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会荣
渭源县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甘肃 渭源 748200
林草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区域发展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举措。渭源县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县境内分洮河流域和渭河流域两部分,生态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的基础在于生态,发展的危机也在于生态,扎实有效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修复渭河源头生态,改善渭源的生态环境,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快转变经济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渭源县作为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键之一,境内按流域可划分为渭河流域和洮河流域两大块。渭源县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保护和建设好渭水源头的林草生态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的具体实践,是建设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屏障的具体举措,将对黄河上游局部地区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抵御自然灾害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效,有利于协调全县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生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渭源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水量500mm左右,平均气温4.1~7.1℃,无霜期142d。根据地形、气候、降雨量等不同特点,全县分为南部高寒阴湿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三种类型,其中南部高寒阴湿,植被良好;中部河谷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北部干旱少雨,耕地面积大。从自然资源三调数据来看,全县林草总面积8.9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3.44%。林地面积6.23万hm2,其中有林地3.83万hm2,占林地面积的61.49%,灌木林地0.69万hm2,占林地面积的11.05%,其他林地1.71万hm2,占林地面积的27.46%,草地面积2.71万hm2。县境内林木和草本植物共有99科573种,林木树种计30科138种。其中乔木树种35种,灌木树种103种,草本植物共有69科435种,其中可供药用的有344种之多,享有盛誉的有当归、党参、贝母、柴胡、黄芪、天冬、五味子、鸡血大黄、祖师麻、天南星、细辛、甘草等。
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6.49%增长到2019年的15.88%,增长了9.39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由1985年的12.74%增长至2019年的24.04%,增长了11.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1985年的82.6万m3增长到2019年的179.4万m3,增长了96.8万m3。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绿色发展战略,城乡面山绿化、生态廊道、景区绿化和林业重点项目等工程深入推进,努力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格局。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精细管理的要求,乔灌草结合、造封管并举,高标准建成老君山、元古堆等城区面山及干部职工义务植树133.33hm2以上绿化点6个,每个乡(镇)初步建设33.33hm2以上义务植树基地1~2个,高标准建成新寨马鹿沟、峡城脱家山、麻家集党家山等林业重点工程133.33hm2以上绿化点5个,以点带面,辐射全局,带动了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开展,林业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城乡生态面貌显著改善,生态社会效能初步显现,乡村振兴的生态基础进一步筑牢。
立足贫困地区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高度重叠、互为因果的实际,把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拓展创新生态扶贫方式。通过工程造林带贫、苗木合作社带贫、花卉产业带贫和生态护林员带贫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822名生态护林员人均年享受补助8 000元,将退耕还林任务优先向符合规定的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共惠及建档立卡户3 863户14 595人,花卉种植带动6 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增收5 000元以上。发展现代特色林木种苗产业,种苗木合作社达30个,绿化公司达28个,育苗面积在达486.67多hm2。全县造林合作社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帮扶村募捐资金10.16万元,有效解决帮扶村“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近五年1 600多户贫困群众在参与林业生态治理中增收,林业生态建设让“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实现了既增绿又增收、既修复生态又脱贫致富的目标。
渭源自古是丝绸之路重镇,距省会兰州市174km,兰渝铁路在县内设站,G30连霍高速、G75兰海高速和国道212、310、316线穿境而过,渭武高速正在建设,兰汉高铁即将启动建设,渭源融入南向通道的区位优势凸显。同时,县内交通网络日益便捷,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林草生态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渭源形成更加优化高速、铁路、公路于一体的交通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便捷快速的交通条件,已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重要集散地和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凸显出创建林草生态建设独特区位优势。
全县按照“打造全国生态旅游名县”的发展方向,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牢固树立“大旅游、大渭河、大文化”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重点建设以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中心的渭河源头生态功能区保护与恢复工程,进一步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公益林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资源管理等林政工作。大力实施渭河源头生态保护、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和重点林区综合管护,把渭源建设成为甘肃中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以“生态观光旅游、感悟渭河文化”和“畅游渭水源头、感悟渭河古韵、助力消费扶贫”为主题的渭源文化旅游节,深入挖掘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编制完成了《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首阳山、渭河源头、双石门旅游景区的建设详规,策划了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带等3条精品旅游线路,实施了首阳山、天井峡景区道路、渭河源地质公园、“八线三点”生态绿化等景区建设项目,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
渭源县通过建设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县和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为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在全国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基础,通过宣传教育,凝聚起了全县生态建设的强大共识。通过普及生态文明知识,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国内知名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加大人员外训等多种方式,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将全社会力量凝聚到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实际行动上来,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宣传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关注,使渭源成为宣传甘肃生态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渭源县按照“建设生态渭源为主线”的总体思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技术力量雄厚为林草生态示范带动区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符合生态建设方向,符合渭源生态立县的战略实际,对于发挥县域资源优势,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西部地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总结成功经验,探索建设模式具有十分重要而长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