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稻的百年传承与发展

2021-12-07 10:56杜振东
中国稻米 2021年4期
关键词:京西稻田

杜振东

(海淀区京西稻文化研究会,北京101300;作者:13511023776@126.com)

2014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指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北京市和海淀区各级领导通过认真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具有300 多年皇家历史文化的京西稻,努力创造条件和积极申报,京西稻作文化系统于2015 年10 月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于2021 年3 月1 日起实施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将京西稻田永久纳入“三山五园”保护规划之中。

1 深厚的皇家文化底蕴

纵观人类赖以依存的食粮,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占据主体。水稻种植区域几乎遍布全球,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以它为食物来源。中国是水稻的起源地和主产区,产量占全球之首,有1 万多年的栽培稻历史。

若问北京种稻始于何年?专家学者认为至少可追溯至西周、先秦时期。《周礼·职方氏》记载:“幽州……谷宜三种”。对这3 种谷物,汉郑玄注为“黍、稷、稻”。此为间接推算北京种稻的初始时间。而直接记载北京种植水稻是始于东汉时期。《后汉书·张堪传》曰:“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东汉时期的狐奴县(今顺义区前鲁各庄一带)是北京乃至京北地区第一块水稻田。

海淀古时泉多水阔,与狐奴县水貌相似,两地间步行1 天可达,种植水稻的历史应与古顺义相同。但人们所称的京西稻,是由清代康熙、乾隆帝选育和带来的“御稻米”“紫金箍”等优良稻种,结合本地传统品种,在海淀“三山五园”内外种植,用“天下第一泉”的水灌浇,具有政治、经济、技术、生态、文化、景观等多重价值特征且不可复制的稻作文化系统。

清代“三山五园”是与紫禁城并重的政治中心,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都城。京西稻恰恰是这座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清王朝特色景观和皇家农耕文化系统。为记录农史和当时心情,7 位清帝撰写带京西稻的诗高达500 多首。为传承种稻养蚕纺织技艺,5 位清帝令人绘制耕织图并配诗。京西稻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贡米不同,它是从康熙帝开始,改由内务府负责御园管理的奉宸苑负责,其下属青龙桥稻田厂实施官种,属于御田、御稻、御米。康熙帝亲自推广早御稻优良品种,并在承德避暑山庄御瓜圃内种植早御稻,获得成功,结束了长城以北不种水稻的历史[1]。之后康煕帝又将目光转向南方,并作《早稻诗》:“紫芒半顷绿荫荫,最爱先时御稻深。若使炎方多广布,可能两次见稻针。”康熙帝令苏州织造李煦、江宁织造曹寅推广他的早御稻。当年六月收割后再接种第二茬水稻,但效果不理想。翌年李煦按康熙帝朱批,在李英贵指导下,提前十余天插秧,秋后两季稻产量比当地传统一季稻增加约五成,康熙得知喜讯后非常高兴。

从康熙帝始,还独辟蹊径在御苑中开辟稻田,雍正也相袭成规。乾隆称之为“皇考耕藉田,岁岁禾双穗。谓是御园中,朝暮便亲视”。雍正初年在圆明园内建“田字房”。主殿为田字形,“田”意为耕地,清帝每年都要在这儿举行犁田仪式,又故称“田字殿”。经2020 年底考古证实,殿东、殿北有稻田,是清帝观稼验农之所。圆明园“北远山村”也是稻田遍布,“水村图”“稻凉楼”等房舍名称都与农事有关,附近还有“观稻亭”。

康熙帝几乎每天食用自己选育出的早御稻米,并将其献给皇太后。康熙三十九年,正值孝惠章皇太后60 大寿。康熙帝亲制《万寿无疆赋》等珍贵寿礼,连同御厨挑选出1 万粒御稻米,精心做成“万国玉粒饭”和名贵菜肴及果品一起献上。当皇太后品尝玉粒饭时,康熙帝又跳起蟒式舞以表孝心。这让皇太后非常激动和开心。

