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平潭芦洋乡中心幼儿园,福建 平潭 350400)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动手能力能够推助幼儿的身心发育,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基于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取教育策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现阶段,许多家长和教师忽视劳动教育,对子女溺爱和娇惯,不重视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父母爱子心切,认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往往过度关心和照顾幼儿,忽视幼儿自理能力的需求;加上家庭设备自动化和家务劳动社会化趋向,削减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导致有的幼儿连简单的生活活动都难以自理,更不用说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幼儿本能的劳动需求被抑制,长此以往,造成任性、懒惰、独立性差而依赖性强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1]
幼儿园曾经对77 名学前儿童的自理劳动能力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自理劳动能力比较好的幼儿中,自己主动做的占少数,被动的占多数,大部分是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一些自理劳动;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能做的劳动项目则更少,每天大多只能进行2-3项自理劳动,其余几乎全由家长包办。可见,目前幼儿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加强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和迫切。
要培养未来的高素质人才,身体力行的劳动素质是必不可缺的。只有会动手、爱劳动,才会创造,才能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动手能促进幼儿脑部的发展。手的动作能使大脑皮层得到积极的刺激,调动各种感官综合外部信息;作为人体“命令部”的大脑又指挥、协调着手的动作,使其更加灵活和自如。手是幼儿认识事物的重要工具,儿童在摆弄实物、使用工具的过程中,逐渐认识物体的形状、功用和特点,初步掌握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为思维的产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思维又反过来调控手的动作发展。
首先,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是幼儿脱离对成人依赖的重要条件,能帮助幼儿形成独立的个性,积极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从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在同伴交往中,动作技能发育迟缓、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难以融入同龄幼儿的活动中;而动手能力发展较好的幼儿,则能在活动中充分操作、探索、交流,赢得同伴的喜爱。由此可见,动手能力的发展也影响着幼儿的情感、个性发展。其次,动手能力是培养幼儿勤劳品质和独立个性的重要条件。教师应引导幼儿参加身体力行的班级集体劳动、幼儿园和社会的公益劳动,从小事中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养成自己动手的劳动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从小学会动手,热爱劳动,是勤劳民族的特征,也是国家富强的希望。
基于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幼儿手部动作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幼儿掌握操作物体最典型的方式,即拇指和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和“五指分工”抓握。第二阶段,幼儿发展眼手协调能力,进而延伸出各种把玩物品的方式。第三阶段,幼儿学会按用具的特点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用勺吃饭、用笔画画等。到了6 岁,幼儿手的动作技能进一步发展,如学会系鞋带、扣纽扣、梳头发等更精细的动作。因儿童发展具有整体性,故儿童手部动作发展与大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密不可分,且在早期阶段被作为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故教师和家长应认识到幼儿身心发展如果不成熟,将导致其手部动作无法协调、灵活,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才能逐步提高动手能力。
好动、爱动手是儿童的天性。陈鹤琴主张,“用手用脑,让儿童去发现自己的世界”。然而,有些成人却逆儿童好动之特点,怕他们弄脏弄乱房间、弄坏物品,怕麻烦,怕孩子累坏了,指责孩子“帮倒忙”,压制、阻止儿童动手,一切事情由成人包办代替。这违背了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剥夺了儿童锻炼手的动作及发展独立性、自主性的机会。
学前阶段是幼儿动作技能习得的黄金时期。学前期的幼儿身体柔韧性强,具有学习动作技能的良好生理基础;幼儿好奇、爱模仿的心理特性,也促使他们乐此不疲地重复同一动作,积极在试错的经验中成长。故教育者若能在学前期用丰富的活动,鼓励幼儿进行动作训练,幼儿便能自然地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以手部动作技能为例,可以学习穿衣、饮食、盥洗方面的技能,尝试接球、扔球、用剪刀、捏橡皮泥、摘菜、用笔画画等。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遵循幼儿动作发展特点,抓住动手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积极主动地采取适宜的方式,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幼儿园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3-6岁是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品德与行为的黄金时期,小时候养成“勤动手,爱动脑”的好习惯,将使幼儿受益终身。引导幼儿“我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既能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能增强自信心,获得克服困难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动起来,积极参加各项动手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全身感官,加强大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的锻炼,既增进幼儿的体能,又促进其健康地生长发育。幼儿园应抓住每一个时机,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让幼儿得到锻炼。
