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多维度分解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量测

2021-12-08 06:49卿玲丽
创新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省份维度指标

熊 鹏 ,卿玲丽 ,马 翔 ,2

(1.国立釜庆大学技术经营大学院,釜山 48547;2.南昌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1 引言

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创新绝不仅仅是指技术上的突破。正如熊彼特(1934)所指出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技术发明成果只有被用于生产方式的新组合中才会产生创新行为,即只有实现了经济价值的技术才能称之为创新[1]。2003年Stamm首次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分解,强调技术上的创新只是企业创新活动的第一步,真正的创新包括技术、产品规划和市场营销三个维度[2]。这种广义创新的概念界定对于中国情境下企业创新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理论而言意味着不能仅将专利、论文、专著等技术创新成果作为评价创新活动质量的关键性指标;从实践而言意味着增强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绩效,不能仅在技术研发上增加投入,对于产品化的其他环节也应加以调整。

企业作为区域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行为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地理特征及历史文化等的显著影响,具有鲜明的区域特性。中国企业与欧美发达经济体中的企业所采取的创新路径虽然大体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企业对几乎每种创新路径都做了本土化的改进,使其在中国情境下更具有独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这就使得利用已有理论解释中国企业的创新行为面临挑战[3]。因此,本文基于广义创新的概念,研究中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绩效的能力。

2 文献综述

对区域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测和研究,有助于更精准地掌握区域企业创新的特征,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务实的数据支撑,也有助于连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研究范式,从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全面审视区域企业创新的优势和短板,并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提供启示。对于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一直以来有两条主要的研究脉络。

一是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视角,阐述具有区域特征的创新政策、创新环境、合作网络和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此类研究属于“自上而下”的研究范式,更多的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意见和建议,以更好地激发和提升企业创新的活力和绩效,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并最终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实证分析表明,政府研发补贴政策对区域企业研发活动有直接的激励作用,但这种激励作用对不同企业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创新产出效率受政府政策和营商环境的影响差异较大。政府的直接或间接补贴、法制建设环境和外商投资环境对低技术企业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政府治理环境对于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更为重要[4],且对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的正向激励效果远高于装备制造业[5]。就企业规模而言:对上海地区企业的研究表明,创新激励政策对大型企业和初创企业的促进作用比已经运营多年的中小微企业更为明显[6];但对英国企业的研究则表明,创新激励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创新行为影响更显著,得到政策支持的企业通常更倾向于创新,其业绩提升速度也会更快[7]。在创新政策的设计和执行上,单一创新激励政策不可避免地存在企业差异性和时效性,而组合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会体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产业适应性[5]。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创新政策只有与区域的历史传统、社会文化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具有知名大学、著名科学家或重大发明历史背景的地区,其创新水平不仅会明显高于其他区域[8],而且这种有机结合会产生价值观主导型和内外协同型两类高绩效的创新模式[9],从而直接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创新激励政策和社会文化决定了企业创新活动不可避免地被嵌入了区域特征,而且这种特征更被基层监管力度、企业内外部网络、校企合作等因素所强化。合理程度的监管会积极促进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但过于宽松或严苛的监管会对创新能力起到负面影响[10]。企业外部网络的性质决定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特点[11],而企业内部网络的集中度则与企业创新活动负相关[12]。作为重要的创新来源,校企合作具有很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的区域会形成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会对低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产生不同的影响。越是创新程度不高的地区,越应该逐年增加大学的科研投入,鼓励创新成果向企业转化,为企业的技术合作提供补贴等[13]。

正是由于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因素众多,加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巨大,所以更需要对不同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工业企业的创新效率远超中部和西部,后者虽然正在追赶,但速度仍然较慢[14]。虽然各地区国有企业创新活动均具有空间外溢特征,但不同地区影响外溢程度的关键因素并不相同[15]。区域创新氛围、技术吸收能力和政府资助等因素并非与所有企业创新效率都有关,而企业规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也只对特定类型企业创新效率有影响[16]。对县域企业创新特征的分析表明,处在经济活跃区域的企业创新活跃度更高,且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态势[17]。区域大型企业的创新投入能明显拉动所在产业的升级,但在升级过程中资本投入的作用在逐步降低,而人员投入的作用在逐步增加,区域制度环境和大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中的定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创新绩效[18]。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民营企业的创新水平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区域不平衡,隐性制度环境是影响其创新动力的关键因素,营造更加合理合法、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能极大地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意愿[19]。