乾隆帝于1750 年在清漪园西北部设计修建了一处以河湖、稻田、蚕桑等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江南水乡情趣的耕织图景区。乾隆帝在这里创作几十首京西稻诗。在玉泉山静明园稻田、水泊的北侧山根,修建了一座“课耕轩”。至此,“三山五园”的核心区域种植上万亩皇家稻,成为御苑的有机组成部分。水秀山清、桃红绿柳伴随着百顷“绿海黄云”,是御园景观的独特招牌。乾隆帝在静明园写有130 多首京西稻诗。

乾隆帝还兴修约10 里长的石槽,引香山双清泉、樱桃沟泉、碧云寺卓锡泉等在广润寺汇集成一股泉流,向东与玉泉山泉湖融为一体。玉泉湖一股流入乾隆修建的高水湖、养水湖等。高水湖从三孔闸往东流入金水河,再入长河,可灌溉河两岸稻田;高水湖另一股往北通过界湖楼旁的闸口汇入玉河,而玉泉湖一股泉水从五孔闸往东流直入玉河。这两股流入玉河的泉水,则流入乾隆扩建后的昆明湖。昆明湖成为灌溉京西稻最稳定的人工大水库。乾隆帝在这一带也留有大量京西稻诗。

乾隆对水源管护工作也非常重视。乾隆帝发现昆明湖和万泉河水面总难回升的现象,经其实地考察,发现泉眼堵塞不畅。于是实施问责,并令水官疏浚玉泉山、万泉庄诸多泉眼后,新辟稻田上千亩。为此,乾隆在小南庄西侧修建了泉宗庙,对庙内28 泉、庙外几处泉均敕赐名称。为此,乾隆高兴赋诗:“新辟水田千顷绿,喜看惠泽利三农。”当京城用水与稻田需水引发矛盾争执时,乾隆帝总是偏向稻农一方,令水官开闸放水满足秧田所需。

京西稻经六郎庄、万泉庄、巴沟、北坞、蛮子营、功德寺、青龙桥、西苑一带稻农300 多年的精耕细作,逐渐形成操作流程精致的园艺化种植体系。京西稻米特别适合做捞饭,熬出的粥呈淡绿色,有层油皮。

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多处描写贾府品用“御田胭脂米”、吃秔米饭、喝秔米粥的情节。如第四十二回王熙凤送给刘姥姥的一堆东西里,有一口袋内藏“两斗御田秔米”,还说“熬粥是难得的”。第五十三回乌进孝送租的租单中,就有“御田胭脂米二石”。第七十五回写贾母吃了半碗“红稻米粥”,还将粥送给王熙凤吃。

令人惊叹的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将中国御稻视为世界良种,编入其著作《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他在第二十章“人工选择”里写道:“皇帝的上谕劝告人们选择显著的大型种子,皇帝甚至还自己动手进行选择,因为据说‘御米’,即皇家的米,是往昔康熙皇帝在一块田地里注意到的,于是被保存下来了,并且在御花园中进行栽培,此后由于这是能够在长城以北生长的唯一稻米种类,所以便成为有价值的了”[2]。

历经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在位皇帝130 多年的打磨,将春绿秋黄的京西稻美景与皇家御囿的政治地位融为一体,彰显出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理念。京西稻承载了皇家稻作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与政治中心、建筑格局、园林艺术、山水景观、生态环境等呈现有机链接,促使清“三山五园”的艺术水平登上世界之巅。

2 农业遗产内在价值

京西稻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载体,受到政府及各方面专家的重视,缘于内在价值。

2.1 历史价值

作为300 多年皇粮的京西稻,尤其在帝宫内种植,是告诫百官时刻都要重农的重要标识,并形成了当地丰富的稻作文化习俗。

2.2 科学价值

从康熙帝的“一穗传”,到普通稻农的“异地育种法”“客土育苗法”等育秧技术,是海淀稻作文化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5 位帝王均绘制过《耕织图》,翔实记录了水稻生产流程,将种植技术模式化。

2.3 社会价值

在生产中形成了种植者加强沟通、相互协作的价值理念。既有不用育苗的“搬家稻”,又有通过育苗移栽的移栽稻,这是合理配置资源的范例。

2.4 生态价值

经过数百年的选育,京西稻众多优质种质资源得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京西稻田作为湿地,可改善局部气候,提升地下水位,缓解城市降沉。

