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岳,伦 怡,叶永飞
(河北北方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心理发育的突变期,他们一方面身心快速发展,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另一方面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将会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在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要求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下,很多学生的学习依然依赖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为解决这一问题,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出发,深入分析当代学生特点,以便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马斯洛理论把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大类,把需求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其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最基本的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逐层增高的需求成为人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图1 马斯洛五级层次需求理论模型
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的双向作用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1]111。可以看出,学习导致的结果是长期的,会对以后的活动有指导作用。学习过程本身也是潜力开发的过程,人们通过学习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
与旧时代灌输式的学习不同,新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注重激发学生内心的力量,依靠学生的好奇心和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不断努力。新时代的学习概念处于层次需求理论的最高层,即自我实现需求。
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问题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学生认为和教师有代沟,不愿与老师交流;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想法,教育无从下手。下文将从层次需求理论的角度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教育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与依法治国的稳步推进,中国不仅在实现全民脱贫的战略目标上取得了决胜性成果,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2]。这一伟大成就为满足层次需要的前两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会受到经济、社会、技术乃至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科学的早教观念与营养理念的不断推动下,学生的生理发展明显加快,在身高、体重和身体发育方面均有显著变化[3]。心理特点上,中学阶段的学生开始拥有自我意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疑惑甚至心理问题。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和复杂多样的网络环境极大拓宽了学生视野,学生思想更活跃,更独立自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迫切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学以致用、不断进步和有健全人格的创新型人才。中国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唯分数论”的教育观念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根深蒂固。
“唯分数论”的教育观念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尊重需要,一味采用题海战术,靠外力过度压榨学生,而不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原本朝气蓬勃的初中生逐渐变得消沉压抑,甚至产生心理疾病。越来越高发的青少年自杀事件是他们脆弱、无助和绝望的反抗。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主要需求已上升为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图2)。作为教师,应该客观正视学生的需要,在借助新的教育技术与手段的同时,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尊严,愿意为自己而学,最终达到自我实现需求。
图2 当代学生主要需求
“灌输式”教育方法主要依赖外力压迫,且常伴随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暴力手段的使用把学习从自我实现需求拉低到了安全需求,通过外力迫使学生学习,属于时代局限性下的妥协之举。就当代而言,社会已经基本满足了学生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学生的需求已上升到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阶段。但很多教育工作者尚未意识到这一点。
中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旨在实现共同富裕,但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在教育方面,这一矛盾亦有所体现,各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学生发展存在阶段性和差异性。不同情况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为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与尊重需求,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需求,教师应当与学生平等交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相信学生,教师行为与学生需求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教学策略与对应的层次需求
学生社交需求的满足离不开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者与学习者平等交流的最佳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减少校园欺凌,对校园欺凌的后果起缓冲作用[4]。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也是独立的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采用“俯视”的姿态与学生交流。交流是一种艺术,教师应善用这种艺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和动作调动学生情绪,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集中于学生的可控部分,对优秀行为精准肯定,对不良行为提出建议,不要使用过激词语。不对学生的不可控部分过度评价,更不可上升到人格层面。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肢体动作、表情和眼神都是交流的媒介。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从该角度讲,哪怕学生只是看着教师,也会受其影响。教师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切忌双重标准。要真正做到与学生平等沟通和相互包容,让学生获得归属感。交流是双向的,在学生表达观点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在倾听中寻找重点,不要过早批判,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
社交需求也称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隶属于某一群体并享受一定地位的需要,体现为个人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大脑和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对复杂的情景分析和逻辑关系还不能像教师一样处理得当。困扰学生的问题在教师看来可能很简单,这往往导致教师对学生不理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耐烦,从而引发其对学生的冷暴力甚至言语攻击。学生既得不到尊重,也没有体会到归属与爱。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不自信和自我怀疑情绪。
初中生是未成年人,生理与心理均不成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犯各式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在教师眼里可能是需要处理的麻烦,但却是客观存在和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正视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好引路人,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满足他们的社交需要。
尊重需求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在马斯洛的理论中,自我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尊重和自尊。中小学生在身体素质、思想水平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不能与成人相提并论。在教师面前,学生处于天然弱势地位,容易发生一言堂和语言暴力等不尊重学生的现象。这些不良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使学生自卑,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今后的成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的寄语: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和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和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味的“大先生”。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得到学生尊重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与交往过程中获得尊严感,从而树立自尊,健全人格。尊重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就能使人充满自信,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归宿。自尊使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使人更有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应充分相信学生。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学生的社交需求与尊重需求被满足的前提首先是建立师生间的信任。教师只有在内心真正信任并欣赏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真诚对待学生,进而真正为学生带来正向引导,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带着负面的预设立场进行教学工作,则很难做到尊重、理解和平等。负面情绪会通过交流影响学生,导致师生进入一种对抗状态,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如果教师和学生时常处于对抗状态,就会激起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一旦学生心理防御机制被触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将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此时教师表述的一切都会被学生认为是错误和无用的。因此,信任是保证师生交流效率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获得满足,开始转向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基于层次需求理论的教学策略其核心内容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层次需求理论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是独立和发展中的人,充分相信学生,本着理解、平等和尊重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与尊重需求,并逐渐上升至自我实现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满足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同时,理解、平等和尊重也促使教师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进而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
时代在发展, 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若想让学生能够持续自主地学习,养成终身学习意识,就必须明确学习在层次需求理论中所处的位置,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度。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而点燃火焰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