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芳 戴伟 林晓梅 陈芳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ICU 福建福州 350001
妊娠是女性的一段特殊生理期,在此期间女性的身体会出现一些变化,部分病人后期还会发生成妊娠期高血压、妊娠合并心脏病、子痫等并发症,继而对孕妇的健康以及妊娠结局产生巨大影响[1]。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目前发病率较高和导致胎儿发生不良结局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女性在妊娠期的特发疾病,但由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在医学中尚未完全明确,所以对其的治疗主要以控制血压、解痉等对症治疗以及有意义的临床指标监测为主[2]。据相关研究报道[3],女性机体的凝血系统为了能够有利于胎儿生长及顺利娩出会在孕晚期发生相应的高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属于生理性,能够有效预防患者产后出血,但高凝状态过重反而会给孕妇及胎儿带来严重危害。鉴于此,本文旨在分析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程、妊娠结局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选取自2017 年9 月~2020 年6 月入住我院就诊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288 例,依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划分为A 组(n=88)即妊娠期高血压组、B 组(n=101)即子痫前期组、C 组(n=99)即重度子痫前期组。A组患者年龄21~35 岁,平均年龄(27.67±4.51)岁,孕周36~39 周,平均(37.95±1.23)周;B 组年龄22~36 岁,平均年龄(28.01±4.33)岁,孕周37~40 周,平均(38.24±1.18)周;C 组年龄23~37 岁,平均年龄(27.96±4.11)岁,孕周36~40 周,平均(37.88±1.64)周。三组基础档案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均完整;(2)均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标准[4],且经临床专科检查确诊;(3)年龄≥18 岁;(4)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治疗方案,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糖尿病或心脏病的患者;(2)有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3)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4)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或者存在恶性肿瘤者;(5)合并血液或免疫系统疾病者;(6)排除合并传染性疾病的患者。
1.2.1 凝血指标:
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早进行空腹静脉抽血3~5ml,至抗凝管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1.2.2 血小板参数:
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早进行空腹静脉抽血3~5ml,按照10:1 的比例使用抗凝剂进行储存,并在2h 内对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进行检测分析。
观察患者的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水平;随访至分娩,统计急诊剖宫产、胎盘早剥及产后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
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描述,使用t/F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或构成比表示,χ2检验;以α 值双侧取0.05 为检验水准。
表1 三组凝血指标对比()
表1 三组凝血指标对比()
注:a 与A 组相比较,P<0.05;b 与B 组相比较,P<0.05。
表2 三组血小板参数比较()
表2 三组血小板参数比较()
注:a 与A 组相比较,P<0.05;b 与B 组相比较,P<0.05。
表3 三组不良妊娠结局比较[n(%)]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一种多脏器受损妊娠并发症,以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为临床特征,假如没有及时治疗,随病情的不断进展甚至会危害到产妇以及围产儿的生命安全。据权威数据报道[5,6],我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高达5.6%~11.1%,该疾病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据国内外研究发现[7,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时,患者体内的凝血功能亢进,凝血因子活性增强,导致孕妇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风险,最终可能会出现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以及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不良妊娠结局;同一时间内正常妊娠孕产妇机体内的血小板略有减少,而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血小板数量下降十分明显,情况严重者还会发生出血倾向,使得孕妇在分娩时出血风险大大提高,这也是导致孕产妇以及围生儿不良妊娠结局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比较三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中,三组APTT、TT、PLT比较:C 组<B 组<A 组,三组FIB、MPV 比较:A 组<B 组<C 组,进一步证实了凝血功能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异常表现,还会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加重,异常程度越高,这一研究结果与既往文献报道相符合[9]。文中结果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组和子痫前期组患者的胎盘早剥、剖宫产及产后出血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低于重度子痫前期组,说明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紧密关系,两者异常改变越大,产妇及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