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旭,吕聪聪,毕新岭
患者,女,67岁。因全身出现大量红色皮损3个月余,于2019年12月入院。3个月前,患者因肺癌行免疫疗法(帕博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第3周期用药2 d后,患者躯干、四肢出现少量红斑,伴有轻微瘙痒。继续行免疫治疗后皮损进一步加重,瘙痒剧烈,就诊时患者已停用帕博利珠单抗。既往非小细胞肺癌病史6个月。否认传染病史及家族遗传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查体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躯干、四肢大量红色丘疹和斑块,部分皮损中央有破损,呈靶形表现(图1a),无水疱及口腔黏膜受累。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7.58×109/L[正常值(3.5~9.5)×109/L],淋巴细胞计数0.57×109/L[(1.1~3.2)×109/L],单核细胞计数 0.94×109/L[(0.1~ 0.6)×109/L],血红蛋白95 g/L[(130~175)×109/L],血小板计数91×109/L[(125~350)×109/L];红细胞沉降率:41 mm/1 h(<20 mm/1 h);血生化检查:白蛋白 37 g/L(40 ~ 55 g/L),钾 3.4 mmol/L(3.5 ~ 5.3 mmol/L), 肌 酐 93 μmol/L(57 ~ 111 μmol/L);血清降钙素原0.03 ng/ml(<0.5 ng/ml);C反应蛋白79.5 mg/L(<10 mg/L);免疫球蛋白E(IgE)15.5 IU/ml(<165 IU/ml)。入院第3天,患者皮损加重,右侧肩胛部及上肢出现水疱、大疱,疱液轻度浑浊,疱壁薄、松弛(图1b),背部大片表皮坏死、剥脱(图1c),尼氏征阳性,双足踝部皮肤肿胀。红斑组织病理示:轻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不规则棘层肥厚,基底层局灶液化变性,见数个凋亡角质形成细胞,真皮浅层大量淋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图2a)。水疱组织病理示:表皮上覆疏松角质层,棘层变薄,棘细胞间水肿,表皮下疱形成,疱内有大量红细胞及淋巴细胞,真皮内混合炎性细胞浸润(图2b)。诊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帕博利珠单抗相关)。治疗:入院后给予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100 mg每日2次静脉滴注,依巴斯汀20 mg每日1次口服;皮损进展加重后改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每日2次静脉滴注,加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20 g冲击治疗5 d,阿奇霉素0.5 g每日1次静脉滴注9 d,预防感染。表皮破溃处外用夫西地酸乳膏、醋酸氯己定溶液。治疗过程中患者口腔分泌物真菌镜检:孢子及菌丝阳性。给予伊曲康唑200 mg每日2次口服,治疗7 d。皮损控制后糖皮质激素减量至6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加用普朗特液体 伤口敷料及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促进皮肤愈合。按照重症药疹治疗常规甲泼尼龙逐步减量,5 d后患者皮损无新发,糖皮质激素减量至4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继续巩固8 d,改为甲泼尼龙16 mg每日2次口服,皮损基本痊愈,出院后1周停用。
图1 帕博利珠单抗引起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临床表现
图2 帕博利珠单抗引起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皮损组织病理(HE染色×200)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是少见的重症药疹,临床皮损初期可呈多形红斑样,皮损进一步发展出现水疱、大疱,尼氏征阳性。部分患者伴有广泛的口腔、眼及外阴黏膜受累,称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严重者大片皮肤剥脱,呈现TEN,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电解质紊乱,合并感染,病死率较高[1]。
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是新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rogrammed cell death 1, PD-1)单克隆抗体。在外周组织和某些肿瘤细胞中,PD-1与其配体PD-L1的相互作用导致T淋巴细胞凋亡和免疫抑制。帕博利珠单抗等免疫制剂可抑制PD-1和PD-L1的相互作用,使T淋巴细胞功能和抗肿瘤活性增强[2]。但是PD-1单克隆抗体的治疗可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发生在皮肤的反应较为常见,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皮炎和瘙痒,也有报道类似银屑病、白癜风[3]、皮肤血管瘤、扁平苔藓、结节性痒疹。引起SJS和TEN等重症皮肤表现较少,Maloney等[4]报告了18例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后出现SJS和TEN不良反应的患者:前者从开始用药至发病的平均发病时间为8.9周,病死率为0;而TEN患者从开始用药至发病的平均发病时间为5.38周,病死率为60%(3/5)。本例患者潜伏期较长,约12周后出现皮损,并逐步加重,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均符合TEN诊断标准。予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治疗,局部保护创面,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对应用ICIs后发生TEN样改变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表明PD-L1/PD-1轴在角质形成细胞保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用ICIs破坏了PD-L1/PD-1轴,局部γ干扰素分泌增多,介导炎症发生;正常状态下角质形成细胞中表达PD-L1对皮肤损伤有保护作用[5]。而ICIs可以通过非肿瘤通路激活T淋巴细胞,降低PD-L1对自身免疫的保护机制,从而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凋亡。
因此随着ICIs的应用逐步广泛,对于irAEs的处理也更加规范,轻症不良反应,可对症处理,密切随访。如果患者病情进展加快,有出现SJS或TEN等重症药疹表现,应及时停药并给予积极治疗[6],避免出现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