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遇到的困境和难题,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契合时代发展需要,从这个意义上回顾百年历程,从而为当前和未来继续做好这项工作探寻经验、启示就显得尤为必要。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经历了初步形成、曲折发展、有序推进和丰富完善四个阶段,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目标、原则、方法和基本任务,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智慧和成功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积极向广大工农兵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和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由此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开始起步。具体来说,党的一大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目标,初步制定和规划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建设,并严格要求和明确规定新闻舆论、宣传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得违反党性原则。党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九项决议,对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加详细、规范的标准和有针对性的要求,党员不仅要在严格的组织纪律下规范自身的言行,而且要深入群众和反映群众诉求。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泛组织和开展了对红军官兵的思想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 系统地阐述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目标、原则和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即,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这一重要科学论断,确立了党和军队建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同时也指出“政治工作是提高红军战斗力的原动力”[1]。这一时期毛泽东先后撰写和出版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其中《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 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经验,发现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这意味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趋于成熟。全面抗战时期, 党在社会各界和各阶层特别是在八路军、新四军中,组织进行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传学习和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成熟和更为系统。党的七大提出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2]的重要科学论断,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党内思想政治工作形势,党中央紧紧围绕这一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开展广泛的、大规模的和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党的八大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要求,重视和加强执政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原则和方法,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3]。
辩证地看待“文革”前后十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们发现,一方面,由于受到“左”倾错误思潮的误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遭到重创。另一方面,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进行有效地尝试和探索,推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各行各业的社会化和制度化,如开展经典著作学习解读、开展理论实践活动、宣传先进道德模范等方式,并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教学和教研活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且成功的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在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的过程中,与“左”的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同时,党中央全面澄清和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历史问题和深刻教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新焕发活力和生机。
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开放和复杂的思想文化环境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的挑战。因此,党中央强调“党的宣传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改革, 克服形式主义, 讲求实效”[4],按照科学方式建设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推动进行的“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都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同时,我国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列入学科目录,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5],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具体来说,由过去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发展模式,增添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成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渠道等日益多样化和现代化,其内容也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实现了新的理论突破,焕发出强大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带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宝贵的历史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和新举措,他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6],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条“生命线”,不断挖掘“动态思想宝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在全社会推动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明确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在各行各业都要运用法律规定、规章制度等具体形式,强调“在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7],全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布局。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要求全党真正领悟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以保证党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要统筹兼顾和协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配置,让全社会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有利于提高国民的认知水平,增强使命感。对于高校来说,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方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和构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师要恪守“三大规律”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不断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追梦者”和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社会和家庭应该营造一个干净健康和风清正气的育人环境,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小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挥“生命线”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和凝练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不断赋予和更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不仅明确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航标”,还进一步拓展、深化和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有助于加快“大思政”格局的形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当前,正处于信息全球化和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想出现“三多、三交”的局面。毋庸置疑,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会不同程度地会遭受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助于社会全体成员树立正确的道德判断,增强道德实践能力,避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而且还可以正确地看待、分析和解决国家、社会乃至世界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意识形态所出现的问题,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8],提高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抵制不良文化思潮的能力。具体来说,对于党员干部中的“关键少数”,“建立并落实以‘四个第一’为重点的学习对标制度”[9],提高思想品格在绩效考核中的指标和比重,引导党员干部在“三个带头”中率先垂范,当好人民群众的先锋模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思政摆在重要位置,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自觉地遵守国家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当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的宝贵经验,并根据现阶段意识形态复杂多样的形势和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首先,要加快壮大思政教师队伍力量和培养师资后备人才。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应该成为一个“两脚书橱”,应当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政治素养,并根据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行为特征,进一步凝练和厘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以便更好地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思政课育人机制。思政工作者要自觉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理念,主动反思、探查和关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便更好地加强和保证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互通有无。大力推动和强化思政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深度联动、贯通和融合,尽可能避免或消除部门之间的职能壁垒,加快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强化协同育人作用。重视构建和营造宁静优美、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搞好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发挥学校非主流宣传阵地作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此外,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区域平衡发展和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积极倡导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方面优势的高校,对边远、民族等薄弱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和帮扶。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马列经典,开展“四史”专题学习和实践活动,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红色资源和基因,凝聚社会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和共识,加快实现伟大历史使命的步伐和进程。
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化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研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和宣传党的纲领性文件,赓续党的精神血脉和传承优良作风。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立大中小学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鼓励各地方学校深入挖掘地方资源、文化优势和特色,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建立共建共享机制,不断壮大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红色课程建设。教师要将党史学习融入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思政理论课教学,注重与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业课的协调联动。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差异性及时调整思政课教学方案,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和话语表达,加强对学生情感和道德的培养,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遭受的民族苦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从学习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刻理解和认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激发和鼓励青年学生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与整个社会发展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在当今社会思想文化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时代最大的“国防”事业,我们要继续用好“传家宝”、守好“生命线”,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和步伐。
党在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始终考虑人民群众的内在诉求和现实需要,深入人民群众,开展和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换句话说,党员干部要拿党章党规“扫描”并不断磨砺“忠贞爱国”的政治品格,要用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透视”并及时有效地解决百姓遇到的“疑难杂症”,增强群众对党的信心和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要继续巩固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和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主流价值文化影响下增强民族认同感,关注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和合理诉求,使党的公信力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要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主旋律更加响亮并“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同时,要办好既公平又有质量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在针对教育资源不均衡和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要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和补足“五育并举”的短板,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教育技术优质资源共享,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力量和提升教师的“育人”精神。教师要紧紧围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广博的文化底蕴武装头脑,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有“温度”的教学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辅导员要通力合作,协调配合,从而更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难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程。
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背景下,传统粗放型、单向度“灌输”的教育模式,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效不足,难以满足和服务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添加时代元素以丰富教学内容,努力打造思政“金课”。
在教育理念上,教育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底蕴和思想政治素养,有的放矢地设计和制定“因人制宜”的教育方案。在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要重视学生情感和道德的培养,不断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和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更好地提高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在教育方法上,教育者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和灌输式教学思维方式,采取互动式情感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既有助于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借助网络平台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加快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从而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育人效果,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在教育内容上,教育者需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节奏和变化,不断更新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和充实课堂讲授的内容。同时,要不断打破或消除思政课内部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和隔阂,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资源,妥善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体系和内容构建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快形成“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的格局。
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状况和形势看,有部分高校为了与其他学校竞争和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过分强调教师的科研成果和业务水平,并把其作为评判高校发展和教师的标准。同时,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学效果评估机制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课程建设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严重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责任分工不明确,各个专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壁垒和隔阂。此外,有些教师对于思政课认识不足,甚至仅仅将思政课当作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抓,育人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
因此,要建立和完善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各部门、各课程教师之间要明确分工并种好“责任田”,从而形成良好的“合力”, 增强育人效果。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要加强党对思政课程建设的领导,落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和“形成高校领导人带头抓思政课的‘头雁效应’,构建齐抓共管的大格局”[10]。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和体系,坚决执行和落实出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件,加强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设立思政课专项资金和落实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制度,为推广学科建设实践基地、教师学习培训等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学科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高校教师个人评聘和考核机制,可以综合运用集中或有针对性的学习、教师基本技能竞赛等方式,开展新入职教师心理健康、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等岗位培训,并根据教师个人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培训方案,更好地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强化自身的责任感,从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同时,采取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和指标量化的分层分类考核指标,在教师的职称、评优和任用等工作中增加思想政治素质的指标和比重,更好地发挥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同时,制定和健全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大力表彰和宣传师德先进模范,激励教师自觉和积极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