渐涵既久,庠序之士咸知诵法孔孟,崇尚文雅,由科第以取仕进者,往往有之。”府学创办初期,教师的缺乏是难题之一,但同一时期,名士韩宜可、王奎被贬谪于云南临安卫,遂受邀讲学十余年,播下文明种子,从此建水地区开始出现举人与进士。随后各书院和建水州学也相继开办,据统计,建水在明代共有文进士30人,武进士25人,文举人288人,武举人35人,由此出现了一批文化名人。建水虽居滇南一隅,但临安府“俗尚诗书”“‘吾伊’之声相闻,而科贡后先不乏”。古代的普通人或许难以理解科举制度对社会或朝代的影响,但是科举对日常生活的改变却显而易见。状元是科举文化的象征,正因科举文化对于民间教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地人便乐于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与状元相关的氛围,与状元颇有渊源的建水更不例外。明嘉靖年间,被流放的状元杨慎曾到建水短暂居住,建水的一些景物却因此有了文化的意味,后来又相继有文人为了状元杨慎来到建水探古觅踪,或题字或作诗,再添历史文化内涵。虽然“状元红”具体从何时开始被用来指称“番茄”尚无法得知,建水是否是这一词形的发源地也无从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状元红”词形具有浓厚的科举文化内涵,也与建水民间的尚学之风休戚相关。

四 小结

本文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对建水方言中表“番茄”义的词形地理分布进行了初步阐释与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地理阻隔、行政区划变更与普通话普及程度是影响“番茄”义词形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二,“酸汤果”词形由曲江镇传入其余乡镇,词形的由来源于当地老百姓对番茄“多浆酸汁”特点的直观认识;其三,“状元红”词形分布最广,是建水地区“番茄”义的原始词形,其来源与建水明清时期的科举文化息息相关,也反映着建水民间从古至今的尚学之风。词形的差异不仅体现人们对事物的多样认识,更展现了本地文化对语言的强大影响力,具有特色词形的方言特征词让方言背后的语言故事得以展现,正如“酸汤果”与“状元红”一般。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语言问题有待解决:如“酸汤果”这一词形是哪一方言的原始词形;又如“状元红”词形产生的时间区段与地点,这一词形是否还出现在云南其余地区;再如建水、通海、石屏三处相邻地域之间方言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都还有待今后继续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词形建水曲江
那拉提
建水陶艺新观察
建水孔子文化节 尽显儒家君子风范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英语词形变异及其语义信息
曲江春晓
带前置功能的词形《 в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ис 》的结构与搭配
飞行专业英语陆空通话词汇认知特点研究
建水紫陶·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