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在一些国家兴起,现在已日渐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2004年8月加入该公约。公约定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以下方面:⒈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⒉表演艺术;⒊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⒋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⒌传统手工艺。
2011年2月,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对非遗作了一个定义,非遗是指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0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含“急需保护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已达42个,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已公布了四批共1372项,文化部命名了五批3068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100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二、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黄山市在2006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2006年黄山市共有非遗项目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14大类(除民间语言、曲艺外),共1325个项目(2006年安徽省共10016个项目),种类和数量在全省地市中均位列第一。经过多年申报,截至2020年底黄山市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2项(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子项目;程大位珠算作为珠算子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项,省级63项,市级12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人,省级154人,市级658人。
三、代表性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目前,我國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按十个大类来分的。黄山市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名录,民间文学(12项),传统音乐(9项),传统舞蹈(25项),传统戏剧(3项),曲艺(1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4项),传统美术(11项),传统技艺(93项),传统医药(16项),民俗(37项)。
(一)造型(技术)文化类非遗
从制成或创造的产品上看,可以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传统医药三大类,它们以技术为核心,以产品形式为终极目标,可以通过有形的赋予意义和价值的作品(产品)进行呈现。
1.文房四宝类:歙砚、徽墨、竹雕、徽笔、漆砂砚、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太平曹氏纸、新安画派、徽州手工纸、徽式装裱、墨模雕刻等。
2.与茶叶制作有关: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松萝茶、安茶、珠兰花茶等。
3.与建筑有关: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徽州三雕、徽州古建砖瓦制作技艺、黟县彩绘壁画、皖南油灰三合土技艺、徽州楹联匾额传统制作技艺、徽派盆景技艺、徽作家具制作技艺、打土墙技艺等。
4.与饮食有关:徽菜、五城豆腐干、观音豆腐、五城米酒、火腿、如意鸡、臭鳜鱼、中和汤、烧饼、毛豆腐、腊八豆腐、顶市酥、嵌字豆糖、寸金糖、渔亭糕、蜜枣、月饼、灵山酒酿、泗溪贡榧、木榨油技艺、挞馃等。
5.其它类型: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徽州竹编、根雕、手工瓷、日晷等。
(二)表演(讲述)文化类非遗
这类文化形态的非遗类别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是涉及比较广的一种类型。有徽剧、目连戏、傩舞、民歌、叶村叠罗汉等。
(三)活动(民俗)文化类非遗
通过仪式或活动来传达或完成文化表达的非遗,具有综合的、进入式的、参与式的、体验和观感相融合的特点。节日、庙会、信俗、礼俗、饮食及知识、实践等是这类非遗典型代表,通过仪式或活动特点形成可感受、可参与、可观看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把热烈、神圣、娱乐、休闲、集体合作和共享等目的融入每一个具体的非遗项目之中。
1.与祖先崇拜有关的民俗:徽州祠祭、王璧墓祭。
2.与汪华有关的民俗:丰瑞里抬汪公每年举行两次,正月十三“抬汪公”巡游祈福和六月六“抬汪公”田间看稻祈丰收的民俗。
3.与张巡、许远有关的民俗:车会、上九庙会、许村大刀灯、保安会、太子会。
4.其它相关民俗:出地方、婆溪河灯、郭村周王会、临溪庙会、二八庙会、程大位珠算法等。
四、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主要以人为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经济价值,它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还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提高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共同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不断提高传承人的责任意识和传承能力。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认清形势,依据非遗保护发展现完善措施,努力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强化舆论宣传,提高全民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意识。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措施,依法做好保护工作,努力推动徽州非遗传承创新发展,做好“四个一”:制定一个徽州非遗保护发展规划,壮大一批徽州非遗保护传承队伍,办好一场徽州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与时俱进发展好一份徽州非遗事业。
继续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活动,培训教师要以理论结合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授课,结合传承人的知识结构、技艺特点、培训需求等,进一步完善培训规划,加大对各级徽州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保护方式、知识产权保护、传授技巧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为传承人提供一个提升业务能力、解决传承困难、传承人交流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赵懿梅.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价值——兼评《徽州记忆》[J].黄山学院学报,2010(2):1-4.
[2]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徽省级非遗项目[EB/OL].http://www.anhuify.net.
[3]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徽省级非遗传承人[EB/OL]. http://www.anhuify.net/ICHPeople/index.html.
[4]黄山学院学报编辑部.丰富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J].黄山学院学报,2008(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