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霞,艾 岚
(河北经贸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高校学术期刊作为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先进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学术新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高校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学术资源总量逐步增加,质量不断提升,做好高校学术期刊数字资源的学术交流工作日益重要。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但由于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作为编辑出版单位,各自编辑出版、建立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期刊数字资源共享程度较低、集群优势不明显等现象,整体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以其运行成本低、管理轻松、灵活性好等优势日渐成为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是扩大传播途径和实现信息共享的主要手段。建立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整合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资源,有助于实现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资源共享,发挥集群优势,实现资源、人员等动态有效管理和有效利用,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升学术期刊整体创新能力。
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经历了刊网互动、刊网融合和新媒体融合三个阶段,由最初的利用网络排版到建立网站进行网络传播,再到目前的新媒体传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进一步发展。从河北省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的传播形式来看,多停留在依托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龙源期刊网等大的传播平台进行在线数据合作。2018年本文课题组设计“河北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问卷”对河北省79种高校学术期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上传纸质期刊电子版占70%,有50%的期刊没有建立微信公众号,加入有关大型数据库仍是大多数编辑部的首选,集群传播优势有待加强。从某种程度而言,营利性的知识服务平台规模大、技术力量强、影响力广泛,为高校学术期刊提升知名度、加快数字化建设发挥了一定作用。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性特性决定了其应有针对自身特性的专有平台,以进一步突出其集群优势,扩大宣传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
一般而言,高校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是其所在高校,其机构编制是在高校建制基础上进行设置的。期刊出版单位地域分散,其数字化建设自建、自用、自管[1]的特点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机构、人员和期刊数字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效能发挥。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单位有48家,学术期刊共有79种。从地域分布来看,石家庄高校学术期刊最多,为24种,衡水最少,为1种,期刊地域布局存在不均衡现象。本课题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2018年,期刊社自建网站占64%,微信公众号占48%,自建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加入数据库占36%。除少数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有较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外,绝大多数网站、公众号界面比较简单,与之相关的拓展信息如音频、视频和增强出版等基本没有涉足,有的期刊网站没有开通网上办公与采稿功能,网站与作者、读者等互动功能明显不足。网站功能发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传播效果,制约期刊高质量发展。
资金、技术、人才是数字化建设的“三驾马车”,是实现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基础。本课题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河北省编辑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管理人员兼职率达88%;期刊数字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中,人员编制问题占73.61%,资金问题占59.72%,技术力量占72.22%。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出版人才的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由于现有编辑出版人员工作精力的有限性,兼职不仅增加了其工作量,而且现有人员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及管理业务能力有限,只能是简单地上传纸质期刊电子版的目录和主要文章。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制作及维护等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现在各学报编辑部数字化建设的“大而全、小而全”现状,不利于学术期刊数字化资源优势的集中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统一平台,促进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共同发展。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大多属于高校处级(或科级)教辅编制单位,人员岗位设置、经费使用和期刊发展等由其法人、主办单位——学校统一领导。在现实中,期刊编辑部多注重提升期刊档次,缺乏数字化建设中期刊版权的保护意识,对版权保护所带来的增利难以成为一种内在动力,由于缺乏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维权联盟和平台,当受到侵权时完全处于弱势地位。