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芳
(厦门第二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9)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1]所谓“活动型学科课程”,根据对课标的解读,即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并将活动进行结构化的设计,从而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就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而言:一方面,教师大多采用讲授的方式,即使设有学生活动,也往往停留在思维层面,较少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另一方面,当前思想政治课堂设置的思维活动问题,有些只为服务课堂教学的推进,问题零散、缺乏主线,在思辨性和价值引领方面更是有所欠缺,不利于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见,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所执教的课例,就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进行思考探索。
新课标指出“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议题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灵魂,其中心任务驱动探究,所确定议题的质量对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教学中,议题的选取可以有以下几个来源:
在活动型学科课程中,“活动性”从属于“学科性”,活动的开展服务于学科内容的教学,故授课知识重难点不失为活动议题确定的思维点和素材点。
例如,新课标中“为什么‘两只手’优于‘一只手’”的议题,即针对教材中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缺一不可这一重难点确立,学生在该议题的深度探究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科学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并形成辩证思维,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树立科学精神。
时政素材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议题从时政热点中选取,有利于实现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结合,培养学生关注时政、关心国家发展,涵养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公共参与。
例如,笔者在教授《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时,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为背景,结合当前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时政热点,确定教学议题——“压缩权力行使的任性空间,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并细化为两个子议题——为什么要压缩权力行使的任性空间?如何压缩权力行使的任性空间?
议题的选取还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包括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等,使学生“以具体的真实情境作为执行特定任务和运用学科内容的背景和依托”,思考真问题,培育真素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笔者在教授《消费及其类型》时,设置“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居民消费状况有何变化及其原因”议题,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和自身家庭生活开展调查,探究改革开放40 年来厦门居民(包括自己家庭)消费状况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原因,在实践调查中学习了解消费的类型、感悟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具有价值实现性的课程,通过学科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故而议题的选取还可从公共话题中挖掘,将可思、可议、可辩的公共话题与教学相关联,凝练成为思维活动的议题,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尤其通过观点交锋、价值冲突的公共话题,为开展辨析式学习和价值引领提供良好素材。
如笔者在教授《文化创新的途径》时,结合600 岁故宫通过“故宫文创”“数字故宫”、元宵灯会等火速“出圈”成为新晋“网红”这一社会公共热点话题,设置“故宫为什么能成为‘网红’”为议题,探讨文化如何富有生机与活力。该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议题积极探究思考,从而生成对文化创新途径的认识,同时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
活动型学科课程中,思维活动的设置应为学生提供一种开放的、辨析式的学习路径。通过辩论等形式对两难问题进行剖析,观察学生在价值冲突中的立场、态度和抉择,担负学科育人使命,凸显正确价值引领[3]。同时,在辨析与思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创新意识。
如在笔者执教的《消费及其类型》中,学生课前调查问卷第8 题“当想购买某些商品发现若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时,你会___”的调查结果为:有60.22%的受调查者选择“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借款总是心里不踏实,等攒够钱再买”,只有39.78%的受调查者选择“若收入稳定、未来收入预期乐观,可能会选择贷款消费”。教师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辩论:在日常消费中,是选择“攒够钱再买”还是选择“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而后补充“校园贷”的反面案例材料。
通过辩论进行辨析式学习,使学生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明白一方面“等攒够钱再买”的消费选择过于保守,不利于提高生活品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否“选择贷款消费”也要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不可超前消费、盲目贷款。在辨析中培养辩证思维、生成对“贷款消费适用情况”的理性认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抵制“校园贷”,培养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实现价值引领。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将学科内容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从学校小课堂迈向社会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研学实践、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
在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中,可先基于情境提出议题,而后围绕议题将社会调查活动融入教学中,在课前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对议题开展社会调查,使调查结论为即将学习的新课服务、为生成新知做铺垫。
[案例]《消费及其类型》(节选)
议题:“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居民消费状况有何变化及其原因”
课前社会调查
文献资料组:查阅文献,整理出改革开放40 年来厦门居民收入与消费状况;
问卷调查组:编制问卷,调查了解厦门居民消费状况,统计问卷数据和结论;
人物访谈组:拟出访谈提纲,采访身边的长辈,了解、对比厦门改革开放前后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变化;
生活观察组:调查了解自己家庭的月消费支出内容,列出消费内容清单及其大致数额。
……
课堂展示(略)
问题探究:①从横向看,由调查问卷第2、3 题调查数据显示出不同家庭,其月人均支出与月人均收入之间有何关系?
纵向看,从文献资料组调查的厦门改革开放40 周年来居民收入、消费状况所示,说明消费和收入之间有何关系?
②基于问卷第5 题“您家庭的未来收入预期如何”和第6 题“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情况是否会影响您家庭当前的消费状况”的调查数据,可以得出未来收入预期对当前消费水平有何影响?
③结合“情境小决策”的选择结论,以及文献资料组搜集的近十年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状况数据,说明收入差距对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什么影响?
④结合问卷第7 题“您在消费中会关注以下哪些因素,进而影响您的消费【多选】”的调查结果可归纳出哪些因素会影响消费水平?
归纳总结:思维导图绘制总结“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案例分析]本堂课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居民消费状况有何变化及其原因”的社会调查活动,而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影响消费水平有哪些因素”都可从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结论中探究生成,相当于学生的前期调查即为新知学习搜集论据和例证,由此生成的学习便是一种发现式学习的过程。
在活动型学科课程中,参观访问的活动形式可融入某些以形成价值认同、提升能力为目标的学科内容教学中,在实际体验中强化认知,感悟价值,增强意识,并转化为行动与能力。如实地参观市政服务中心、访问工作人员、了解阳光政务平台,现场操作登陆市政服务中心官网“政务公开”平台体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政策文件,学会监督政府权力、维护自身权益。
研学实践活动倡导在活动中研究学习,是对“做中学”理念的贯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形式,在研学中挖掘教育契机,形成教学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探究中思考,在解决问题中生成。
[案例]笔者执教的《讲爱国故事,担新时代使命——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节选)
议题:人生何以有价值?
学生活动:结合我校组织的“抒爱国情扬青春梦”厦门大学研学活动、陈嘉庚纪念馆研学活动这两次研学实践体验,学生代表上台进行题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研学活动分享汇报。
子议题一:为什么陈嘉庚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
[案例分析]学生通过研学实践活动系统地了解厦大和集美学村的创办历史,了解陈嘉庚先生的伟大生平,其感人事迹为本课教学提供了重要素材。学生在实地参观的基础上进行素材分享,体悟更加真切,议题探究也更深刻。通过陈嘉庚艰苦创业、捐资助学、爱国抗战、维护统一、参政议政等成就其有意义的人生,从而得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同时也感悟榜样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虽然社会实践活动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但受时间门槛、组织成本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开展频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然而,日常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却可以成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活动资源的有益补充。教师应关注校园生活,留心发掘,活用资源,让日常校园活动为思想政治课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所用。如通过引导学生亲历的校友烈士事迹主题宣讲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赛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以此为活动素材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学习探究,结合实践经历感悟理想信念、科学素养、志愿服务等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得出“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有关知识,增强政治认同,树立科学精神,促进公共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