二是从战略管理的视角,研究企业家精神、创新成果吸收和转化能力、领导层异质性等内部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此类研究属于“自下而上”的研究范式,更多的是站在企业的微观层面,强调更高效地利用各类资源以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并最终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促进其快速发展。对江西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内部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驱动作用强于外部因素,技术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驱动作用强于政策和市场[20]。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而言,采取基于探索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的技术创新战略是实现产品差异化和提升顾客满意度的关键[21]。CEO等企业高管的环境不确定性感知等特质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22]。客户集中度较低的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工艺创新;而客户集中度较高的企业,则以产品创新为主[23]。在股权结构方面,独立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会提升企业的创新投入,但非独立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反而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投入[24];在组织结构方面,正规化、专业化和集中化的组织架构都能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25]。企业采取开放式创新战略更有利于其挖掘外部知识和利用内部知识,无论选择何种合作伙伴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创新成功[26]。企业研发联盟的规模越大,地理位置越分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就越容易从正向转为负向[27]。与区域内高校的技术合作对企业科技成果的产出影响明显,但对其后续的影响存在时间滞后性[28]。对于大型集团化企业而言,采取虚拟公司等方式实施内部创新计划是让其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特别是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正向作用比民营企业更为显著[29]。

在开展上述理论研究的同时,各个机构和学者从“区域创新系统”“开放式创新”等理论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统一的评测模型,对国家、地区或城市的企业创新能力或创新绩效进行测量,分析区域企业创新活动的历史变革和演化态势,更细致地阐述企业创新活动与区域经济的因果关系、影响机制和关键因素。表1为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以中国区域为研究对象的企业创新活动评测研究成果。

表1 区域企业创新评测方法汇总

综上可知,已有的研究可能存在以下不足:①以区域整体创新能力为对象的研究,涉及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所有创新主体,按照创新主体的类型和规模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非常少见,而事实上不同创新主体创新策略的制定、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绩效的评价都具有显著的异质性;②以企业为对象的研究,大多选取的是专利申请数量、技术合同金额等技术类评测指标,忽略了对产品规划和市场营销等大量非技术类指标的吸纳;③对全国范围内区域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的文献非常少见,使得对于中国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分布特点和演化特征尚待进一步研究。

3 基于省级数据的量测分析

3.1 量测指标体系构建

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和毛伟等对区域创新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区域企业创新能力定义为一个地区的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绩效的能力。对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包括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规划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创新能力3个维度。在二级指标的选取方面重点关注非技术类指标,重点选择规模以上企业和高技术产业企业的数据;对于数据缺失省份较多的指标不予列入,同时兼顾问卷调查所获取的规模以下企业的数据。具体量测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区域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3.2 数据收集及评测

根据表2中所列的28个二级指标,从《中国统计年鉴2019》《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9》《全国企业创新调查年鉴2019》和《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19》中收集北京、上海、广东等31个省(区市)2018年度的统计数据(由于数据不完整,故并未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30-33]。

利用SPSS 20.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步骤如下。

第一步,数据的标准化。因全部指标都为正向或中性数据,故直接通过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值。

第二步,利用第一步所得的标准值,分别计算指标的熵值法权重、CRITIC法权重和信息量权重,并以此3种权重的平均值作为指标的最终客观权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指标权重值

第三步,根据第一步计算的标准值和第二步计算的指标权重值,计算各省(区市)的总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Ci是第i省企业创新能力的总得分,aij是第i省、第j个指标的权重值,bij是第i省、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按照式(1)进行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各省(区市)分项得分及总得分

3.3 结果分析

从各指标的综合客观权重计算结果来看,排名前5位的指标分别是高技术产业R&D经费外部支出、输出技术成交金额、技术市场成交额、技术合同金额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排名后5位的指标分别是吸纳技术成交金额、规模以上实现组织或营销创新企业数、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规模以下实现创新企业比例和规模以下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比例,如图1所示。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规划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各维度的权重分别是0.338 5、0.326 8和0.334 4,且市场营销创新能力维度中有5项属于排名前10位的指标,充分显示出技术成果商业化的重要作用。

图1 各指标权重值

从各省(区市)的总得分情况看,排名前5位的是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和山东,排名后5位的是甘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西藏,如图2所示。

图2 31个省(区市)总分值

可以看出,上述排名与2018年各省份GDP的排序较为接近,说明企业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此外,排名第一的广东得分0.818,排名最后一位的西藏得分0.033,广东得分约是西藏得分的25倍;排名前5位省份的总分值为2.486,约占31个省(区市)总分值5.411的46%。这些均显示出中国各省域企业创新能力水平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各维度分项得分排名前10位的省市,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各维度排名靠前的省市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广东、江苏、浙江、北京、湖北和四川等6个省市3个维度的排名均在前10位。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技术类指标,将产品规划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定义为非技术类指标;按照各维度排名前10位、第11~20位、第21~31位分别定义为较强、一般和较弱,并构建3×3维矩阵,结果如图3所示。

表5 各维度排名前10位省市

图3 技术和非技术类矩阵

从图3可以看出,除广西、河南等8个省(区市)外,绝大多数省(区市)位于矩阵的对角线位置,显示出明显的强弱差异性,且并没有出现同一个省(区市)一类指标较强而另一类指标较弱的情况。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等8个省(区市)技术和非技术性指标都较强,属于创新能力较强省份;吉林、山西、黑龙江等9个省(区市)技术和非技术性指标都较弱,属于创新能力较弱省份;湖南、天津、江西等6个省(区市)技术和非技术性指标都处于中等,属于创新能力中等省份;广西、贵州、云南和海南一类指标一般而另一类指标较弱,属于创新能力中等偏弱省份;安徽、福建、河南和陕西一类指标一般而另一类指标较强,属于中等偏强省份。按照中国华北、华东等7大区域的统计划分,各地区3个维度的得分和总得分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各地区分项及总分对比