2.5 文化价值

从中央领导人到普通市民,仍然把京西稻当作北京乡愁的一个载体,要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6 艺术价值

清代皇帝将三山五园内外的稻田与园林景观巧妙结合,景观格局形成富有层次感的“山、泉、园、林、湖、河、稻、村、路、营”景观体系。

2.7 经济价值

清代在海淀种植京西稻,既能产生种植效益,又可节约漕运成本。当今在公园内种植京西稻,既能节约绿地养护费用,又可增加经营者收入。

3 遗产的教育文化价值拓展

1949 年海淀京西稻种植面积约1 334 hm2。1958年京西稻面积达2 000 多hm2。这一年8 月,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贺龙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视察玉泉山下北坞村水稻高产试验田时,称这里是京西稻的故乡。此后海淀区京西稻面积总体呈现增加,1985 年种植面积近6 667 hm2,创历史最高峰。

面对人口增多、城市建设用地扩大、水资源匮乏,特别是京密引水渠对农业断供的现实,海淀区被迫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从2000 年起,京西稻面积断崖式下降,各级技术管理人员或是转行,或是退休,稻农种植技术不规范、栽培管理技术陈旧等问题日趋突出。为扭转生产中的被动局面,在海淀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帮助下,从2006 年起,上庄镇建设了3 个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种植面积178 hm2。经过3 年努力,上庄镇建成“国家级京西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京西稻米的质量有了初步保障,但种植面积仍然下滑,一度降至100 hm2左右。

海淀区委区政府通过认真落实中央及北京市领导的指示精神,认识到当下京西稻种植面积虽不多,但作为北京市农产品中的特殊品牌,其皇粮身份和多重价值令国内外同品望尘莫及。为此,有关部门批准成立“海淀区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专门开展京西稻历史文化研究和优良稻种培育等方面工作。区农业农村局制定《京西稻保护性种植规划》,区园林绿化局制定《“园外园”发展规划》,这两个文件对于保护京西稻种植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相关部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遗产的教育文化价值拓展方面呈现“七进五出”新趋势。

3.1 七进

3.1.1 进公园

早在2004 年,海淀公园内就开辟一亩三分地京西稻田,连续十几年为周边中小学举办插秧和收割节活动。2015 年起,巴沟山水园、北坞公园、两山公园、中坞公园内先后种植13.4 hm2景观稻。2021 年在新建的画眉山湿地公园内,也开辟一片京西稻田。苏家坨镇柳林村、精灵农庄、景绣大地、海淀区农科所等处先后种植面积不等的京西稻,加上原有的上庄、西北旺镇稻田,截至2020 年,京西稻保护种植面积达134 hm2。

3.1.2 进课堂

一块是学内课堂。海淀学区管理中心利用身处“三山五园”地域的优势,编写《京西稻的时光之旅》教材,作为学区课外读物之一。八一学校、西颐小学等学校已进行过京西稻知识讲座。处于玉泉山脚下的八一玉泉中学,为开展特色教育,连续2 年在校内8 个大石槽里栽种京西稻,深受师生欢迎。该校还为全校100 多位教师举办京西稻历史文化讲座。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院校几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择京西稻题材。另一块是校外基地。多年以来,海淀公园的一亩三分地稻田,打造成八一、西苑、万泉河等中小学校课外教育基地。巴沟山水园举办割稻、碾米、品粥活动,中关村三小师生及社会居民1 000 多人第一次在稻田里品尝京西稻大米粥。

3.1.3 进社区

六郎庄“两委”为再现当年水乡景色,3 年来在柳浪家园小区空地中开辟334 m2京西稻田,点缀莲藕、荸荠、慈姑等当年水田特产,还举办插秧、收割、品粥等活动,累计上万人次参与。还开展盆栽稻进万家活动,使村民不出屋就能看见最为熟悉的京西稻。

3.1.4 进故宫

历经2 年多检疫检测和包装设计,京西稻完成故里的回归。2019 年5 月在故宫博物院冰窖餐厅和东院餐厅,每天为中外游客提供京西稻大米粥和特色菜包。

3.1.5 进酒店

海淀区稻香湖景酒店是因亚洲教育博鳌论坛首次在中国举办而建在当年周边几万亩京西稻田之中。自2014 年起,景区内种植0.55 hm2京西稻,连续搞“插秧节”“丰收节”等活动,深受游客喜爱。

