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与非公企业党建合作构建研究

2021-12-07 09:35张立方胡长沙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党组织

张立方,胡长沙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3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以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国有企业等呈现单位特征的传统基层党建格局受到冲击。为适应新形势,党的组织体系不断向新兴领域拓展,形成了楼宇党建、互联网党建、两新(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党建等新的党建形式。有学者指出,新兴党建领域出现以后,党组织开始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行政支撑的党组织,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党组织,二是无行政组织支撑的党组织,包括社区、两新、互联网等领域的党组织。[1]非公企业党组织属于第二种类型。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越来越受到党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非公有制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和作用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整个党建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必须以更大的工作力度扎扎实实抓好。”[2]新时代,加强两种类型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是开辟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需要,应用型高校与非公企业的党建合作也因此成为新的关注点。

一、应用型高校与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合作的必要性

增加和深化应用型高校与非公企业的党建合作,既可以整合资源提高彼此党建的质量和效率,打通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也有助于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形成共识,让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受益。

(一)党建合作是健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

新形势下,由于应用型高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如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生在校时间缩短,传统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开展。发展一名大学生党员,按正常的程序至少需要两年,而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正好分散在各个企业参加实习,党建工作程序链被打断,党组织对他们的培养、考察和教育的难度大大增加。而非公企业现有的党组织设置模式、活动方式不能满足增强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大学生的党建工作。[3]校企党建合作不仅能够发挥校企在培育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协同作用,而且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彻底抛弃“工具主义”的职业教育观,倡导“政技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在企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破解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盲点”和“难点”,健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二)党建合作是提升校企合作水平的关键纽带

党建共建是一项事关校企双方事业健康发展、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校企文化融合的长期系统工程。[4]党建合作有利于把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政治核心作用、管理服务作用,以党建为抓手,拓宽合作渠道,深化合作层次,丰富合作内涵。党组织的牵线搭桥,将促进校企合作领域由从单纯教研和生产领域扩展到思想政治和精神文化领域。顶岗实习是学生党员成长的关键环节,加强党建合作,有助于学生将学校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实现校企携手立德树人。[5]在加强党建过程中,执政党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势必能给校企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三)党建合作是校企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核心支撑

当前,由于生源持续减少,应用型高校招生竞争日趋激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各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各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拓宽办学思路,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和深化校企合作;必须要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将校企党建合作纳入合作框架之中,以校企党组织作为纽带,让学生充分接受企业生产实践的锻炼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国外市场需求收缩,产业转型升级,内部多种矛盾聚合的复杂态势。市场瞬息万变,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生产周期的不确定性被再度放大,人员流动性也随之增大。在日益加重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大创新驱动,这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所以高等教育的支持非常重要。企业党组织必须增强组织力,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此外,党建活动也是非公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社会、打造新形象的重要着力点和平衡点。因此,为了提升校企核心竞争力,党建合作势在必行。

二、应用型高校与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校企党建合作有助于形成多方参与、密切合作、共治共赢的网格化党建格局。坚实的制度和实践基础,共同的思想和理论需求,共享资源和信息、联合培养人才的原始驱动力都为党建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党建合作具有坚实的制度和实践基础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本职使命,具有跨界属性,这种特点使其天然地与非公企业建立较多的联系。长期以来,应用型高校与非公企业在教材开发、专业建设、设备引入、就业实习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为校企党建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和实践基础。党组织是校企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的政治保障。[6]发挥党建在校企合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推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促使企业经营者转变对党建的片面或者错误认识,加大对党建的支持力度,实现凝聚人心、增强活力、促进发展的目标。加强双方党组织的联系能够为校企合作搭建坚实的组织基石,促进校企之间“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党建合作是校企提升合作水平、实现互利共赢的有效载体。

(二)党建合作具有共同的思想和理论需求

高校党组织建设一般具有历史久远、理论成熟、运行规范的特点,但是在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就如何保证实习生党建工作的质量,推动党建工作的创新有着迫切的理论和现实需求,如打通校内党建与校外党建之间技术、人才和平台的壁垒,形成完整的党员培养链。比较而言,非公企业对于开展党建工作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不足,甚至还存在是否需要建立党的组织、是否有必要加强党组织建设的疑问。为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亟需破解非公企业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藩篱。应用型高校拥有不少党建方面的人才,结对共建既能够提高企业党建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也可以在组织建设范式上为其提供借鉴,增强党建的活力和吸引力。

(三)党建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并有效利用高校的科研条件和人才优势,解决非公企业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相对短缺的问题,例如向非公企业党组织推荐优秀党员师生,开展科研培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智力支持。另外,双方可以联合进行科研立项、攻关,实现技术创新、资源共享、挖潜增效,促进智力成果转化,加速企业转型升级。作为广阔的实践平台,非公企业既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条件和场所,也可帮助缓解高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的困难。非公企业可以定期到高校宣讲企业生产状况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指导,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助一臂之力。

三、应用型高校与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合作的现状

当前,党建创新越来越受到应用型高校的重视,党建“进课堂、进社团、进网络、进企业”已成为新时期应用型高校党建创新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校企之间的合作主要是业务合作,校企党建合作活动虽然已经部分启动,但基本上缺乏长期合作机制,成效较有限。

