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
(中国种子协会国际合作分会,合肥230088)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约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粮,而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并将其商业化的国家,为全球粮食大幅增产开辟了新途径。总结我国杂交水稻种业“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及发展趋势,不仅有助于为中国种业“走出去”提供借鉴,提升中国种业乃至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惠及全球人口,更有助于保障世界粮食安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水稻种植面积约1.67 亿hm2,生产总量约7.56 亿t。亚洲作为全球水稻主产区,水稻产量达到6.8 亿t,占全球水稻产量的89.9%,其中中国水稻总产排名第一。
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目前已推广至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海外种植占比偏低,仅700 万hm2,占水稻面积比例仅5.3%。海外种植杂交水稻国家中,印度杂交稻种植面积最大,约300 万hm2,占比也仅7%;菲律宾和孟加拉均约70 万hm2,占比分别为16%、7%;巴基斯坦约50 万hm2,占比最高,约17%;越南近年杂交稻面积下降,约22.5 万hm2,占比仅3%。
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着重要意义,但从目前全球杂交水稻推广情况来看,海外杂交水稻种子市场潜力巨大!
杂交水稻是我国具有研发优势和技术领先的作物,是中国种业“走出去”的“战略产品”,是中国农业“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据统计,2014—2019 年,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年平均出口数量达到1.93 万t,出口金额为0.64 亿美元。其中2019 年杂交水稻种子出口数量是1.75 万t,占全部种子出口数量的比例高达70%左右;出口额为0.63 亿美元,占比30%。水稻是我国种业“走出去”的重要作物,对我国种业“走出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杂交水稻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之所以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杂交水稻贡献巨大;巴基斯坦年推广杂交水稻约50 万hm2,可实现粮食增收150 万t,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孟加拉年推广杂交水稻约70 万hm2,实现粮食自给;中国杂交水稻在非洲的推广,为非洲地区战胜饥饿和贫困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球仍然有30 多个国家存在粮食危机,杂交水稻“走出去”将有利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推进全球农业进步。
根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2019 年中国农作物种子(苗)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报告》统计,2019 年中国水稻种子的出口国主要以东南亚为主,排名前五的国家是:巴基斯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尼泊尔。其中,出口到巴基斯坦1.05 万t,折合0.38 亿美元,占水稻种子总出口额的60%。而据不完全统计,2020 年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数量较上年增长10%。目前,国内杂交水稻出口业务开展得比较好的企业有隆平高科、荃银高科、湖北省种子集团、重庆中一、福建科荟、红旗种业、庆发禾盛、四川禾嘉、袁氏农业等。总结这些企业杂交水稻种业“走出去”的探索与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具有清晰的海外发展战略指导。隆平高科为梦前行,积极践行袁隆平先生提出的杂交水稻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种遍全球梦,推进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种遍全球各地,致力消灭地球上的饥荒;荃银高科创始人张海银先生在2002 年公司成立之初提出“科技先行、资本与实业相结合、国内外同步发展”战略,积极做大海外市场,为中国种业强国建设不断助力;湖北省种子集团1999 年起实施种子“走出去”战略,深耕海外市场20 多年,与40 多个国家建立密切联系,与10 多个国家签订合作协议,在海外建立5 个试验站和育种中心,海外拓展取得积极成效。
二是具有强大的科研支撑。国内优秀种业企业如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福建科荟等利用自身的研发优势,纷纷在东南亚、非洲国家建立杂交水稻研发中心及测试网络,开展本土化研发,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国际化战略。隆平高科构建了国内领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和测试体系,组建了国际先进的生物技术平台,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稳定在10%左右,近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近10 亿元,其在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水稻品种研发已经进入成果集中产出阶段,育成品种在当地市场具备明显竞争力。荃银高科则是坚持走“以科研为源头、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之路,并牵头聚合国际顶尖水稻科学家团队,成立“6+1”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及上海中科荃银,开展基因组学指导下的分子设计育种,推进育种转型升级,并在孟加拉、西非等地建立本土化研发机构,针对需求开展品种选育工作。福建科荟种业也高度重视科研体系建设,在越南建设杂交水稻研发基地,选育抗性强、高产、优质,适应当地需求的水稻品种。