3.1.6 进眼帘

北京自古是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为增添首都文化功能,几年来有关部门连续在京西稻田里种植几百亩到上千亩油菜花,既满足市民视觉上的需求,更让其感受到党和政府为纳税人办实事的温暖,感受到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环境越来越美。在长达7 个月的时间,市民刚刚享受完“菜花黄里度红舟”视觉大餐,又流连忘返于京西稻分蘖、拔节、开花、绣穗、灌浆、结实及插秧节、开镰节、品粥节等活动之中。自2010 年起,西马坊村在冬季举办稻田冰雪节,每年还举办插秧节、开镰节,2019 年还举办“稻香花海庆丰收”活动,深受市民欢迎。

3.1.7 进媒体

京西稻作品成为京城居民新爱。2014 年春季,《京西稻香》荣膺“首届情系三农微电影大赛”十佳。2015年,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这里是北京》播放了20 分钟京西稻的纪录片。《北京电视台》《海淀台》新闻联播每年都要采访报道京西稻“插秧节”和“开镰节”的活动。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主要成员参与编写《御稻飘香》《情系京西稻》《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京西御稻诗汇》《京西稻的故事》等书籍。《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参考消息》《农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食品报》《新京报》等十余家报纸,《古今农业》《农业考古》《中国农史》《海内与海外》《世界遗产》《遗产保护与研究》《旅游与摄影》《农产品市场周刊》等杂志以及《中国新闻网》等几十家网络媒体给予报道或转载的文章和信息有数千条。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京西稻文化研究会协助六郎庄村完成纪录片《六郎庄京西稻种植技艺》的拍摄。京西稻文化研究会制作的《玉泉水润京西稻》宣传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网播放。建立京西稻文化研究会公众号,总发64 期,总观看人次42 927,平均每期670 人观看。

2019 年央视综合频道《我有传家宝》播放京西稻节目。2020 年尽管受疫情影响,央视综合频道《传家》栏目、北京电视台新闻、经济、生活等频道,海淀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老年之友》栏目等制作和播放京西稻节目。北师大外国留学生也于2020 年“十一”期间累计4 天拍摄京西稻微视频,拟在海外平台播放。《人民画报社》记者制作3 分钟京西稻节目并用韩语进行解说。

3.2 四出

3.2.1 出现在湖北省浪河镇

海淀镇与湖北省丹江口市浪河镇结为帮扶对子。2019 年以京西稻项目输出方式,在浪河镇党委支持下,种植3.4 hm2京西稻试验田。2020 年浪河镇又扩大至4.7 hm2种植范围。与当地传统品种相比,京西稻实验基地所产的稻米,不仅从口感和售价方面均有所提升,而且成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一个看点。

3.2.2 出现在河南武陟县

当地利用黄河水灌溉水稻,但米价一直很低。2019年借助京西稻品牌,试种200 m2京西稻品种,比当地品种分蘖快,先齐穗。2020 年扩至4.0 hm2,经10 人对6 个品种米饭进行品鉴,一致认为京西稻米香第一。

3.2.3 出现在河北曹妃甸

在2019 年试种几分地的基础上,2020 年种植0.67 hm2京西稻种子田,经小范围组织品鉴后,大家一致认为口感挺好。

3.2.4 出现在天津大米庄

2020 年天津市宝坻区大米庄村委会与北京海淀区京西稻文化研究会达成战略合作意向。2021 年大米庄种植0.34 hm2京西稻品种。

综上,海淀区在跨入新时代的今天,保护好“三山五园”核心区内的京西稻田,是北京古都文脉的传承,是为首都功能添彩,必将更好地促进中关村高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京西稻田
模式口—五里坨京西古商道的文化记忆调查
巨幅稻田畫亮相瀋陽
我从金黄的稻田看到我的祖国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
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稻田里的稻草人
杜振东:京西稻守护人
京西稻:皇城根的一把米
“真爱粉”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