目前而言,高校学术期刊纷纷进行不同形式的数字化转型,将纸刊内容全部或部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社使用“版权声明”来明确自己取得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使用以及许可第三方使用这一权利,而很少与著作权人签订书面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获得许可使用;有的期刊编辑部在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时为丰富页面而使用未经授权的图片;有的期刊编辑部为了扩大期刊的传播力度忽视传播机构合同的具体条款等,这就使得期刊编辑部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极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波特教授认为,产业集群就像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可以促进企业在纵向和横向之间通过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来推动和鼓励双方进行持续的产业升级和创新。特别是在文化相似、地理位置接近的时候,企业之间经常性的接触和交流会帮助他们抓住机会、发现和应用新的技术方法、实现显著的集群效应[2]Ⅻ。期刊栏目的学科集聚现象是学术期刊的栏目归属不同学科的期刊数量(种),反映期刊栏目的集聚设置情况。为此,笔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4月更新),通过网络搜索河北省高校79种学术期刊2018年第1期所设栏目并按照一级学科目录进行归类统计后发现,其分布在“01哲学”13种,“02经济学”33种,“03法学”39种,“04教育学”36种,“05文学”31种,“06历史学”23种,“07理学”18种,“08工学”19种,“09农学”3种,“10医学”8种,“11军事学”1种,“12管理学”25种,“13艺术学”7种。由此可见高校学术期刊栏目按照一级学科归类后呈现出集聚现象,这在“03法学”“04教育学”“02经济学”“05文学”“12管理学”等期刊栏目学科目录分布的集聚中表现更为突出,其集聚设置率分别约为49%、46%、42%、39%、32%。一方面,相同学科栏目在不同的学术期刊均有设置,不利于学科资源的有效发挥和传播,期刊内容数字化传播的整体效应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期刊数字化品牌建设步伐和传播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纸质期刊栏目“小而全”集聚现象(重复设置现象)为以学科分类为主线的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建设提供依据,有利于期刊专业化的发展。河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组织中的各学术期刊具有共同的出版理念,业务联系紧密,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期刊集聚社会效应,提升期刊竞争力和影响力。
数字出版内容传播平台的建构已成为出版业的发展趋势[3]。中国大型网络平台的建立始于20世纪90年代,数字出版物超市——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等积极推进,超星“域出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引文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数据库、中国终身教育学术研究库(中科教数据库)等迎头赶上。上海大学期刊社的期刊网、移动平台出版以及富媒体出版工作起步早,其《自然杂志》《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推出iPhone、iPad版APP,《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还推出安卓系统APP,所有刊物均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进行网刊以及新闻推送。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现代财经》编辑部微信公众号以“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推送今日财经新闻、期刊佳作、健康生活等内容。国内社会办期刊集群化出版形式多样,已初具规模:(1)以出版单位形成的集群,如科学出版社期刊集群(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中国社科院出版集群(社科文献出版社)、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学术期刊中心等。(2)以网络平台形成的集群,如中国光学期刊网等。(3)以主办单位形成的集群,如中华医学会、中国预防医学会、中国抗癌协会等。(4)整合行业期刊形成的出版公司,如北京钢研柏苑出版有限公司。(5)河北省信息资讯类数字化平台。如河北省委宣传部领导下的长城新媒体集团“冀云融媒体平台”;河北省版权保护服务中心的“河北省版权服务平台”;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所属河北冠林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和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建立的“河北教育资源平台”;河北省文物局主办、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具体实施的“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平台”;等等。
当前平台建设高定位、全方位、多视角的经验为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的准确定位和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参考。基于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个体规模小、数字资源分散、整体传播力较弱,需要根据高校学术期刊学术性、公益性和行业性要求,发挥集群效应,集聚期刊数字化资源,建立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实现不同编辑部期刊数字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盘活资源,实现资源集约,提质增效,进一步培育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品牌,服务编者、作者、读者,提高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整体竞争力。
