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训练点 巧设小练笔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

2021-12-08 01:22朱志金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要素母亲教材

朱志金

(龙岩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龙岩 364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1]小练笔是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段,其篇幅小、形式活,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统编教材的一些课文后面也安排了“小练笔”的训练,但仅靠这些训练还不够。细读统编教材,发现在语文要素、课后习题、文本表达、文本情感等地方都隐藏着练笔的训练点,教师要挖掘这些训练点,巧设小练笔,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文章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试加阐释。

一、针对性训练:挖掘语文要素渗透点

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单元导语中有明确的“语文要素”,习作为教学的航向灯。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渗透在课文中,通过阅读及语言实践落实语文要素。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资源,挖掘语文要素的渗透点,从教材中找准切入点,作为学生习作的训练点,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一练一得,“得得”相连,而不是现有表达水平的简单重复。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单元中,《父爱之舟》是作者通过回忆与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场景,表达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如何挖掘文本中语文要素的渗透点,引导学生体会场景细节描写,并进行小练笔训练呢?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2-9 自然段,说说作者回忆了哪些难忘的生活场景,并勾画出每个场景的关键词。学生梳理出“添桑叶—买枇杷—住旅店—逛庙会—背‘我’上学—凑钱交学费—报考师范—缝补棉被”等关键词,体会到作者通过这些场景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怀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渗透在这些场景描写中。

接着,让学生再细读文本,思考:在这些场景描写中,哪个场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边读边批注。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和其中蕴含的情感。如“逛庙会”这一场景,让学生找出描写庙会热闹的句子,说说这些热闹的场景和父亲有什么关系?学生体会到作者写庙会热闹,庙会上琳琅满目的小吃和“我”和父亲“只能吃凉粽子”形成对比,感受到作者家境的贫寒。再引导学生关注“父亲领我到小摊子吃了碗热豆腐,我叫他吃,他就是不吃”以及“父亲虽然买不起玩具,但想尽办法给我‘做玩具’”这些细节,体会父亲对我的疼爱。作者记住的不仅是庙会,更记住父亲的爱。

最后,教师根据这些语文要素渗透点,让学生进行场景描写的训练:“生活中,也许有很多生活场景让你感受到父母的爱,请你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写下来,注意细节的描写。”此时,学生文思如涌,描写出一个个感人的生活场景。有个学生这样写:

去年年底,妈妈带我去万宝商场买新衣服。这里很热闹,每个店铺张灯结彩,年味十足。我们先逛一楼的童装店,童装款式新颖、琳琅满目。妈妈一直精力充沛,不厌其烦地陪我逛了一个又一个童装店。一楼逛完,我们来到二楼,我好不容易挑了一件满意的公主裙,一看价格,哇!好贵。妈妈却很干脆地说“没事,买吧!”妈妈付完钱,我连忙说:“妈妈,该去买你的衣服了。”可是妈妈微微一笑,说:“我的衣服还很多,不买了!”我心里却清楚,妈妈为了买新房子,好几年都没为自己买衣服了。这就是我的妈妈,一个伟大而又无私的妈妈!

挖掘文本中语文要素的渗透点,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后,有针对性地安排小练笔训练,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和写作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拓展性训练:借助课后习题训练点

课后练习是课程的重要资源,是研读统编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统编教材课后练习中隐藏着许多学习要素,有知识要素、能力要素、策略要素、习惯要素等,其中包含“表达”这一重要的能力要素。教师要仔细研读课后习题,抓住课后习题里蕴含的训练点,如句子的情感体会、带点词的表达效果等,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语言文字,有机进行拓展性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慈母情深》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读以下两句话。注意反复出现的部分,体会表达效果,并从课文中再找出这样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教师把这两句中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和“立刻”都去掉两个,让学生对比原文读一读,读出反复出现的效果。在品读交流中,有的学生体会到第一句连续写三个“我的母亲”,更能表现出作者看到母亲忙碌时惊讶、难过、自责等复杂心情。有的学生体会到第二句作者连续用三个“立刻”,更能体现母亲为了给家里多挣点钱,争分夺秒地工作,不怕辛劳,不顾身体。反复出现,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教师不能仅停留在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效果,特别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在题目后面增加了“并能仿照这一表达方式,写几句曾经让你感动的场景”。在品析前面句子的基础上,学生对这种反复句式的表达方法及作用已有较深的领悟,再顺势进行这种句式的小练笔。有学生这样写:

