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尧隆
“我打死你这个不孝的畜生。你……你……你再动一斧头这柿树,我就同你这不孝畜生拼命!”
听见奶奶的叫骂声,我不知道院子里发生了什么事,慌忙关了电视从屋里跑了出来,见奶奶举着拐杖在打爹。爹一屁股跌坐在院子那棵老柿樹下,右手里拿着一把斧头,左手举过头顶,挡着奶奶的拐杖。
老柿树树干被父亲砍了一个深深的口子,就像在奶奶的心上划了一道深深的伤口。
娘也听到了院子里的响动,忙从厨房里出来,见此情景,忙扶着奶奶在石墩上坐下,一边劝慰着奶奶一边责备着爹。
院墙内那棵柿树已有好多年了,奶奶常对我们说,那是她最宝贵的东西。
曾外婆40岁才生奶奶,曾外婆生奶奶时难产,大出血死了,曾外公把奶奶当作了掌上明珠。奶奶16岁时已出落得像一枝花,是山里的一只金凤凰。爷爷家里穷,兄弟八个,爷爷便去奶奶家做了上门女婿。爷爷来提亲时,奶奶躲在帘子内向外打量,见爷爷人长得高大英俊,好似故事里多情的少年,直把奶奶看得春心荡漾,好不欢喜。奶奶至今提起当初第一次见爷爷的情景,满是皱褶的脸上仍充满了幸福的笑意。尽管没什么聘礼,但奶奶还是很满足。
结婚那天,曾外公喝得有些醉了,他对爷爷说:“对不起你伍伢子(爷爷的小名)啊,我家里穷得叮当响,你还愿意来我家。我没什么送给你,我昨天在山外带回一棵柿子树苗,你把他栽在院子里吧,望你像这棵柿子树一样,从此在这里扎根,凡事都顺意。”
爷爷接过曾外公的柿子树苗,把柿子树苗栽在院子里,并浇了水。奶奶绞着乌黑齐腰的辫子,幸福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那年山里来了一支队伍,驻扎在村子里,打土豪分田地。爷爷也想参加红军,他的想法如同柿树一样在心中扎了根。那晚,爷爷埋着脸对我奶奶和曾外公说:“我想去参加红军,只有我们穷人把地主斗垮了,我们才有好日子过……”曾外公与奶奶没有拦爷爷,他们让爷爷参加了红军,后来队伍开赴江西,爷爷随队伍走了,留下挺着个大肚子的奶奶照顾曾外公。
爷爷临走前对奶奶说:“队伍要去远方,你不用担心,等到柿子树长大了,挂满红红的柿子时,我就回来看你们。那红红的柿子挂在枝头,就是你挂在树上照亮我回家的灯笼,我一定会回来的。你要好好照顾爹,等娃儿生下来,我就回来了,那时,也许娃儿会围着我喊爹了……”奶奶低着头,咬着嘴唇,噙着泪水。
爷爷走了,奶奶开始挑起家里的重担,悉心照料曾外公和柿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柿子树似乎也感受到了奶奶的期盼,开始疯长。
春夏秋冬,数年光阴如驹过隙,柿子树早已长成参天大树,秋天一到便挂满了红红的柿子,就像一个个红红的灯笼。
曾外公也走了,爷爷却仍杳无音信。后来听说他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奶奶总是不相信,她相信爷爷一定会回来,因为柿子树已长大了——挂满了照亮远行人回家路的红灯笼。
当县民政局送来爷爷的烈士牌,奶奶一个人坐在房里哭了好多天,奶奶仿佛一夜之间就老了,她经常对着这棵老柿树自言自语:“小树已经长大了,他爹,你怎么还不回来呢?”老柿树也就成了奶奶唯一的寄托。
爹从此再也没提砍树的事。
奶奶渐渐行动不便,但她每天都要拄着拐杖拖一把椅子坐在老柿树下和人谈谈家常,一天不坐在那儿,便觉得缺了点什么。
又是一年深秋,奶奶一如既往地坐在老柿树下,眯着眼,恍惚中,她看到爷爷回来了,奶奶含着泪,喃喃自语:“他爹,你终于回来了,你看树上的柿子都红了,那是我为你点亮的照你回家的灯笼,你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奶奶喃喃着。
起风了,老柿树树枝随风摇曳,周围撒下一片片黄叶,有一个、两个火红的柿子从树上掉下来,奶奶瘦弱的身体随着柿子从树上掉下的声音一颤一颤,然后奶奶静默地靠在柿树下,沉沉睡去……
点评:
小说以柿子树为中心线索,串起了过去和现在,情节紧凑,感情真挚。全文的叙事有条不紊,跌宕有序,显示作者有较强的文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