有关资料显示,2016年8月,在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五家公司中第一次没有了石油公司、金融公司、工业公司和零售公司,全部换成了互联网平台型公司: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2017年,中国互联网公司里两家基础性平台公司腾讯和阿里巴巴进入前十名。毫无疑义,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平台主导的时代[4]Ⅵ。平台即创造一个场所,让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能为双方产生价值的互动而集中到一起[4]60,它不直接生产实体产品,而是为生产某种产品提供某种服务;它的服务功能是集成各种生产要素;它是在一定的空间(场所、系统、环境)里集成这些生产要素的平台[5]33。从一定意义讲,平台就是服务。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实际上就是云服务,就是把大量复杂的大数据处理放在云端,放在千里之外的服务器来完成,大数据平台就是一种云平台[5]93。一般而言,高校学术数字期刊即纸质期刊电子化,在硬件上以单一服务器运行软件提供服务,在软件上,主要是一对多服务,一方提供服务,多方享有服务。数字期刊云平台是在数字期刊的基础之上,利用云技术(指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托管技术)在软硬件方面全线提升,部署在阿里云等,硬件资源可随意增减。在软件上,多对多,多方提供服务,多方享有服务,建立服务即平台的框架和模式,具有节省成本、灵活性好、管理轻松等优势。用户和高校的数据来自不止一个来源(手机、电脑、IPAD 等)和地理位置,在处理或存储方面将资源整合在一起,可避免重复计算,重复存储。其数据图片、视频可以整合在一起,如云盘。云平台可划分为以数据存储为主的存储型、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型和以计算与数据存储处理兼顾三种类型云平台。基于云计算的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就是将数字化期刊、用户和与之有关的价值单元(产品或服务),由生产者生产出来、被消费者消费[4]XI。如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的“数字期刊、地区分布、学科类别、特色栏目、期刊审读、智慧出版”等聚合、储存在云平台上,发挥“过滤器”作用,把有需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匹配起来[4]XI,用便捷的方式服务用户。
2018年8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建设。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加强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尤其是以学科为主线设置的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建设,有助于更好地服务河北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推动高校创新成果转化。习近平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因此,搞好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建设是实现期刊数字资源有效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高校将一流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积极设立既满足国家需求又凸显区域特色学科平台[6]的重要支撑。
内容始终是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建设的根本,基于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栏目所归类学科目录的集聚现象,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设计了10个一级价值单元,涵盖期刊介绍、数字期刊、学科分布、文苑撷英、行业信息、智库建设、特色栏目、期刊审读、智慧出版、联系我们。为进一步丰富平台,各一级价值单元下又分别设置二级价值单元。(1)“期刊介绍”。下设期刊编辑部、投稿邮箱、联系电话、通联地址,让读者对河北省各高校期刊编辑部和通联地址一目了然。(2)“数字期刊”。展示已经出版的期刊电子版封面+二维码,同时链接各纸刊电子版,方便读者阅读和免费下载。(3)“学科分布”。按照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目录整合高校学术期刊栏目的数字资源,按月(或双月、季)提供相关学科的期刊数字资源,通过学科视角传播学术期刊数字化资源,提高期刊数字资源的学科影响力,增强为不同学科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的针对性。(4)“文苑撷英”。以学科类别,突出各高校学术期刊优秀的数字期刊文章,有利于提高读者阅读率和文章转载率。(5)“行业信息”。提供“文件规章、行业经验、学习培训”二级价值单元,具体内容有期刊出版的文件、规章,国内外出版动态、行业经验和学习培训信息等,为编辑出版工作提供政策、业务和交流支持。(6)“智库建设”。下设“审稿专家、智库成果和智库动态”二级价值单元。高校学术期刊审稿专家多来自各期刊社的知名作者和现有的审稿专家队伍,存在面窄、人少和信息量不足等问题。通过学科整合,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可共享各期刊社的审稿专家团队资源,为各高校学术期刊稿件外审、约稿和对外宣传提供智力支持。智库模块展示京津冀研究、雄安新区建设、北京冬奥会、编辑佳作、河北名人、河北文化、教育科研项目等智库成果,丰富云平台的内容。(7)“特色栏目”。这是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资源的重要展示,以“教育部名栏、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省高校学术期刊特色栏目”列示二级价值单元,“宋史研究”“赵文化研究”“董仲舒与儒学研究”等栏目在业界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粮食丰产工程、植物科学等新秀展露,以地方特色栏目有力地提升了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的知名度。(8)“期刊审读”。改变传统纸质期刊集中审读为网上日常审读,各期刊出版单位及时上传出版期刊完整电子版,管理部门按序安排审读期刊。通过管理员—分配—审读员—审读—填写“期刊编辑出版质量记录表”—上传结果—结果反馈—排序评优—结果公示,体现网络时代的高效审读。网上期刊审读,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编校出现的差错消灭在期刊付印之前,关口前移,进一步提高编校质量。(9)“智慧出版”。通过“稿件登录(稿件编号、收稿日期、文章题目、中图分类号、作者姓名)—学科分布(经济学等)—稿件三审—编辑校对—文章上传(相关学科)—点击量”等流程实现数字出版。借助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智慧出版”等不受出版周期和版面限制的优势,及时推出数字精品力作,快速传播科研成果。同时,针对读者精准化、细碎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运用大数据技术做好“定制化”推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10)“关于我们”。为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提供多方位传播服务,为会员单位提供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其下设“出版团队、意见建议、回复反馈”二级价值单元,“出版团队”下设置数字期刊编辑部、版权管理部和业务联络部,负责处理日常信息发布、工作情况报送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等事宜。
