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帆
(北京服装学院 语言文化学院,北京 10002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目前,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大班授课,班级容量饱和,加之缩短课时造成授课时间有限,英语课堂无法形成有效互动;(2)艺术专业学生具有明显的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倾向,对于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动机不强;(3)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英语学习存在焦虑情绪;(4)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造成其英语学习存在惰性心理。如何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及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是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不得不从课堂面授全面改为线上网络授课,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甚至教学评价都受到了影响。这次疫情不可避免地给教学工作带来不便,但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引发了对于未来教学发展趋势的思考,为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挑战。(1)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广泛使用网络资源,利用各线上平台提供的海量学习资源,学生得以更加系统地进行学习,同时也加强了文化输入,开阔了眼界。(2)在互动交流方面,由于线上平台提供语音和文字等多种互动形式,避免了传统课堂上一人回答、众人等待造成的时间浪费。教师可以同时关注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快速整合、分析,找到共性,并迅速予以回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3)在教学活动方面,通过网络交流,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焦虑情绪,更加乐于参与互动,很多平时不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弥补了课堂教学由于时间有限造成的互动缺失。(4)在教学评价方面,线上平台提供完整的在线学习数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线上学习时长一目了然,方便教师统计成绩,线上翻译、作文批改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当然,线上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师无法第一时间看到学生的反应,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语言交流是面对面的交际方式,是集身势语、目光交流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表达,只通过网络无法完成真正的互动。此外,课堂作为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合线上、线下教学的优缺点,构建一个线上+线下的多模态、立体化教学模式成为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艺术专业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指不拘泥于课本知识,打破单面向的线下教学和单一的考核标准,通过提供多元化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评价体系,完成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建构。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者不是被动地等待和接受传递过来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在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历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论,并且赋予它们实际的经验以及价值[1]。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不再是教学的客体,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需要为学生创设问题平台,引导学生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互动、交流、协作、讨论等方式对新知识进行重新建构。教师需要通过任务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艺术专业学生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了解其学习需求,利用其自身优势,积极引导与辅助其进行自我开发与挖掘,唤起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才是增加他们互动交流、克服惰性心理的关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艺术专业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创立了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选择、确认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提倡从做中学,鼓励积极主动的自我探索,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同时也作为教育的主体。人本主义还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师生沟通、相互理解,共同建构外语学习的氛围。人本主义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完成学习目标[2]。艺术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焦虑情绪、惰性心理以及动机不足等消极态度大部分源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未能有效关注学生的需求,导致艺术专业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提供其感兴趣的教学资源,鼓励其主动探索,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进而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艺术专业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全面改革,以丰富、灵活的方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满足其英语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克服焦虑情绪,增强互动,并通过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努力与付出给予肯定,符合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念。
