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飞嫦,洪文旭,吴 凡 综述,刘宜仲△审校
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心血站检验科,广东深圳 518100;2.广东省深圳市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广东深圳 518001
红细胞稀有血型抗体可引起急性或迟发性输血反应,当患者产生此类抗体时如不能及时得到相应抗原阴性的血液,将危及生命健康。当临床上患者危急需要输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配型相合的血小板时,无法及时找到血源库存或供者,可能会耽误临床输血和治疗,甚至造成血液输注无效或者患者死亡等严重后果。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临床标准是指患者两次连续输注足量随机ABO同型血小板或者在两周内3次输用血小板都没有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我国目前是在ABO血型相合的前提下随机输注血小板,即所谓的“盲输”,多次“盲输”会使患者产生血小板抗体从而导致PTR。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在每次输血前对该患者进行交叉配合试验来选择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同时仍无法彻底避免免疫性血小板输血反应的发生。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临床对稀有血型和血小板HLA和HPA配型的需求显著增加,越来越多血站及临床输血机构也开始关注和建立稀有血型库和血小板供者资料库。本文就稀有血型库和血小板供者资料库的概念、意义、检测鉴定技术进展及国内外建库现状进行综述,以便提高认识。
稀有血型是人体红细胞缺少常见的血型抗原、检出抗原的频率比较低或其配合性血液的获得非常困难的血型的总称,常在血型抗原检测中被发现或常见于不规则抗体阳性的被检测者[1-2]。常见的稀有血型系统包括Rh、MNS、Lewis、Diego、P、Kell、Kidd和Duffy系统,Rh系统抗原最常见。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Rh抗原主要有5个(C、c、D、E、e),其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D抗原,临床上将具有D抗原的血型称为Rh阳性,不带D抗原者称为Rh阴性,在我国Rh阴性血型者不足1%,在汉族中仅占0.2%~0.5%,是最常见的稀有血型血液[3-5]。不规则抗体是指抗-A、抗-B、抗-AB以外的红细胞血型抗体,多数为IgG免疫性抗体。如针对稀有Rh、MNS、P、Kidd、Kell、Duffy血型系统等产生的抗体,其中针对Rh系统的抗体占了70%以上,虽然抗-D的免疫原性要强于抗-E,但是抗-E、抗-c的产生频率要远远高于抗-D。中国汉族人群中较常见的Rh不规则抗体是抗-E(52.12%),东方人Rh血型系统中Ce基因型占72%[6]。稀有血型患者常因血型抗原阴性经输血或妊娠会产生不规则抗体,所以在血型抗原检测或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时可发现稀有血型血液。当稀有血型患者需紧急输血时常因无法及时找到血型相匹配的血液而耽误临床输血及治疗,最常见的稀有血型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即由Rh血型抗体导致,Rh血型同种抗体是造成疑难配血的主要原因[7],是临床最常检测的不规则抗体。
目前,全国大部分血站开展了Rh血型系统的鉴定,对其他常见稀有血型系统鉴定的开展各有不同,而对罕见的稀有血型系统极少血站有开展。稀有血型库是把稀有血型献血者或患者的基本信息、血型信息或其血液保存起来,在有紧急需求时,可迅速定向找到血型相匹配的血液或招募到合适的献血者实行献血救助。如2020年5月22日深圳1例患者发生反复上消化道出血需手术治疗,但因曾多次输血产生了抗-Fya、抗-E和抗-c,若需要继续用血,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找到这3个抗原均为阴性的献血者的概率仅为1/1 000,在这种病情紧急同时患者属于稀有血型的情况下,启动深圳市血液中心稀有血型库,从中成功检索出与之相符合的、仅有的两袋冰冻红细胞,关键时刻及时有效地保障临床用血[8]。从而也验证了稀有血型库筛选及建立可在关键时刻解决临床稀有血型输注困难的问题,为突发公共事件下血液应急提供保障,提高了医疗诊治水平,保障了临床用血安全。
人类血小板抗原是血小板表面的膜蛋白质及糖分子,包括HLA、HPA和CD36抗原等,临床患者多次输注血小板可被免疫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导致PTR的发生,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造成宝贵的血小板资源浪费[9-11]。血小板HLA和HPA配合性输注或相应抗原阴性的配合血小板输注可有效避免PTR的发生,同时可明显改善临床已出现PTR患者的疗效。缺少CD36抗原的患者在输入CD36抗原表达正常的血液成分后,机体默认有外来抗原的入侵,免疫产生抗体,也会引起PTR[12],所以也要重视CD36的检测。建立血小板供者资料库,可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提供基础,减少或避免PTR的发生,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同时可节约血小板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13-14]。