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服务平台管理,需要在重视数字技术应用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机制创新,完善相关管理。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机制创新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工作系统的有序高效进行。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机制创新体现在平台运行和发展的服务创新与作用发挥,主要表现在建立学术共同体、明确发展定位、确立商业模式、加强风险监管和注重激励管理等方面。
2020年11月18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发布的《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中提出,要坚持“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的理念,实现团队共同发展。“学术共同体”概念由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布朗率先提出,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学术共同体”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目标和兴趣,并遵循一定的规范而形成的群体[7]。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学术共同体是一个由期刊编辑部、主编、编辑出版技术人员、学会组织、专家学者、作者、读者、期刊数字资源、传播机构、技术公司等组成的“数字期刊大编辑部”,彼此资源共享、平等对待、相互交流、繁荣学术、互惠共赢。(1)基于学术期刊数字化资源形成数字资源数据,扩大期刊传播渠道,服务用户科学研究,为期刊编辑部与用户双向赋能,实现优化管理。通过搭建知识交流平台、打造学术主题圈,为编辑工作提供学科发展动向和专家团队支持,助力策划前沿选题。树立超级用户思维,组建超级用户生态社群,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实现信任转化,通过口碑推荐形成更多链接,增强渠道功能。(2)高素质编辑出版队伍集聚优势明显,云平台上编辑部原有机构、人员不变,由原来的编辑部身份改变为联盟者身份,由核心期刊、C 刊的“竞争对手”变为平台上的合作伙伴。云平台建设突出对用户价值的创造和自我价值实现,平台的人员机会平等,彼此尊重,领导者、员工等之间是共生共情的联盟关系,有利于形成经验足、能力强、有热情与使命感的创新者队伍。(3)河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具有联络性强、地缘优势突出和协会作用明显等优势,建立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可构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学术共同体,发挥编辑出版技术人员优势,利用智库专家学术资源,策划、编辑、出版一批政治方向明确、内容质量高、编校质量好、传播力度大的精品力作,在云平台“数字期刊大编辑部”这片田地中播种、开花、结果。(4)核心开发者(程序员、设计师)合作伙伴、其他平台具有支持和带动作用,尊重、共享、和谐,有助于构建平台生态圈,共同解决理论、技术和实际问题,探讨数字技术发展趋势。社会化机构由于发展较早,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有偿利用有关数字化机构如中国知网、超星和社会技术力量,招聘有关技术和管理人员,借才谋事,借“船”出“海”,可谓事半功倍。
1.先行先试,以点带面。省域平台建设要突出区域发展特点,建设中等规模学术期刊云平台。高校学术期刊作为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立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是加快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的趋势选择。在全国建设地方性省级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是一种尝试,也是为省级期刊平台建设乃至全国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建立提供借鉴,为期刊数字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就目前而言,建设全国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涉及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情况不一,政出多门,建设难度大;建设河北省地市级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由于期刊资源不均、力量薄弱,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而建立省属中等规模的区域性学术期刊云平台——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河北省教育厅作为高校期刊社主管单位,高校学报研究会作为行业组织,各高校作为学术期刊主办单位,便于整体设计、统一制度安排,这将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的高效组合和配置,便于主管单位加强工作和信息管理,服务期刊编辑部之间以及编辑部与主管、业务单位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响应用户需求,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分阶段实施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建设工作。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需根据高校学术期刊的人财物现实分阶段实施云平台矩阵内容。(1)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精神为指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培育壮大特色栏目,打造优质服务智库,创建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品牌。(2)云平台建设要掌握好“度”,控制好整合节奏,先行建立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结合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工作实际先行先试,总结经验,继而为河北省期刊数字化乃至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期刊工作提供借鉴。(3)多媒介服务用户,运用微博、微信等丰富传播手段,制作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微信公众号、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APP,以视频、音频等形式充分激发用户的参与度。(4)实现一台二微一端“121”传播矩阵,不断扩大用户规模,聚集更多的期刊数字资源,壮大生存基础,更好地响应用户需求。随着5G、人工智能的发展,云平台建设要与时俱进,积极与有关大数据平台加强合作,创新内容服务、知识服务的方式和手段,提升服务能力。
