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加什么?

2021-12-08 07:06□王
中小学校长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双减作业评价

□王 岚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的共同关注点。

“双减”之下,加什么?除了各地相同地增加师生在校时长外,我们应更深层次地从“质”和“量”两个维度思考——“双减”之下,应该“加”些什么?

一、增加高质量的课程供给

每所学校最核心的理念,是对人的成长的理解。每所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为学生提供的全部课程。每所学校最独特的行动,是关于课程的自我建构。

(一)重新理解课程

对于课程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课程的定义来看,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学习科目,课程即学习结果,课程即社会改造……从课程的发展史来看,从“教程”到“学程”,从“跑道”到“在跑道上奔跑”,从“狭义为学科教材”到“广义到学校生活”……课程,在迭代中不断升级发展;课程,也在改革中不断丰富意义。

“双减”背景下,每位学校管理者需要走出狭义的课程定义,迈向更广阔的课程理解,全面关注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获得的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对学习价值的体会和对生命成长的体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程的全部意义在于育人。

从理念认同到躬身实践,每位学校管理者在做足做好“减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好做优学校课程统筹与整合的“加法”。确保每位学生在校学足学好,其前提是增加高质量的课程供给,让每位学生拥有更丰富的课程选择、更充分的课程体验、更适合的课程支持。

(二)重新设计课程

“双减”大背景下,有效链接课内与课后,整体设计课程与教学,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新基本功。作为管理者的我们,既要以发展观的视角观照学生在整个学段的学习生涯,又要以系统论的视点聚焦学生的每日学习生活体验,从而整体规划学生的学段、学年、学期课程,设计学生的每月、每周、每日学校生活。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小学部(以下简称广华)自2019 年建校以来,不断尝试用行动回答三个学校管理的本源性问题:我们要建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师生?我们要建构怎样的课程?面对这些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我们一方面制定学校九年课程发展规划、设计小学部课程建设方案,另一方面在规划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

基于学校“为杰出人才奠基”的办学使命,开展全人观下的课程统整研究,进行学科内、跨学科和超学科的课程统整实践;开展全局观下的衔接教育实践,基于教育内在机理的相通性,发挥十二年制学校的优势,打破学段边界、资源边界与思维边界,实现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有效衔接;开展全纳观下的融合教育实验,关注学生的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开发并实施融合教育课程,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我们从课程设计的长(长程视域)、宽(宽景视野)、高(高位视点),分别聚焦人的发展的阶段性、人的发展的独特性、人的发展的社会性特点,整体设计“为杰出人才奠基”的三个支点与四个通道。通过基础类必修课程、发展类必选课程、拓展类可选课程、创新类特选课程,为学生奠定健康之基、品格之基、能力之基,助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且学有所长。学校三点半以前的课内教学时段,主要通过基础类必修课程、发展类必选课程夯实根基、激发兴趣、发现天赋、培养思维、培育素养;三点半以后的课后服务时段,重在通过拓展类可选课程、创新类特选课程拓宽视野、聚焦天赋、发展兴趣、培养特长、培育优势(见图1)。

图1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小学部课程结构图谱

(三)重新建构课程

2021 年9 月,在充分调研、设计方案、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在课后服务时段,我们设计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与科技、人文与社会、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综合与实践”六十多门学科+、领域+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用地图绘制世界”“解忧杂货铺”“科学魔力实验室”“跟着诗词去旅行”“职业体验万花筒”“童眼看历史”“儿童财商课程”“我是建筑设计师”……为每一位儿童设计课程,不仅是理念,更是实践。

我们一方面通过线下以年级为单位、以班级为载体的多样化课程介绍,让学生走近课程;另一方面通过线上以个体为单元、以自选为方式的即时性选课操作,让学生确定课程;同时,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特征的个性化课程实施,让学生锁定课程。无论是拓展类可选课程的开发还是创新类特选课程的开设,无论是学生自选的方式还是师生互选的机制,我们始终把人的自主、自由与自然的成长作为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的第一要义。

教育(educate)的英文词根“duct”表示“引导”,这表明我们要引导出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天赋,使其真正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教育是需要发现有天赋的学生的。[1]我们期待在广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帮助每一位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的热爱,并把兴趣、热爱和坚持,与梦想、责任和使命相连接,让成长自然而然发生。在多彩的课程、多维的体验里,感受学习的意义;在多样的展示、多元的评价里,感受成长的幸福。在校园的大课堂里,在生活的大课本中,在世界的大课程中,定义人生意义的坐标系,定位人生旅程的大航标。

二、增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高质量的课堂是生命发光发亮的场所,是深度学习持续发生的地方,是核心素养不断生长的原野,是师生共同获得巅峰体验的时空。

(一)重新定义课堂

高质量课堂的共同基点是学习的深度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学习本身的研究从割裂走向融合、从部分走向整体、从平面走向立体。基于学生认知基础与身心特点,形成发展性的课程目标、系列化的课程内容、适切性的教学方式与个性化的课堂样态。整体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系统进行教学流程的重组与优化,尝试推进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生。研究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研究学的过程,做到心中有方;研究评的导向,做到心中有谱。

