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琴
(秀屿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学生读写能力的不断攀升,是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围绕核心素养的“双融语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读与写”“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有效融合的教学主张,强调语文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策略方法的“多维融合”,着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倾注心声,讲出自己的感受,并且在平时多下功夫,积淀写作素材,勤练写作技巧,真正做到积于勤、发乎心、形诸笔,才能使心中所想所感变成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增强写作信心。[1]那么,如何做到有针对性的读写结合训练?
读是输入,即语言积累。通过定类积累和长期积累,引导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将积累的内容内化吸收,并有意识地注意强化语言习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经验。所谓积累要勤,才能写得有物。
学生语言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在低年级,应引导学生对语文常识、经典诗文、好词佳句进行摘记、背诵。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录本,分类摘抄好词好句,如描写天气的词句,可以分为描写晴天、阴天、雨天、下雪等。除了写,还要求背诵。同时,教会学生用积累的词句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让摘抄的素材有用武之地。教师批改时,应及时表扬精彩词句用得多、用得好的学生。
积累口头表达技巧,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如要求学生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学会倾听;在谈话时,做到自然有礼貌,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加讨论,学会如何与他人商量;对于一些见闻趣事,能完整清楚地表述,还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教师要调整自身的教学语言结构,要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进行教学,言传身教。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提升自然顺理成章。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虽具有很强的写作示范性,但毕竟比较单薄。而课外阅读可以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和积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更多课本之外的素材。首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各年段的必读书目,教师再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制读书计划,规定学生每周的阅读量。同时,鼓励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做好读书笔记,为增加写作素材提供知识储备。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要求写读后感。
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比如,低年级学生要求每天利用固定的时间,选择能够引起兴趣、产生共鸣的书籍,在作业完成后,和家人一起捧起书,在温馨的环境里共享快乐,再把看过的故事说给家长听。高年级学生可以在阅读课上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每周完成一篇读书笔记,每天独立完成阅读测试,午间进行分析讲解,以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定期评出“阅读之星”,以此树立榜样,激励学生自觉阅读。班级还可以开展语文素养大赛,包括谁是故事大王、小小朗诵会、小小演说家、书本剧等形式多样的阅读展示活动,赛后评出名次,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这样不但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还为写作积累素材。
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模仿,且需要在不断的训练中才能形成。教师应“读中悟法,写中用法”,通过“认知—实践—迁移”的三段式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感悟、认知文本写作方法,并当堂练习运用方法,进行实践、迁移,形成习作能力。
如《秋天的雨》一文中的很多被艺术化的句式,适合学生仿写。特别是描写枫叶的句式,堪称经典。[2]教学中,先引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美,再说说最喜欢文中描写的哪一句。很多学生都喜欢描写银杏树和枫叶的句子,问其缘由,他们说这两句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给人以韵律的美感,写得特别好。于是,教师抓准时机,就此做相同句式的比喻句小练笔。有了课文的句式作支架,学生仿写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在语言训练的同时,进一步领悟到秋天的美。对典型句式的迁移训练,不仅让学生对原文的优美句式内化吸收,还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同时,因为有例文可学,降低了练笔难度,减轻学生对写作的畏惧,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写作方面树立信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文质兼美、内容通俗易懂、段落条理清晰的文章,存在诸多经典句式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范例。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或段落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外,还要巧妙地抓住独特的语言现象,要求学生随文练笔,仿写佳句,举一反三,让学生有章可循,容易找到写作思路,激发写作兴趣。将课堂所学由认知到实践再到迁移,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路径。
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领悟文章主旨,让学生在“得意”中感受文本的情感滋养。在此基础上,设计练笔活动,引导学生将“意”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方式尽情抒发,提升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写得震撼人心,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能有所创作。”练笔也需要以“情”来观照文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找出能深化文本的“情感点”,精讲细解,让学生入情入境,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例如,在《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教学中,学生在品读时,看到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在艰苦的条件下,忘我地给伤员做手术,而且连续工作三天三夜,都被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大有不吐不快的激情。此时,教师顺势引出练笔题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无私的大夫不眠不休地给战士们做手术呢?这期间他可能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请你动笔在作业本上写一写。[3]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转化为笔端的文字,精神又一次受到熏陶,胸中喷薄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收获刻骨铭心的感悟,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基于真实情感体验的练习,学生更加得心应手,思维更加活跃,所写的文章也更完整、更有创造力。
总之,在语文素养培养初期,教师应带着一双慧眼去发现,带着一颗慧心去引导,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写作技巧,及时进行练笔训练,使学生在写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