在数字化时代,平台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积聚的虚拟空间,他们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各项活动,形成不同的消费习惯。针对不同用户采用不同的商业模式,增强提供知识服务的针对性,产生积极的网络效应。知识服务是指生产者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不同形式的重新加工而形成的知识产品,借助传播体系提供不同形式的知识使用和获取方式,以满足用户需求。基于精准知识服务的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商业模式有B2C、B2B和O2O。
1.B2C(Business to Customer)——企业对消费者模式。面向读者、读者等个人用户,注重用户体验。目前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用户思维和精准知识服务意识缺乏、知识分享服务模式单一、媒体融合度有待提升和知识服务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应借鉴成功的学术期刊平台知识服务模式,应用大数据等技术,积极探索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可持续性强的知识服务模式。(1)知识论坛。邀请期刊作者在云平台开设线上知识论坛,用户可针对感兴趣的文章内容或者其延伸内容提出问题,与作者进行线上交流。此模式弥补了刊发论文中知识内容的局限性,充分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并有助于实现用户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互相启发,创新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的新模式。(2)知识资讯精准推送。根据特色栏目前沿选题或热点话题遴选国内外前沿资讯、知识情报、研究动态等,精准推送给需求用户。(3)建立作者专家库,打造热门主题学术圈。建立刊物的高被引作者库和审稿专家库,针对热门学术主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加入微信群,建立主题圈,开展互动活动,讨论刊物选题,共享学术信息,促进圈内成员的知识共享,从而精准掌握用户需求,提高用户黏性,形成学术期刊云平台知识服务联盟。(4)组织学术研讨会直播。后疫情时期,网络直播日益繁荣,云平台可通过承办或协办在线学术研讨会,邀请嘉宾分享知识,使作者、读者和专家在线上充分交流,增加用户体验,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知识需求。(5)微信公众号超级用户“裂变式”传播,延伸知识服务链条。朋友圈“裂变式”传播与扩展,构成了无数的潜在用户,扩大平台用户数量对每个用户产生的影响可以形成积极的网络效应。平台上好的用户体验不仅能够在无形中提升用户的黏性,还能让这些需求被满足的用户成为“意见领袖”,形成强大的自传播力[5]190。(6)云展馆。后疫情时代,开办学术期刊云展馆可以为用户提供居家知识服务,采用音频视频等可进一步提高收听收看效果。
2.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业对企业的商务销售活动模式。面向企业或机构,提升服务质量。(1)智库服务。智库(Think tank)是从事信息分析、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等工作的服务组织与研究机构[8]。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智库聚合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资源,拥有涵盖哲学、经济学和法学专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除采用微信、微博、抖音外,还可以流媒体、电子书等形式,针对不同社交媒体的行为模式制定精准投放策略,为经济社会发展赋值。(2)提供“学科”数字产品。基于传统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的多样性对资料搜集的不足,从用户出发,以学科为主线设计编辑出版流程,在线出版数字产品,便于用户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动态,为科研工作提供精准服务。(3)重要内容打包阅读、下载。定期汇集特色栏目、文苑撷英等重点文章进行推送,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留住并吸引潜在价值用户。(4)建立数字期刊微信公众号矩阵,整体推送给用户。以往多是期刊编辑部个体微信公众号分别推送,影响力不大,以矩阵方式全面展示云平台上的数字期刊微信公众号,可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渠道资源。
3.O2O(Online to Offline)——注重线下实体,实现线上线下互通。线下实体市场延续并创造新的实体消费是线上的基础和补充。(1)加大与有线电视、移动通信服务商的合作。有线电视终端连接IPTV 交互式网络电视,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9]。与广电有线电视、移动、网通等服务商加强联系和沟通,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运用可视化、移动化手段,着力提升数字期刊的传播力、影响力。(2)建立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小镇,搞好线下配合工作,实现线下线上互通、实体和虚拟空间并存。优秀的平台是有着明确的愿景,并实现了愿景,把它变成了有着巨大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的平台[10]。每年在中国乌镇召开的国际互联网大会传递了互联网发展的最新动态,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守正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效果明显。为此,在雄安新区、河北正定建立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小镇作为线下实体,召开有关学科的学术会议,以会议会友,以文章会友,以学科会友,培育良好学科和学科体系,利用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可形成相应的云平台智库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创建集体管理组织,规避版权风险。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安全是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出版产业的主体分为三大类:作者、数字出版机构(泛指所有参,包括出版商、技术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等)、读者。在这三大主体间需要通过立法进行调节并完善的法律关系主要有读者—数字出版机构(隐私保护),数字出版机构—数字出版机构(技术保护或转让),数字出版机构—作者(版权交易和保护),作者—作者(版权保护)。其产生的需要法律调节的问题主要为隐私保护、技术保护与转让、版权保护与交易[11]98-99。为完善这些关系,需从其具体管理层面为数字出版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