可以看出,总得分方面,华东和华南地区领先优势明显,华中和华北次之,东北、西南和西北较差,这与我国传统的经济地理格局是一致的;排名越是靠前的地区,其3个维度的分项得分都较高且相差不大,如华南地区;排名越是靠后的地区,其3个维度的分项得分普遍不高且相差较大,如西北地区。

4 政策启示

虽然政策制定者一直以来都有复制某一特定区域成功模式的冲动[46],但评测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企业创新能力差距较大,过度模仿发达地区的政策和举措弊大于利。各省份经济地理特征、社会文化传统和创新基础条件等都具有异质性,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创新激励政策。对于企业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应先行先试各类组合型政策工具,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进一步聚集,完善以“链长”为核心的产业链,并率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对于企业创新能力中等的省份,应充分发挥其在教育、住房等生活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制定更加细化、可操作性强的企业和人才落户政策,吸引更多大型企业设立“第二总部”和更多高层次人才回流;对于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的省份,应以域内大型企业为龙头,制定务实的帮扶政策,鼓励其吸纳发达地区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尽快改善经营业绩,并以此推动在某几项重点技术领域形成专业化、配套化的产业集群。

从各指标的综合客观权重计算结果来看,排名前10位的指标分别是高技术产业R&D经费外部支出、输出技术成交金额、技术市场成交额、技术合同金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高技术产业R&D人员数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外企数量和高技术产业企业年营业收入。其中有5个指标属于市场营销创新能力维度。这说明,虽然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规划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各维度的总权重比较接近,但技术成果只有推向市场并实现商业价值才能有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因此,在制定和执行研发补贴、产业基金等各类创新激励政策时,要特别倾向于即将上市或已上市企业中取得初步业绩的技术成果,注意鉴别、剔除和杜绝纯粹为了补贴和奖励而申报的专利等技术成果。

此外,各省份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规划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创新能力的分项名次都非常接近;在对技术类和非技术类矩阵的分析中,也没有出现同一个省份一类指标较强而另一类指标较弱的情况,这表明3个维度的发展呈现一定的同步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政府应积极组织域内同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切实发挥产业联盟、展销会和技术论坛等的作用,引导企业培养均衡的技术、产品和市场创新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后两者长期以来被忽视或轻视,一般认为随着技术研发的成功,产品规划和市场营销的成功就会水到渠成。但实际上,后两类创新能力恰恰是决定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只有形成产品并成功实现盈利的技术成果才能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良性发展。且产品规划和市场营销能力的提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企业整体战略、组织架构和创新团队特质等密切相关的,需要与技术研发同步或更早地进行谋划。

5 结论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企业作为区域内最主要的创新主体,对其创新质量进行整体性评测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激励政策。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且多从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或内部管理角度出发,阐述影响企业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形成的关键因素。但学界对于创新概念的界定和评测指标的选取尚未达成共识,同时对于非技术类创新指标的重视程度尚显不足。

本文遵循广义创新的概念,从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规划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创新能力3个维度构建了由2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省级企业创新能力评测体系,并基于2018年面板数据对中国31个省(区市)进行评测,结果显示:①在权重值排名前10位的指标中,市场营销创新能力维度的指标占据了5个,充分显示了只有推向市场并实现经济效益的技术成果才能更好地体现创新的初衷;②各省份的总得分相差甚远,说明中国省域企业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性显著,显然过度借鉴发达地区的政策和经验是行不通的;③技术类和非技术类矩阵分析表明,这两类指标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即绝大多数省份在此两类指标上的排名相同或非常接近,没有出现一类指标较强而另一类指标较弱的情况;④从强弱的地理分布来看,华东和华南地区明显得分较高,华北和华中地区处于中等水平,而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平均得分较低;⑤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规划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创新能力3个维度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越是排名靠前的省份在各维度上的得分越是均衡。因此,企业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先行先试各类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和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省份,应发挥比较优势,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简化政策兑现的手续,以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企业创新能力较差的省份,切勿盲目模仿发达地区的政策,而应集中资金和精力切实引导和帮扶域内大型企业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或新产品的引进吸收,尽快提升经营业绩,以吸纳更多就业及完善周边配套产业,并最终在某些产业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总之,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软硬件环境对于政府而言是适应“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而较之于硬件环境的改善,政策制定者创新思维的转变是更大的挑战。本研究丰富了中国情境下区域企业创新的研究内容,为区域性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下阶段的研究可继续以不同类型企业为对象,在整体综合性评估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和面板数据相结合的方式,继续深入挖掘中国不同省份企业创新能力在政策、文化和经济水平影响下所具有的区域特征,并尽可能地归纳和总结出各地在引导、扶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所形成的经验,从而为提升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提供更多本土化的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省份维度指标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22个省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