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禹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妇产科,天津 300170
盆底功能障碍为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由分娩、生产等原因造成患者盆底支持结构薄弱、盆腔脏器移位等,从而导致盆腔位置及功能异常,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排便困难、会阴肌疼痛、直肠脱垂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尿失禁、阴道松弛、性功能障碍、慢性盆腔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多采用康复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控制、盆底磁刺激、生物反馈电刺激、中医治疗等。本文现就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提供参考。
妊娠期间随着胎儿的不断成长,对母体的提肛肌造成一定的压迫,并长期处于一个超负荷压缩状态,从而易引发盆底肌无力,母体尿道、膀胱等盆底器官位置异常,同时,由于胎儿重力的作用,对盆底慢性牵拉易对盆底软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而对膀胱的血流量及尿道的神经支配造成不良影响。丁韵萍等[2]研究显示,妊娠期母体体脂指数大于30 kg/m2易出现尿失禁情况,是整个妊娠期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的高风险期。可见妊娠与盆底结构与功能损伤存在一定联系。
女性在进行阴道分娩过程中,由于母体盆底组织受到胎儿持续挤压,使母体软产道及盆底周围软组织产生极度扩张,从而对盆底筋膜、盆底肌肉、阴道壁等组织造成严重损伤,进而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此外,若母体发生难产时,需借助器械助产,易引起盆底及尿道周围组织损伤、尿道闭合压下降、膀胱颈位置及活动度改变,女性分娩次数越多,对盆底组织器官损伤程度越重,因此,分娩过程中肛提肌及阴部神经机械性损伤,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
女性妊娠期孕激素、松弛素及雌激素等激素水平均随着妊娠时期及分娩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其中松弛素、雌激素及孕激素的升高,可降低母体膀胱、尿道、输尿管的张力,从而造成压力性尿失禁[4]。同时,母体松弛素易造成盆底韧带松弛,并使耻骨联合分离,是造成妊娠期女性关节、肌肉酸痛及妊娠纹的重要因素之一。
妊娠期女性机体胶原蛋白水平,可对盆底肌肉功能造成重要影响,因女性机体胶原蛋白含量或拉伸性能降低时,可造成盆底韧带松弛,皮肤弹性降低,且盆底肌肉支持功能显著下降,从而造成盆底功能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妊娠期关节疼痛、妊娠纹及耻骨联合分离等[5]。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女性,机体中胶原蛋白含量较正常同龄女性低。
总之,胎儿不断成长、子宫增大、孕期各类激素及胶原蛋白含量变化,可导致女性妊娠期间及分娩后盆底肌肉功能水平下降,是造成膀胱、尿道及输尿管功能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点关注。
目前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药物主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雌激素、α-肾上腺能激动剂、抑制剂等,主要通过药物作用于患者神经系统,通过对其交感神经、内脏神经及副交感神经进行刺激,可有效提升各神经功能的相互协调作用,达到良好的控制尿道、输尿管、膀胱等盆底器官的作用[6]。苏小容等[7]研究采用药物治疗盆底功能障碍可有效提升盆底肌肉功能,且比较手术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无创性,患者痛苦小,表明药物治疗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药物治疗易引发皮疹、呕吐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不利于患者预后恢复,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盆底磁刺激为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一种新型神经系统刺激治疗方式,治疗盆底功能障碍多采用“椅子样式”,即治疗时指导患者坐在治疗椅上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无需在患者阴道内或肛门置入电极,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感,并避免对患者子宫、卵巢、雌激素等方面造成影响,属于一种安全、无创、便捷的治疗方式[8]。林斌等[9]研究采用盆底磁刺激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结果发现可有效改善患者排尿功能,并提升盆底肌肉功能,表明盆底磁刺激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然而,目前盆底磁刺激的最佳治疗频率尚未达成一致,每位患者不同病情,且耐受力不同,均会造成磁刺激治疗效果不一,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生物反馈电刺激为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方式,通过不同频率、电流强度和脉冲宽刺激神经和盆底肌肉群,使其产生规律性运动,从而达到唤醒盆底肌肉神经的效果,有利于恢复机体生理反应和唤醒盆底肌感应神经,进而达到有效控尿排尿的效果,具有不良反应小、经济价值高等优势[10]。凌琳等[11]研究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有效改善了排尿功能及性生活水平。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唤醒患者损伤的神经肌肉,并恢复纤维肌肌力及弹性,同时,患者可依据生物反馈电刺激反馈处的个体化信号,而进行针对性的盆底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血流循环,提升其盆底各个器官的营养状态,促进盆底功能恢复,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中医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方面拥有丰富的历史,在中医学中,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主要由于先天不足、体质虚弱、肾气亏虚等,加之女性在妊娠期或分娩过程中,血气亏损,导致肺气不足、肝气郁结,此症应遵循中医“虚补实泻”辨证治疗原则,给予通养血益气、升阳举陷、补肾益精、补气健脾等对症治疗。中医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口服中药、针灸、熏蒸、穴位按摩等,具有疏通经络、升阳举陷、补肾益精、补气健脾之效,可提升小腹肌力,促进盆底器官血液循环及代谢功能,进而促进盆底功能恢复[12]。李瑞丰等[13]采用中医手段治疗盆底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益气生津、养血补血之效,并有效提升患者盆底肌功能水平,改善其排尿、排便等功能障碍,表明中医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康复治疗已广泛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中,主要包括药物控制、盆底磁刺激、生物反馈电刺激、中医治疗四大类,各类治疗方式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机制,可有效达到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作用,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时需重点观察适用病症、康复效果及不良反应,避免产生不良作用,影响患者预后,同时需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严格遵循康复治疗的操作方式及时间指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