1.染之以情,创设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师幼共同创设的环境,要遵循“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有目的地设计引发幼儿动手、参与实践活动的动态环境。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设动手操作性强的各种活动区,[2]如劳动区、美工区、体育区、种植角、木工坊、生活坊等。例如,生活坊可以根据需要摆放不同的家具,形成不同区间,如水吧、点心间、烹饪示范间、幼儿工作台、洗菜池等,让幼儿根据本次的活动主题,选择不同的工作。如烹饪活动“韭菜炒鸡蛋”,幼儿可以选择打鸡蛋、摘韭菜、洗韭菜、切韭菜等工作,在不同的区间分担不同的工作。同时,幼儿也能看到同伴的劳动,体验合作完成劳动成果的过程。要将教育内容物化到活动区和各种活动材料中,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动手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动手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幼儿在自由选择、大胆操作、不断探索中,提高锻炼动手能力的积极性、主动性。
2.导之以行,训练技能
吃饭、穿衣、握笔,使用剪刀、铲子、扫帚等工具,是幼儿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所必需的技能,但是掌握技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学习、发展。幼儿期是学习这些技能的敏感期,应有计划地设置一些训练项目。
(1)自理劳动。培养幼儿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劳动教育的开端与基础。可与家长配合,训练幼儿自己穿脱衣裤、鞋袜,自己整理床铺、叠被子,自己整理书包、背书包,自己摆放桌椅、擦桌椅,自己拿碗、筷、汤匙,自己洗手、洗脸等。通过培养自我服务能力和生活卫生习惯,发展幼儿双手的技能。
(2)集体劳动。在中大班,让幼儿轮流当值日生,负责维持本班与全园的卫生、纪律;轮流管理饲养角、种植角;和教师一起布置整理区角、修补图书,整理玩具和体育用品等。幼儿通过集体劳动,互相学习,既训练双手的技能,又培养了为班级做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良好品德就在这日复一日、日积月累的劳动中形成了。
(3)家务劳动。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故家务劳动应成为幼儿练习动作技能的重要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我用勤劳的双手爱妈妈”、重阳节“我为爷爷奶奶包饺子”等活动。利用入园时间或谈话课,让幼儿向同伴和教师分享活动收获,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在劳动教育中,应注意安全性、量力而行与个别差异,首要遵循幼儿的生理特点,保证安全卫生。[3]
(4)学习活动。结合各领域活动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美育活动,包括绘画、手工、唱歌、舞蹈、音乐、游戏和器乐练习等。这些动作练习,对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起到重要作用。神经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为开发有潜力的大脑“右半球”,应注意幼儿左手动作的训练。若幼儿能从小灵活运用左右手,大脑支配手动作的中枢神经能更加平衡地发展。为此,可设计一些幼儿双手都能活动的训练项目,如双手轮流拍皮球、双手甩绳子、双手夹珠子、玩手指操等,还可练习用左手拿汤匙、拿剪刀、投沙包等,提高幼儿双手协调活动的技能。[4]
(5)兴趣活动。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活动过程中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动手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幼儿在实际参与过程中的专注力和积极性。可进行趣味化创设,使幼儿的动手兴趣自然生成,实现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家长正围坐一团剥豆荚。刚开始,幼儿只是围观,并没有动手参与的想法。这时,妈妈说:“我们比赛剥豆荚吧!看谁在三分钟内剥豆荚的数量最多,就可以获得我晚餐准备的神秘美食!”幼儿听到提议时跃跃欲试,并在后续的活动中集中注意力,最终获得胜利,无形中练习了手部的精细动作。
3.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幼儿的动手练习应贯穿于一日生活中,注重实践,养成习惯。可开展以下几项活动:
(1)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学习。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各种职业的劳动者,如教师、医生、厨师、理发师、售票员等,用游戏的力量克服动手的惰性。如小班的“烧菜”游戏中,桌子上堆着乱七八糟的玩具,教师以游戏的口吻说:“你们看,炉子边上的娃娃要烫伤了,炉边的衣服、被子也要烧着了,好危险啊!”话音刚落,幼儿们议论纷纷。教师进一步启发:“你们家的衣服、被子放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放?”此后,玩娃娃家游戏的幼儿都知道要先整理好环境再玩,在玩完之后会把玩具收拾好放回原处。幼儿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各种角色良好的劳动品质,同时不断巩固手部动作技能,养成勤劳、爱动手的习惯。
(2)搭建活动。幼儿园的建构材料以低结构材料为主。幼儿用轮胎、竹梯子、炭烧禾块等材料进行大型建构,动手体验得到不断优化。在搭建活动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幼儿始终无法集中注意力,还没有搭建完整就放弃了。这时,教师引导:“大家搭建的房子都好漂亮啊!搭建后,我们要不要放在一起,变成商业街道?你的房子主要负责贩卖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幼儿在明确想法后,重新将专注力放在搭建上,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注意力更加稳定和持久。
(3)介绍职业活动。职业介绍活动是幼儿园中经典的家园合作式劳动教育。如幼儿园在劳动节邀请家长带着锤子、电动螺丝刀、电钻、打磨器等五金工具,走进幼儿园介绍自己从事的职业。废旧轮胎、PVC 管、水桶、木块等材料,经过家长的一系列加工,变成幼儿爱不释手的宝贝。家长展示才能与幼儿观看的过程中,幼儿了解自己的父母是如此能干。家长为幼儿树立劳动模范榜样,让幼儿从父母身上学习勤动手、爱劳动的品质。
(4)家园同乐活动。疫情期间,为了与家长进行更及时、直观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可利用微信平台建立以“小手本领大”为主题的讨论区,实地录制幼儿生活自理、家务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公益劳动的实际操作视频。既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动手能力,也让家长、幼儿之间互相学习,推动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根据幼儿近期自理能力的学习内容,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在家的表现。教师可拍摄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穿衣服的视频,发在微信群里:“衣服摆好放面前,两只小手左右伸,撑起衣服向后甩,衣服穿好了!”家长看到这段视频后,知道教师是如何教孩子这项生活技能的,可模仿视频,在家里给孩子创造机会练习巩固,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家长也可录制视频,展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在群里分享教育心得。
通过一日生活丰富的内容与持续的练习,幼儿的动作更加灵活,也意识到自己的小手真能干,感受做事的乐趣。看似简单的动手活动,带给幼儿的是独立、自信、责任意识,这是伴随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