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介质及TNF-α、IL-10、IL-6 水平的影响

2021-12-07 11:20宋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1期
关键词:孔镜椎间腰椎间盘

宋飞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多发病,主要病因是由于年龄增长椎间盘发生退变,其中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下降,纤维环开始出现裂隙,髓核也逐渐失去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此基础上发生损伤或与外力作用下椎间盘会发生破裂,导致纤维环和髓核向后突出,压迫神经产生腰痛等症状,其中腰痛和坐骨神经痛是95%以上患者都会出现的症状[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案,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是开窗术,此术式便捷操作,手术时间短,复发率较低,但术中造成的创伤较大,导致患者恢复时间较长[2]。椎间孔镜手术是使用特殊设计的椎间孔镜和配套手术器械等完成的微创手术,其手术造成的创伤小,并且不会损害脊柱的稳定性,手术安全性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椎间孔镜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介质及TNF-α、IL-10、IL-6 水平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78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19 例;年龄36~73 岁,平均年龄(62.57±8.86)岁;病程2~11 年,平均病程(6.82±2.13)年;病变椎体分布情况:腰椎L3~48 例,L4~519 例,L5~S112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8 例;年龄37~75 岁,平均年龄(64.57±9.20)岁;病程3~12 年,平均病程(7.08±2.32)年;病变椎体分布情况:L4~517 例,L3~49 例,L5~S11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临床疾病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3]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诊断标准为参照。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者;②经影像学检查确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③年龄>35 岁者;④进行直腿抬高试验后测试结果为阳性者;⑤此前未接受过相关治疗者;⑥均有手术治疗指征者。排除标准:①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者;②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④肝肾功能异常、精神行为异常者;存在主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⑤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开窗术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术前定位采用C 型臂X 线机,进行单侧椎板开窗术,将病变间隙棘突作为中点做3~4 cm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后剥离棘突软组织以及椎板后软组织,使硬膜囊和神经根显露,切除椎间盘和脱落的髓核组织,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止血,引流后关闭缝合,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采用椎间孔镜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进行局部麻醉,于病变节段后正中线旁10~13 cm 进针,在C 型臂X 线机透视下沿椎间盘进行穿刺,切开5~7 mm 的皮肤作操作孔,放置扩张管和工作套管,确定椎间隙位置及穿刺深度后置入椎间孔镜,取出病变与脱离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后冲洗切口,取出手术器械并缝合,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连续观察7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7 d 的疼痛介质、TNF-α、IL-10、IL-6 水平。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切口长度。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 采集空腹静脉血约5 ml,以3500 r/min 离心15 min 取上清液,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5-HT、DA、NE 水平。炎性因子水平,采集血液与血清制备法同疼痛介质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 疼痛介质比较 术前,两组NE、DA、5-HT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两组血清NE、DA、5-HT 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血清NE、DA、5-HT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 疼痛介质比较(,ng/ml)

表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 疼痛介质比较(,ng/ml)

注:与对照组术后7 d 比较,a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 血清TNF-α、IL-10、IL-6 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血清TNF-α、IL-10、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两组血清IL-6、TNF-α 水平均较术前降低,IL-10 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且观察组血清IL-6、TNF-α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10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 血清TNF-α、IL-10、IL-6 水平比较(,pg/ml)

表3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 血清TNF-α、IL-10、IL-6 水平比较(,pg/m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5

3 讨论

由于腰椎间盘的纤维环、髓核以及软骨板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而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劳损积累和外力因素的原因使椎间盘发生纤维环破裂,导致破裂处的髓核组织从后方或椎管内脱出,造成刺激或压迫相邻脊柱神经根,使患者腰部疼痛产生以及双下肢或一侧下肢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出现,是骨科常见的一种疾病[4]。“开窗”是指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后方进入椎管的一种手术方法,使用咬骨钳和骨凿等工具切除部分椎板及关节突,进入椎管使突出的髓核和神经根充分暴露,对神经根所在部位减压,但手术切口较大,患者恢复速度较慢,且患者脊柱直接暴露空气中容易发生感染。

椎间孔镜手术是一种脊柱微创型手术,其手术切口较小,且出血量较少,术后缝合较为简单,是同类手术中对患者创伤最小的椎间盘突出治疗方式。椎间孔镜能够在椎间盘纤维环之外和椎间孔安全三角区之间彻底切除脱垂髓核与增生骨质,使突出髓核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消除压迫神经导致的疼痛,同时椎间孔镜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小,且恢复较快,患者接受度较高[5]。由上述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且术后7 d 观察组患者血清NE、DA、5-HT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椎间孔镜手术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疼痛介质水平,减轻患者疼痛,与蔡进奎等[6]研究结果相符。炎症反应是能够导致疼痛的一项重要因素,而腰椎间髓核对硬膜囊和神经根也有致炎作用,因此患者的疼痛症状与局部炎症密不可分。石化洋[7]研究结果显示,TNF-α 和IL-6 都是由炎症细胞分泌产生的促炎因子,其是拥有强大生物学效应的内源性多肽,主要由免疫系统细胞生成,TNF-α 和IL-6 可介导多种免疫反应,能够参与启动和放大早期炎症反应,因此TNF-α 和IL-6 水平上升,患者炎症反应加重,疼痛加重。IL-10 是抗炎细胞因子,也称为人类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其通过活化的巨噬细胞来抑制如TNF-α、IL-6 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其水平降低,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失衡,患者病情加重,因椎间孔镜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小,可降低术后感染率。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术后7 d 血清IL-6、TNF-α 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血清IL-10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椎间孔镜手术可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IL-6、TNF-α 水平,血清IL-10 水平升高,患者炎症反应减轻[8]。

综上所述,椎间孔镜手术可有效缓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血清IL-6、TNF-α水平降低,血清IL-10 水平升高,患者炎症反应减轻,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孔镜椎间腰椎间盘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