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对策

2021-12-08 01:22刘旭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白菜蚂蚁劳动

刘旭

(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当前科学课堂中,主要以增长学生科学知识为主,忽视劳动意识的培养,再加上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少,导致许多学生不愿意劳动。对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增强劳动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本文通过社会实践、联系生活、创设环境、废物利用等策略,具体分析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小学科学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确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促进小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的学生对自然、土地十分陌生,他们没有劳动经历,不了解植物的生长,不明白劳动的意义。[1]通过科学的劳动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真正观察我们脚下的土地,体验劳动,促进价值观念形成。二是提升小学生的社会认识。现在的学生从出生开始就不愁吃穿,部分学生养成了铺张浪费的习惯,有的学生喜欢剩饭,有的学生衣服还很新时,就要另外购买。让学生参与劳动,体会一针一线的来之不易,使其改变自己浪费的习惯,从小学会感恩。

二、小学科学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社会实践:走进农家,引导劳动观摩

科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感受自然的丰富多彩。在课堂中,学生只通过观看图片、视频,无法直接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成就。[2]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走进农家,引导学生进行劳动观摩,从实地的劳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例如,学完《幼苗长大了》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前往科学养殖场,观摩白菜的养殖过程。学生能够看到不同阶段的白菜成长过程,从幼苗开始,到生长出两片叶子,再到成为白菜,每一步都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邀请当地的菜农为学生讲解种植白菜时需要注意哪些知识,如在白菜种植前需要测量土壤的成分是否适合种植白菜。学生学习农民辨别土壤的肥瘦,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一是看土壤的颜色。土壤的颜色代表它的肥沃程度,颜色越深,代表土壤的肥沃程度越好,所以种植所需要的土壤大多为红中带黑的土壤,种植出来的蔬果肥美新鲜。二是看土壤的深度。肥沃的土壤都比较深,所以观察土壤的深度,就能够判断土壤是否适合耕种。三是看土壤的裂痕。如果裂痕大,那么这一土壤不宜种植。在观摩活动中,学生实地了解白菜的生长过程,通过农民伯伯的讲解,增长劳动知识。学生的直接经验是展开劳动教育的基础,教师应当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

(二)联系生活:科学探究,促进劳动认知

科学教材中选择的内容,大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劳动认知是指学生对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关系的正确认知,意识到劳动的价值。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体会劳动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例如,学习《米饭和淀粉》一课时,学生需要了解米饭的来源是淀粉。在这一课中,除了让学生认识小麦和糙米之外,教师还可以带上一个电饭煲到教室里,让学生尝试自己做一次饭。做饭这类常见的劳动,学生以为自己都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学生都不知道做饭的步骤。教师相机布置“观察家人做饭,记录做饭步骤”的劳动项目,让学生仔细观察父母是如何做饭的。有的学生观察到父母会认真地洗米,不让每一粒米流失;有的学生观察洗米时,妈妈用心地淘米,防止米饭中藏有米虫……学生体会到煮饭这一常见的生活技能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知识。当教师布置学生观察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每一粒米饭的来之不易,都是父母认真洗米、选择恰当的水量才有的结果,从而更加珍惜食物。劳动的价值在于劳动的过程,通过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带来的价值。

(三)创设环境:种植养殖,提升劳动体验

适宜的劳动环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劳动的快乐。教师可以在学校中选择一块土地,建立“小小种植园”,激发学生主动劳动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的现象,通过自己养殖的方式,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植物结果了》一课后,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到学校的“小小植物园”中种植。选择好植物的种子后,记下自己种植的位置,等待自己种植的植物成熟。在种植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表格”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种植过程。某学生选择种植黄瓜,将几株黄瓜苗种植在“植物园”中。该学生每天兴奋地观察黄瓜的生长过程,突然有一天,发现黄瓜的叶子上长出了虫洞。这样鲜活的种植经历是学生从未遇到的。发现虫洞后,他并未慌张,而是通过查阅资料判断虫洞的形成原因:黄瓜旁边的杂草太多,所以滋生了蚜虫。该学生选择喷施消毒药,不久之后,黄瓜又变得茁壮起来。当然,除了体验种植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些简单的农活,如翻地、施肥等。引导学生参与独特的生活劳动,提升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四)废物利用:自制学具,形成劳动感悟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经常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实验道具。在以往教学中,教师会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但学校的实验器材有限。[3]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废物利用,自制科学课中需要的学具,不仅让科学课程的知识教授更加有趣,也让学生在自制过程中形成劳动感悟。

例如,在教学《养蚂蚁》一课时,教材中提出的实验方法是利用广口玻璃瓶养蚂蚁。但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广口玻璃瓶较小,养蚂蚁不够方便;二是无法提供足量的广口玻璃瓶。为激发学生的劳动欲望,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自己思考并动手制作适合养蚂蚁的器具。有的学生想要利用泡沫箱制作蚂蚁箱,但是这样不利于观察,而且蚂蚁容易逃跑。有的学生想要利用空的零食罐制作器具,但是零食罐数量太少,也不方便寻找。有一名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废弃的快餐盒来制作养蚂蚁的盒子。现在有一些快餐盒是透明的盒子,并且配有相应的盖子,适合用来养殖蚂蚁。于是,学生利用废弃的快餐盒,制作出适合养殖与观察蚂蚁的盒子。在废物利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科学知识,更对劳动形成新的感悟:在劳动中,不仅要用到自己的双手,还要用到大脑进行思考,才能使劳动带来更大的价值。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教师教学的必然要求。在教学前,教师要明确小学科学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在课堂中通过引导劳动观摩、提高劳动认知、提升劳动体验和形成劳动感悟等形式,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猜你喜欢
白菜蚂蚁劳动
一棵白菜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开水白菜
神奇的“白菜换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画说“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