加强数字期刊的版权保护对于避免侵权现象、保护期刊和作者利益意义重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者上载该作品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受著作权人的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以外,网站予以转载摘编并按规定支付报酬注明出处的,不构成侵权。”但网站转载、摘编作品超过有关报刊转载作品范围的,应当认定为侵权。因此,平台获取期刊社的纸质版即传统版权并不等同于数字版权,合作建立的回溯期刊库或者现刊库,在通过网络内容传播时,一方面要通过期刊社向作者提出并征得其同意对其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以及网络传播权拥有许可使用权;另一方面与期刊社签订《网络电子版合作协议书》,要求期刊社支付稿酬转向支付作者稿酬,避免侵犯作者“网络信息传播权”现象的发生[12]。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平台集聚的数据资源越来越丰富,影响力和服务质量日渐增强,独家网络运营期刊电子版成为平台长远持续发展的选择之一。就目前而言,中国知网就独家授权已进行了尝试。另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我国唯一法律授予的管理著作权人作品的机构,代为集中行使授权,保护著作人权利。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集体管理可以有效化解单一作者面对强势使用者授权难、维权难的矛盾,化解单一使用者面对海量作者取得授权难的矛盾[13]。河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可作为期刊数字化作者著作权的集体管理组织,服务于作者和出版者,为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提供服务。另外,平台上的某一位价值消费者对于其他用户而言可能同时也是价值创造者。平台治理基本的工具有法律、规范,良好的平台管理遵循透明度和参与度的原则,运行良好的平台会治理自身的行为活动[4]168。
2.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保障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密切关系。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主管部门为工业与信息化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署,实行经营许可证、备案等制度[11]44-45,从安全角度规定了外资的介入范围。互联网安全即信息与数据的安全,提高保证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保密性、完整性以及可控性的理论技术日益重要。防火墙技术、文件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完整性识别和密钥管理技术)、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和VPN技术(Virtual Private Network)等技术措施[14]都为云平台的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基于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实际,云平台建设需要在有关管理、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由河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具体实施。人才队伍是云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团结、高效的人才团队是实现云平台稳健发展的基础。现有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有关人员、招聘社会人员等共同成为云平台的主要力量,形成云平台建设的新团队。因此,应注重激励管理,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云平台发展。
1.实行弹性工作制。云平台建设有其特殊性,团队成员大多来自各地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和部分招聘人员,工作地点的分散性和时间的不确定性,使“弹性工作制”成为可能。“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员工可以灵活地、自主地安排工作的具体时间,以代替统一、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的制度[15]。激励是对人的激励,具有灵活性的云平台工作制度可以使云平台团队成员在“灵活”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体会到个体的独立性和工作的价值。轻松灵活的管理制度和人文关怀,易自发形成团队成员的归属感、被尊重感和对云平台的认同感。
2.完善用人机制。云平台建设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要善于选拔政治立场坚定、勇于开拓创新、注重“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成员,为云平台建设提供政治和业务保障。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用长处,也有短处,因此要用人所长。习近平在谈到用人时,曾引用清代诗人顾嗣协的一首诗:“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16]云平台建设同样需要用人长而避之短,注重政治素质高、编辑业务强和擅长数字技术的人才的使用。要破除“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不拘一格选人才,主动把热爱云平台工作、愿意为云平台出力奉献的人员选拔到云平台建设中锻炼成长,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建立激励机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叫归属的需要)、自尊和受人尊重与承认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要营造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云平台成员的津贴,将平台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评审的加分依据,并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中给予优先考虑。充分信任云平台成员,鼓励其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云平台发展的路径、方法和机制,体现自身价值。平台赋能,鼓励云平台成员在干中学,努力提供学习、提升机会,激发团队成员潜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平台发展注入永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