三是积极推进本土化发展。为践行国家“走出去”战略,实现本土化经营,国内种子企业纷纷开展海外投资,设立本地公司,开展“育、繁、推”一体化业务,深耕海外市场。隆平高科、荃银高科、湖北省种子集团、江苏明天、重庆中一、福建科荟、四川西科、四川国豪、广西万川等公司在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安哥拉、缅甸、越南等地已建立分、子公司。隆平高科菲律宾公司于2014 年成立,市场占有率在菲律宾(国内及跨国)种子公司位居第3~4 位;荃银高科安哥拉公司成立于2016 年,是安哥拉第一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公司;湖北省种子集团巴基斯坦HS 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 年,其充分利用当地有效的自然环境资源,全面提升企业在当地影响力和盈利水平;广西万川种业公司于2017 年在越南注册成立万川种业越南北江分公司,为万川种业在越南市场的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隆平高科承担援利比里亚项目,为境外农业人才提供培训;荃银高科从2009 年起全程参与了盖茨基金绿色超级稻在亚洲和非洲的适应性种植筛选试验项目,承担绿色超级稻在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的适应性种植及在印度尼西亚和坦桑尼亚的示范种植任务;重庆中一积极承担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并开展技术培训。通过积极参与发展中国家农业人才培训项目,促进海外杂交水稻发展,协助中国企业在本地开展杂交水稻推广,培养我方潜在客户,同时提升企业国际影响力。
五是行业协会为种业“走出去”提供协调与服务。中国种子协会积极组织参与行业会议与活动,为种企“走出去”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并开展目标国种业政策信息调研,为种企“走出去”提供行动指南;同时帮助协调解决贸易争端,为种企“走出去”提供必要保障。如2018 年发生出口巴基斯坦杂交水稻种子“转基因”事件,中国种子协会国际合作分会及时协调中、巴各方,妥善处理了这一事件,减少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直接经济损失,维护了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
在当前中国杂交稻种在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方面有显著优势的背景下,以及国内杂交稻种供给结构性过剩已趋于常态化,且国际贸易环境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去”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经营模式从种子贸易向育繁推海外本土化发展。随着国内种子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出口贸易环境恶化、风险不断增加,中国本土研发品种不能充分适应和满足海外气候条件及品质需求,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竞争力不断下降,育繁推海外本地化势在必行。
二是增长方式从内生性发展向“内生+外延”发展转变。自2014 年以来,国际种业市场正式进入资源整合的“强强联合”时代。其中就有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陶氏和杜邦合并、拜耳收购孟山都,推动全球种业进入三强鼎立时代。中国种业要想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与当地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及并购重组等外延性发展是重要途径。
三是业务内核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随着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能力不断加强,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在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接轨(如《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91 文本)的前提下,向海外输出杂交水稻技术,与当地资源有效结合,发挥中国杂交水稻育种领先优势,提高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现行种质资源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杂交稻种子“走出去”、缺乏国际胜任型人才、国际投资存在风险、海外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加强以及企业间恶性竞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国家正在筹建海南自贸港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这将有助于加快推动种质资源的国际交流与应用;二是搭建国际人才教育平台,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国内外优秀学子,储备人才资源;三是行业协会和企业充分联动,对投资环境进行充分调研,掌握所在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状况、市场情况、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做好风险防控;四是“走出去”企业加强境外知识产权保护,同时中国政府在杂交水稻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施加影响力;五是“走出去”企业对外抱团发展,步调一致,以便获得更大的利益空间。
当前,中央明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并提出“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中国杂交水稻在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充分利用中国杂交水稻优势,并以此为突破点,积极推进中国种业“走出去”,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推进我国种业强国建设,更有助于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解决饥饿与贫困,还有助于扩大我国国际政治外交地位和影响力,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提升中国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