1. 教学内容立体化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需求,提供满足学习者要求的教学内容。与传统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不同,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以学生需求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前提,将人性化、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融入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艺术专业学生对于大学英语学习具有以下需求:(1)学生希望英语能够作为工具促进其专业拓展;(2)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用英语进行职场交际;(3)希望学习有关雅思、托福等国际考试的内容,满足出国深造的愿望;(4)英语学习能够有助于提高其全面素质,增强跨文化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为了满足学生全方位的需求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工具类英语培训,即在教学中增加雅思、托福、国际人才英语(以下简称国才)考试等社会化考试训练模块,力求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术深造和工作就业挂钩。第二部分为专业类英语拓展,增加学生艺术专业词汇输入,教授专业篇章阅读技巧,为艺术专业英语的学习做好准备。第三部分强调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文性知识特别是与艺术、时尚相关的知识输入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与灵感获取至关重要。以英语为工具,大量阅读时尚史、艺术史等相关背景文献,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而且也助其敲开艺术之门,为专业拓展扫清道路[3]。第四部分为课程思政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民族自信,为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2. 教学手段立体化
在教学手段上,综合不同教学媒介的特点,建立多种教学手段共存的立体授课模式,即“线上平台学习+课堂分享展示+直播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线上平台学习”充分利用各平台提供的线上课程,布置学生进行课下自主学习。线上课的教学内容经过专家的反复斟酌,条理清晰,讲解明确,特别适合词汇语法类基本技能的培训;同时还可以依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对学习进度进行个性化调整,相较于传统课堂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做到了差异化教学。涉及学生艺术专业领域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分享的方式布置学生观看与学习。丰富的线上资源不但保证了知识的输入,还充分利用了课外时间,是完成语言输入与文化拓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分享展示”即传统的课堂教学。无论如何缩减,课堂面授始终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才能通过观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实行因材施教。在面授时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教师的个人魅力,师生会产生情感共鸣,通过近距离接触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输入场所,而是师生进行交流反馈,甚至是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的舞台。艺术专业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性格外向、积极,尽管由于英语基础薄弱会产生焦虑情绪,但他们喜欢具有趣味性且能够展示自身优势的课堂活动。因此,在课堂分享环节可以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能够表现其专业优势的英语活动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乐于表达与分享。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课堂交流展示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直播互动交流”解决了课堂时间有限、互动答疑不充分的问题。由于英语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在传统课堂上不敢表达,而学生在直播间里可以通过留言、弹幕、语音等多种形式回答问题或提出疑问,避免了传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由于不自信产生的尴尬。而且钉钉、腾讯会议等线上直播会议室可以满足多人讨论,使在传统课堂上难以实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得以顺利进行。由于线上聊天的氛围宽松、平等,学生减少了焦虑感,英语表达与交流的积极性大增。此外,教师能够同时关注众多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抓住问题的共性,迅速做出解答,效率远远高于课堂教学和课下答疑。“直播互动交流”非常适合教学答疑环节,同时也是进行口语互动训练的好方法。
3. 教学活动立体化
根据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不同需求,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可从专业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着手,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专业拓展,培养实用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1) 专业拓展类活动。艺术专业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将英语作为媒介工具开展的艺术资源库建设和艺术专业英语泛读材料收集整理两项活动,由于与艺术专业联系紧密而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在资源库建设活动中,学生围绕西方20世纪的社会生活、政治文化特别是时尚、设计、艺术流派、音乐、舞蹈以及建筑等领域的发展及成果进行资料收集、整合,通过对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资源进行整理,勾勒出不同时代时尚演进的特征,为专业创作提供了灵感,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泛读材料的收集整理活动针对艺术专业英语教材稀缺的状况,旨在打造一本真正属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泛读教材。教材内容由师生共同讨论产生,学生搜集外文资料并进行增减、整合,最终完成由时尚面貌、时尚设计师、时尚单品、时尚偶像、艺术与亚文化六个单元构成的艺术专业泛读教材并结集出版。上述两项活动本着英语服务于专业学习的理念,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任务型学习。通过活动,学生的资源搜索、英语阅读、文本整合、口语表达、语言交际、小组合作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提高,还拓宽了文化视野,提高了艺术素养,丰富了创作灵感,是英语与艺术相结合比较成功的实践活动。
(2) 实用工具类活动。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需求各异,因此以学生需求为基础的个性化英语教学极其必要。有些学生希望英语能够对其未来的职场生涯有帮助,教师可向他们推荐剑桥商务英语BEC、国才考试等实用型英语学习与测试系统。对于打算出国深造的学生,教师可指导他们进行雅思、托福考试的针对性学习,并依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要求进行口语训练,以适应国际测试对于语言表达的要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可依据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建立不同方向的线上学习小组。教师通过线上直播会议室进行指导、答疑,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差异化指导、个性化答疑。