稀有血型鉴定的传统检测方法是血清学技术,包括抗球蛋白试验、酶处理法、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法和改良的微量法,抗球蛋白试验与聚凝胺法操作简单、成本低,非常适用于基层血液机构的推广;微柱凝胶法虽成本较高但便捷且可自动化又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是推荐的临床血型鉴定技术;微量法的灵敏度很高,成本比较低,也可广泛应用于基层医疗单位[15-16]。目前由于很多稀有血型抗体试剂没有商业化,限制了血清学技术的应用,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多种基因分型技术得以开发,包括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PCR)技术、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SSP-PCR)技术、降落式聚合酶链式反应(TD PCR)、二代测序(NGS)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等。此外还有针对稀有血型系统特有性质的检测方法,如Kidd血型系统Jk(a-b-)血型的红细胞在2 mol/L的尿素溶液中可保持其细胞膜在6 h以上的完整性,因此可用尿素溶血试验对Jk(a-b-)表型进行筛选[17]。
HLA、HPA检测最初采用血清学和细胞学方法,包括微量淋巴细胞毒性试验检测HLA-A、B、C、D抗原等和ELISA法检测HPA,但由于HLA等位基因序列高度同源,血清学检测会出现交叉反应,限制特异性高的抗体的获得,影响分型结果准确性,现已不再作为常规方法;细胞学方法操作复杂、来源困难,使得HLA、HPA细胞学方法检测受限。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从DNA水平建立了HLA、HPA分型检测技术,包括SSP-PCR、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技术(SSOP-PCR)、单核苷酸多态性PCR技术(SNP-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技术(RFLP-PCR)、直接测序分型(SBT)、核酸反向杂交荧光磁珠流式分型技术(Luminex SSO)和基因芯片等[18],其中以SSOP-PCR、SSP-PCR和Luminex SSO技术应用最为常见。国内许多研究采用SSOP-PCR和SSP-PCR方法对单采血小板供者血液标本进行HLA-A、B和 HPA-1~17系统基因分型[19-22]。CD36抗体通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固定检测(MAIPA)、ELISA、流式细胞术及基因芯片等,其中MAIPA广泛应用于CD36抗体检测,是CD36抗体检测的“金标准”[11];流式细胞术耗血少、速度快、操作简单、可检测单个细胞、可标准化,常用于临床检测;抗原捕获ELISA检测方便、快捷,但价格较高[23-24]。
1959年,美国血库协会(AABB)最先进行稀有血型献血者信息档案的记录,国际输血协会稀有血型委员会成立于1985年,该委员会于1998年与美国红十字会稀有血型登记处合并为美国稀有血型库。1965年法国开始成立稀有血型献血者的检索系统,英国建立国际稀有血型供者库(IDP)[25]。我国2008年开展稀有血型检测项目,从2009年开始各省级血液中心在血液检测中增加了稀有血型筛查项目及稀有血型献血者血型资料的保存。2011年1月,中国拥有的稀有血型专业网站可进行信息共享、在线咨询、论坛交流和技术推广[2],目前已参加的血液中心共有13个,已筛查献血者超过160万人次,同时越来越多的稀有血型逐渐被发现,库存容量正在逐渐增加。但国内大部分血站的稀有血型库仅局限于RhD阴性的血液,仅有几家大型血液机构开展了较多种类项目,例如北京、大连和南京等多个地区血液中心在检测RhD血型的同时增加了Duffy血型的检测,个别血站有开展MNS、Lewis、Kidd、P和Diego等血型系统的检测[26-29]。
目前,许多国家已建立了HLA和HPA基因型的血小板供者资料库,加拿大和美国血液中心可以提供上万人的血小板供者资料库[18],为临床血小板配合型输注提供了保障。国内最新研究显示,调查的24个血站均有HLA-A、-B位点检测,有18个建立了血小板供者HLA和HPA基因型资料库,但每个血站对HPA的检测范围各有不同,有的血站只检测HPA 1-17w系统,有的血站检测HPA 1-6、15、21w系统,有的血站检测HPA 1-21w系统或HPA 1-29w系统;还有部分血站开展了CD36抗原阴性检测、HPA抗体检测或CD36抗体的检测[30]。
欧美等国家建立发展稀有血型库和血小板供者资料库已有几十年,检测、建库和运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国际输血协会总结提出[15],各国的献血招募方式各有特点、语言不同存在沟通障碍、资源信息共享不足及稀有血源的环境保障和全球互助存在不平衡影响了全球的输血合作,协会呼吁各国需更紧密合作,建立稀有血型资料信息共享平台。我国稀有血型库和血小板供者资料库的建立起步相对较晚,在数量和技术上仍有待发展,特别是除了RhD外其他稀有血型的项目开展较少,HPA和CD36的检测还未在国内血站普及,我国的稀有血型库和血小板供者资料库数量有待扩充,技术有待提高。因此,全球的稀有血型库和血小板供者资料库需要迎接更高的挑战,加强国际间合作,互助共享,为全球的临床用血提供咨询、查询和供血服务,从而防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以确保稀有血型和相匹配性血小板的供应和输血安全。医务人员乃至整个社会也需加深对稀有血型库和血小板供者资料库的了解,支持稀有血型库和血小板供者资料库的建设,避免因稀有血型检测导致用血不当或关键时刻缺少同型血液、相匹配性血小板给患者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