妈妈一下班,立刻放下背包,还来不及喝一口水,还来不及坐下来歇一会,又立刻围起围裙,去厨房煮饭。我的妈妈,我那辛劳的妈妈,您为了我,为了全家,您付出太多、太多。

通过小练笔,学生充分表达情感,文章也更能打动人。教师要仔细研读课后思考题并发现练笔点,抓住这些训练点,把课后习题的题目改一改、补一补,灵活开展语言表达训练。

三、多样化训练:依据文本表达特点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统编教材内容丰富,表达形式精妙。教学中,要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言语表达的秘密,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及时设计随文小练笔。小练笔是学生写作的支架,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能力,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写作形式。[2]教师切不可机械训练,要注意采用多样化发练笔形式切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

(一)迁移仿写,发现表达秘妙

茅盾曾说:“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摹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所有创新其实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仿写是写作的初始阶段,模仿又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仿写符合小学教育的直观性原则,也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能给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架起一道减缓坡度的阶梯。统编教材的文本中有许多精妙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写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表达的秘妙,并反复揣摩,同时迁移仿写。

例如,《慈母情深》一课,作者梁晓声写了自己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不顾同事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的表达特点是运用反复和环境描写等。仔细研读,发现还有一种表达形式也很独特,就是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非常简短。教学时,教师和一名学生分别扮演母亲和“我”,分角色朗读“我”向母亲要钱的对话场景,其他同学思考:

师:从这段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母亲的语言很简短,如“你来干什么?”“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要钱干什么?”“多少钱?”

师:你从这些简短的语言中读懂了什么?请同桌讨论。

生2:母亲为了节省时间干活,没时间多说。

生3:母亲的工作很辛苦,挣钱不容易。

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后,教师小结:描写人物的语言,并不一定都要写得很具体。这篇课文描写母亲的语言很简短,更能体现母亲的辛苦、忙碌,对子女无私的爱。接着,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写一段简短的对话,体现人物特点。如“快,作业带了吗?”“书包呢?”“鞋子穿好了吗?”“快,坐上车,要不就迟到了!”通过简短的语言描写,把母亲送孩子上学怕迟到的焦急心情写得淋漓尽致。挖掘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进行仿写的随文小练笔,是对语言运用能力训练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想象补白,关注留白处

想象补白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创造艺术。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作者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或戛然而止,或写得比较简练,或采用意味深长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空白点”,找准切入点,巧妙地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补充,进行想象性地说、写,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既契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又使文章更有温度和深度。

例如,《父爱之舟》一课,课文描写了多个场景,但第一个场景“添桑叶、买枇杷”用的笔墨很少,只有短短的两行字,容易忽略。仔细读这一段,会发现短短的两行文字,却有两个留白处,用了两个省略号:“父亲和母亲半夜起来给宝宝添桑叶……”“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教师先让学生读这段话,感受父亲辛苦挣钱给“我”买枇杷吃,是一种深深的父爱。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两处省略号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1)父亲和母亲半夜起来,还忙碌些什么?你会想什么?(2)父亲卖了茧子给我买枇杷吃,会有怎样的对话?通过这样的补白训练,学生更能感受到父亲对作者浓浓的爱,深化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留白,需要教师合理地挖掘利用。

四、随文训练:把握文本情感点

刘勰认为,“为情而造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专家、学者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字里行间流露作者的浓浓情感、深深的爱,牵动着读者的心。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循情而读文”,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后,正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时机。教师要抓住作者的“动情点”,也就是学生的练笔点,引导学生不失时机地随文练笔,及时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出来、一吐为快,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父爱之舟》一课,第六自然段的“父亲凑钱给作者交学费”的感人场景,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感动你的语句,并交流体会。教师提问:“我”的父亲除了粜米、卖猪,还会怎么凑钱给“我”读书?“给亲戚借钱、卖鸡卖鸭……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通过想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作者家境虽然非常贫困,但父亲还是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可见父亲对“我”的爱和希望。当学生读到“父亲为‘我’凑好学费、送‘我’上学、铺好床,回家时,‘我’偷偷地哭了”这个细节时,教师播放一段朱自清《背影》里“父亲艰难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的视频朗读,并设计这样的练笔:假如你是作者,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你会怎么想?

学生通过角色互换,情感点被激发出来,入情入境,体会到作者被父亲深深感动了,油然而生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生1:父亲平时那么节省,现在每学期都要为“我”凑钱,家里的生活一定更加艰难,“我”感到很内疚。

生2:家里人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了,为了“我”付出了太多。

生3:“我”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好好学习,用好成绩报答父母……

学生的练笔重在情感点,真正“为情造文”,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成为学生自然地流露,正所谓言为心声。

五、小结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练笔点,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巧妙引导学生练笔,真正做到“小练笔,大作用”。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猜你喜欢
要素母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给母亲的信
也谈做人的要素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