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晓 东
(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科中核心素养的一种,将语文的核心素养建立在各科核心素养之中,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中的困难点,其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互融,同时又可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作出更加深刻的理解,利用核心素养的相同性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作为其他科目奠定基础[3]。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通过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在其他科目中的反应。在语文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核心素养中,负责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个性的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实是学科所共有的,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4]。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同时林崇德在2016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核心素养不单是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又指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构建[5]。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构建过程中,其主要对象是教师与学生,对于语文的精品课堂还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语文的构建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基本层面,它指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以此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之中达到正确的交流、沟通,语文中的构建有多种,并不只存在于这一方面,例如通过沟通交流在掌握现有资料的基础之上构建出一种联系,以此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与技巧;还能通过将一些己有的文学作品放置于具体的语言情景之中,对其进行系统理论化的分析,借助梳理和整合,将语言文学中的特点做以个性化展示,逐渐自我化,特色化[6]。语文结构中,最常见的是阅读理解,将文中的阅读构造,不同风格样式进行分类,主题、内容、背景条件等不同方面进行有序化的排列组合。口语运用、文言文、小说、诗词文化等都是语文的构建部分。所以说:整体是由部分所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语文的整体就是由各个不同的零部件相组合而成[7]。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构建、组织、总结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将语文构建与运用的基础做好,学好才能语文。
高中语文对于逻辑理解能力的考查十分重要,对此方面类型的题材相对较多,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对于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为了打造精品的语文教学课堂,应制定出独一无二、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高中语文对于阅读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同时思考文章的构思与前后逻辑使用,篇幅的编排与布局,这就要深入到作者内心,想作者之想,思考文章写作目的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将文章置身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中,进行联系,分析出人物的动作,原因等内容。以《背影》为例分析纪实散文的写作结构与写作思想,《背景》一文的结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开篇点题描写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最难以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部分是作者回忆往事,讲述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子间的真挚情感。第三部分是作者与父亲分别后,甚是想念父亲,以作者在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为结尾,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审美的要求包括三部分:感受美、创造美、发现美,对于古诗词等文化欣赏要充分结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置身于古人的时代背景,理解中华古诗词的文化,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例如:对于诗词鉴赏的应试能力和诗词赏析鉴赏分析并不完全一样,在应试中,更多的会按照模式考虑,用固定的套路模板思考题目中的内容,对其诗词本身的欣赏分析稍差,这也是在语文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应考虑到应试情况又能兼顾诗词赏析。先进文化的主流方向,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此文化之下还伴随着非主流文化、快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造出新的符合时代背景的新文化新内容。
我国是文化大国,有着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绵绵发展中,中华传统文化是唯一没有被中断的,这不仅在于我国前辈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创新,更在于蕴含在文化背后的中国精神,它时时刻刻指引着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中的体现尤为突出,不论是诗词、古诗、文言文、还是小说、作文题材等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在高考中的题材也是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内涵来展开出题,从而培育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新青年。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打造精品语文课堂的重中之重,核心素养的四方面内容均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讲述了提升文化素质,提高语文文化素养,陶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打造精品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学生有意识培养核心素养,以此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