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
黄褐斑是多发于青中年女性的一种获得性、损容性的常见色素增加性皮肤病[1]。黄褐斑主要发病于患者双侧面颊部、颏部和额部,并多成对称分布,造成患者面部皮肤受损[2]。目前关于黄褐斑的治疗方式有局部治疗、药物治疗、光电治疗和化学剥脱治疗等[3],各种方式均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但随着治疗模式的发展,联合治疗逐渐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相比于单一治疗,多种方式联合治疗能够起到更好的临床效果[4]。强脉冲光和氨甲环酸均是治疗黄褐斑比较有效的方式,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已被多次证实,但关于两种方式联合治疗黄褐斑的报道相对较少[5,6]。对此,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8 例面部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强脉冲光、氨甲环酸及两种方式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旨在为黄褐斑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更加高效的方式,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8 例面部黄褐斑患者研究对象,均为女性,随机分成A 组、B 组、C 组,每组46 例。A 组患者年龄21~47 岁,平均年龄(33.91±7.88)岁;病程0.5~10.5 年,平均病程(4.3±2.6)年。B 组患者年龄20~48 岁,平均年龄(34.12±6.38)岁;病程1.0~11.0 年,平均病程(4.5±3.5)年。C组患者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3.52±5.73)岁;病程1.0~10.0 年,平均病程(5.5±3.0)年。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了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7]中的诊断标准;②无其他色斑情况;③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②合并心、肝、肾等系统疾病者;③合并精神障碍者;④处于抗凝药物使用期;⑤妊娠期、哺乳期及绝经期者;⑥光过敏或相关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A 组患者接受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强脉冲光治疗;治疗仪器为强脉冲光治疗仪(武汉奇致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患者面部皮肤经过彻底清洁后,取仰卧位,用遮光镜遮盖眼部,将耦合剂涂于治疗区,若患者提出要求可行表面麻醉。患者接受能量为13~15 J/cm2的强脉冲光(585 nm),所设定的参数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治疗过程中,治疗头轻轻压在皮肤上至无间隙,注意更换部位时避免重合范围在1 mm 以上。治疗后立即用补水面膜冷敷,配合冷喷机镇静舒缓皮肤15 min。治疗后避免阳光直射,每4 周接受1 次治疗,共治疗5 次。氨甲环酸片(上海信谊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040,规格:0.25 g×30 片)口服,0.25 g/次,2 次/d。B 组患者仅接受强脉冲光治疗,具体方法同A 组;C 组患者仅采用氨甲环酸片治疗,具体方法同A 组。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效果,判定标准:若患者面部色斑消退面积>60%且颜色明显变浅则为显效;若面部色斑消退面积30%~60%且颜色有所变浅则为有效;若患者面部色斑消退面积<30%且颜色无明显变浅迹象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治疗前后MASI 评分及下降率,公式为MASI评分=0.3A(f)[D(f)+H(f)]+0.3A(lm)[D(lm)+H(lm)]+0.3A(lm)[D(rm)+H(rm)]+0.1A(c)[D(c)+H(c)]。其中,A 表示面积,D 表示颜色深浅,H 表示色素分散程度,f 表示前额,lm 和rm 分别表示左右面部,c 表示下颌。根据公式MASI 下降率=(治疗前分值-治疗后分值)/治疗前分值×100%计算三组患者治疗后的MASI 下降率。③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治疗后对患者进项为期1 年的随访,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色素沉着、月经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 A 组总有效率82.61%明显高于B 组的47.83%和C 组的52.1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 [n(%)]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MASI 评分及下降率比较 治疗前,三组MAS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MASI 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A 组MASI 评分低于B 组和C 组,MASI 评分下降率高于B 组和C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MASI 评分及下降率比较()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MASI 评分及下降率比较()
注:与A 组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5
2.3 三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 三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n(%)]
黄褐斑属于中老年女性的皮肤疾病,其属于色素沉着病,皮肤受到阳光照射后面部颜色加深,皮损数量增加,该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通常认为该病和妊娠、长期服用避孕药、月经紊乱等因素导致血清雌激素水平出现变化等情况有关。黄褐斑的治疗难度相对较大,且复发率较高。通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褐斑主要是通过抑制黑色素消退,促进分解黑色素进行治疗。黄褐斑一般会通过外用氢醌乳膏、内服维生素等方法进行治疗,虽然能够产生一定临床效果,但是同时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氨甲环酸片已成为治疗黄褐斑的成熟药物,其能够对胞浆素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对色素细胞的增殖以及黑色素的形成产生阻断作用。目前,部分学者表示,氨甲环酸的结构和络氨酸酶比较相似,能够对黑素细胞及角化细胞之间的关系进行竞争性干扰,从而对黑素细胞产生黑素量进行控制,但如果单用氨甲环酸,无法对陈旧性色斑的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介入光电手段进行辅助治疗[7]。
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理论依据早在2001 年就被提出,其主要原理是光的选择性光热作用和光化学作用,色素团块经过混合波长的强脉冲光照射后会产生瞬间的爆破效应,色素团块均会被分解为色素粉尘,会随着皮屑脱落或者经过淋巴循环排出体外,临床研究中已经证明了该方法安全有效,但如果治疗过程中能量控制不当,会对患者皮肤造成一定的损害,过强能量则会增加色素沉着风险,过弱的能量则无法起到良好的临床疗效,这是因为黄褐斑处色素细胞功能相对活跃,如果受到强烈的过刺激则会诱发络氨酸酶活性,加重色斑[8,9]。然而,目前鲜有将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斑病的临床研究,因此本文对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的黄斑病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结果显示,A 组总有效率82.61%明显高于B 组的47.83%和C 组的52.1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MAS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MASI 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A 组MASI 评分低于B 组和C 组,MASI评分下降率高于B 组和C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是一种安全且效果更好的黄褐斑临床治疗方式,这与石莹莹等[10]的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能够有效提高面部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面部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情况,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