(3) 才华展示类活动。艺术专业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乐于参与活动的特点,并且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及表现力。但薄弱的英语基础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使他们对于英语学习产生了焦虑心理。通过英语配音和戏剧表演等活动,将线下英语课堂打造成学生展现才华的舞台,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英语学习热情。影片的选择以时尚、艺术类为主,学生课下观看并撰写观后感,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电影片段的配音或表演。为了达到完美的展示效果,学生会反复进行模仿、训练,其英语发音与语言表达都有很大的提升。在撰写观后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深度分析与思考,思辨能力与英语写作能力也显著提高。戏剧排练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自由的表达与展示使他们重拾英语学习信心。
(4) 思政思辨类活动。思辨能力对于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学生言之无物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课程思政在教学中又经常出现思政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通过引导学生对于思政主题进行批判性思辨,将思政教育切实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别于传统的英语演讲,教师要求学生从当下流行话题中选取讨论主题,例如从微博热搜中选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与辩论。鉴于传统课堂演讲时与听众缺乏互动的问题,该活动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一个小组演讲时,其他小组通过详细的评估量表对其各方面进行打分评价,在演讲结束后公布打分结果并陈述打分依据。在互动过程中,思政主题成为全体学生深入思考的内容,在提问与辩论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交互性的评价与互动使课堂演讲摆脱了单面向的展示,带动了听众的参与热情,辩论与思考也提升了学生对于演讲主题的认识。
(5) 创新实践类活动。很多英语课堂活动被诟病过于纸上谈兵,不具备实用性,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各院系组织的活动,通过亲身参与活动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或通过模拟真实情景进行语言交互实践是进行英语创新实践的重要途径。利用北京服装学院时装周与时尚传播国际峰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翻译与服务工作,使其在实际运用中认识英语作为国际交流工具的重要性,将语言学习从课堂教学转入实际应用,为学生的英语学习与专业拓展开启了一个新天地。在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的同时,教师也创设模拟情境为学生英语与专业的结合创造机会。例如结合服装设计、服饰设计、艺术设计专业以及传播学、广告学和摄影等专业学生的优势,配合北京服装学院创意集市活动,将活动设计为时尚创意与时尚传播两个环节,全程模拟时尚艺术品从创作到传播的全过程。具体操作如下:首先,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分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将其参加创意集市展卖的首饰、服装等设计作品进行搭配,绘制效果图或以实物进行展示,阐述其创作灵感及设计理念,用英语完成时尚发布;摄影专业学生负责拍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橱窗展示与平面广告设计策划,并用英文进行创意解读。接下来传播学和广告学专业学生对于作品的推广与市场投放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制作策划书,完成艺术设计作品与市场的对接。该教学实践与真实的时尚活动相结合,利用学生各自的专业知识进行项目实践。由于活动基于学生自身的作品,突出各自的专业优势,英语成为实践创新的媒介工具,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获得了全方位的锻炼[4]。
4. 学习评价立体化
教学是一个根据信息反馈而不断发展的形成性过程。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观念和错误假设;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学生及时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5]。对于学习评价,维果斯基赞成既强调过程又强调结果的“动态评价”,认为应该着重研究如何评价学习者取得进步的方式及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进步。他指出静态测试方法仅能反映个体的目前发展水平,而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动态评价有利于解释个体的潜在发展水平[6]。
在针对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中,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自我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三者结合。除了以期中、期末考试形式出现的终结性评价外,该教学模式更倾向于形成性评价,充分利用智能网络平台,将学生网络学习的时长、学习成果、测评结果等数据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同时通过小组互评形式对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因素加以关注。此外,要求学生撰写个人学习日志,进行自我反思与学习总结,从自身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寻找差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具有可行性的改进方法。网络数据支撑的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以学生自评为主的诊断性评价可以提高其自我监控能力,促进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多方评价以及多种评价模式相结合的立体化评价系统能够帮助师生全方位了解学习状态,及时进行反馈与督促,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并客观评价其学习成果。
艺术专业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践,将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拓展、人文素养提高、社会活动实践等多种训练相结合,为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提出新的教学实践改革模式,也为后疫情时代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在后疫情时代,艺术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着挑战,同时也存在各种机遇,通过有效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设计能够满足艺术专业学生需求、提高其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是今后一个时期教学探索的方向。希望艺术专业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能够为兄弟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