(二)重新发现学习

以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共同研究“学”、聚焦“学”、发展“学”。让学与教的过程从展示知识、呈现信息走向合作探究、形成智慧;从聚焦已知、记忆事实走向发现未知、生成观点;从被动学习、低阶认知,走向主动研究、高阶思维。在设计思路上,强调以学定教;在流程安排上,倡导先学后教;在时间分配上,实现多学少教;在教学方式上,做到顺学而教;在教学评价上,进行教—学—练—评的一致性研究。

(三)重新建构教学

课堂的本源意义,在于学生主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需要教师从关注“这个班”到关注“这一类”,进而走向关注“这一个”。因此,我们着力研究学习共同体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群”的关系。提出了三种“学”,聚焦“个体学习”“同伴学习”“社群学习”三大维度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2]

设计“预学、导学、延学”学习单,构建“个学、互学、合学”生态链,形成“乐学、善学、慧学”成长圈。学生独立自主能学会的,放手引导学生个体进行“个学”;同学互帮互助能学会的,积极引领同桌对子进行“互学”;小组交流分享能学会的,倡导进行组内组间“合学”。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导向,以核心问题的解决为驱动,在学习共同体中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同伴学习、社群学习的不同优势,通过目标导航和反思助航,促进每一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价值共生、学教共长、成长共进。

三、增加高质量的作业设计

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是“双减”的两大任务之一,特别需要在源头上下功夫。不是单一维度地减少作业的数量,而是在减少数量的同时,增加作业的含金量、适切性、能效比。

(一)组织的迭代

作业的功能,如何从“育分”走向“育人”?我们首先思考的是借助组织的自我迭代,助力作业的减负增效。通过加强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三组建设,共同聚焦作业设计与管理的效能提升。

一是年级组横向协调:关注数量,控制总量,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教研组纵向设计:关注质量,实现增量,重视学科的贯通培养。三是备课组深度教研:关注常量,设计变量,聚焦学科的核心素养。

通过作业的设计与申报、作业的审核与整合、作业的发布与实施、作业的评价与反馈等一系列环节,发挥合纵连横的组织优势,实现从个体到群体的效能叠加。

(二)内容的覆盖

从“五育”并举的高度,重新解读作业的价值与功能。强调语文、数学、英语作业的“瘦身减脂”,关注其他各科作业的“健体增肌”。在常规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作业的基础上,关注德育融合作业、体育锻炼作业、劳动实践作业、艺术欣赏作业、跨学科项目学习作业的设计、布置与评价。

广华学校秉承“无体育,不清华”的课程设置原则,尤为重视体育锻炼作业的实施。假期作业的实施与表彰,日常作业的指导与评价,都有体育、劳动、科学、艺术、德育、项目化学习的身影。作业改革,让“五育”并举从理念走向实践。

(三)方式的进阶

从作业的方式来看,在常规的笔头作业、阅读作业、背诵作业的基础上,广华学校同样关注调查作业、访谈作业、观察作业、实践作业、研究性作业的设计。作业超市、作业套餐、免作业卡、阅读存折、紫荆花好习惯记录卡、调查问卷、项目式学习研究单……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自主管理、自主挑战的机会与平台。

从评价的方式来看,在常见的作业等级制评价的基础上,更为强调个性图文式评价、DIY 印章式评价、当面交流式评价、主题分享式评价……变作业为作品,变批改为展评,变标准性评价为增值性评价……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印记与见证。

四、增加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双减”减去的是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绝不是减去家长的责任与担当,减去家长的引领与陪伴。

在“双减”大背景下,工作日五点半放学后的时间、双休日、寒暑假,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在笔者看来,家长也需要在做“减法”的同时科学做好“加法”。

(一)每日陪伴:加一分温度

每日的亲子陪伴,从早晨开始。父母晨读的身影,是最可贵的无声的教科书。每日的亲子陪伴,在傍晚延续。“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要和我分享?”“你有哪些新收获?”“你认识了哪位新朋友?”……让一天的学校生活变得更有温度。餐中家庭分享、餐后亲子游戏、睡前亲子阅读……让一天的结束变得更有意义。

(二)周末有约:加一个主题

周末的亲子陪伴,从家庭日开始。系列规划学期中的各个周末,可以设计家庭购物日,和孩子一起商量购物清单,做好购物预算;可以设计家庭博物馆日,和孩子一起商量出行攻略,做好游览规划;可以设计家庭电影日,和孩子选定经典影片,进行影评分享……

(三)假期相伴:加一份规划

假期的亲子陪伴,从规划书开始。试一试和孩子一起召开家庭会议,头脑风暴如何安排假期生活。从假期规划书到旅行建议书,从给小区管理的建议到公益活动的参与,从自主管理者、家庭小主人到社区共建者,不断增强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意识、在社会中的担当意识。

完善优质课程开发的“资源”与“机会”供给链,聚焦品质课堂推进的“场域”与“策略”资源库,建构促进生命成长的“赋能”与“增值”项目群,形成家校协同共育的“智慧”与“力量”辐射场。从数量意义上的“减法”,到内涵价值上的“加法”,再到效能层面的“乘法”,我们的研究与实践还在继续。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评价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作业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