(一)党建合作是“盲点”

首先,应用型高校党建工作难以全部覆盖实习阶段的学生。当前应用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还主要局限于教材开发、专业建设、设备引入、就业实习等方面,鲜有涉及党建方面的合作,缺乏针对实习学生的党建工作总体规划。由于合作企业岗位分散,党支部集合学生开展组织生活比较困难,对党员的管理和考评也近乎形式化,难以及时掌握学生在企业中的动态,跟踪培养基本断档,严重影响了党员的培养质量。其次,从企业角度看,非公企业党建基础比较薄弱,党员人数较少,组织机构不健全,组织生活难以正常开展,且企业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担心开展党建工作会干扰生产,增加经营成本,而党建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成效又难以量化,导致企业参与党建的动力不足,特别是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往往重视不够。从总体上看,应用型高校对于学生实习阶段的党建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非公企业对于党建处于“心不甘、情不愿”的被动状态。企业党建与高校党建工彼此分离、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脱离、单一活动与制度建设相互分离,缺乏统筹管理。

(二)党建合作是“难点”

首先,由于应用型高校专职党务人员力量相对薄弱,党建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加之党建任务原本就非常繁重,难以派出具有理论和专业素养的党务工作者前往企业参与党建合作的培育和孵化,导致学生党建工作停留于校内,缺乏连贯性,随之产生低质化、形式化党建顽疾,进而影响到校企开展党建合作的积极性。其次,经济新常态下,企业之间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更加注重职业技能训练,对党建工作支持力度不够。企业管理者缺乏把党建工作和业务培训结合起来的意识,少数党员不愿意亮明身份,成为“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影响了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的发挥。最后,学校和企业党组织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各自独立开展党建工作,这种传统的分工体系阻碍了校企党建工作的交流。加之员工和实习学生在企业间和地区间流动较为频繁,给传统的单位制党建模式带来挑战。

(三)党建合作是“亮点”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基层党建工作时指出:“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7]当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很多非公企业陆续成立了党组织,党建活动能够正常开展,亮点不断。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培养技能人才是其特色和优势所在,但是如若能在注重技能的前提下,夯实和提高人才培养的政治标准,打造“政治过硬,技能突出”的新型专业人才,无疑将成为高校一张闪亮的“明信片”,从而极大地提升高校的美誉度和综合竞争力。从基层党建角度看,校企党建合作突破了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以去级别化的平等协商沟通逻辑代替传统党建的行政化逻辑,以社会关怀、利益协调等柔性方式来实现党建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满足了不同职业身份、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利益诉求的党员群体社会整合的需要,是创新基层党建活动机制的有益尝试。

四、应用型高校与非公企业党建合作构建的实践路径

由于院校自身具有较坚实的党建基础,且有完善实习生党建工作的意愿,无论是在党建合作构建还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均应发挥主导作用。当然,“以校为主”并不是忽视非公企业的重要性,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等都是开展党建合作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需要在合作的带动下,最大程度地激发非公企业加强党建工作、培育“政技结合”人才的意愿和勇气。

(一)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党建合作信息化平台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迭代升级,校企之间加强党建合作,必须在传统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因时间和空间限制所带来的信息阻隔问题,技术协同的要求应运而生。技术协同的重点在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快捷、高效的性能,利用网络空间平面化的特点,突破单位制党建的条块分割壁垒,提高党建信息沟通水平。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为政党组织全覆盖提供了新的载体,在基层党组织“再组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8]学校和企业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党建合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将各个信息孤岛连接起来,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党组织和党员也可以实现即时、互动交流,建立流程再造、活动集成以及无缝隙化的党建联动方式。

学校把党建“进企业”与“进网络”结合起来,如成立虚拟党支部、数字化党支部等信息平台,依托微信、钉钉等网络平台在实习生党员中建立党建微信群、党建公众号、网上党校,定期举行视频会议、云党课等,加强“学习强国”“支部工作”等智能客户端的使用。通过虚拟空间凝聚广大在线党员,实现对党员和积极分子的信息化管理、动态管理,为学校和企业党组织开辟新的网状联系机制。当然,也要防止轻视内容建设的技术形式主义,做好网上信息的管理与更新工作,及时宣传党的理论、了解党员状况、解答党员困惑。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突破了传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束缚,为流动党员、时间碎片化的党员提供更多学习方式。还可以运用大数据“测量”党员的思想状况,通过算法优化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满足不同党员个性化的需求。党员在这种富有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柔性教育与管理模式中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顺利度过思想、学习、就业难关。党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将进一步拓展党建新领域、推动党建科学化。

(二)以组织和队伍建设为重点,构建党建合作组织化平台

校企合作党建的构建要以组织和队伍为平台依托,实现组织协同和队伍协同。一方面,要构建党建合作组织平台。随着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打破壁垒,建立开放式的校企党建组织协同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学校把党建纳入“工学结合”的培养全过程,专设校企联合党支部,全面统筹和负责学生党员的培养和管理工作,更加注重根据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表现进行考核。在学生党员人数较多的企业设立临时党支部或者党小组。实习单位比较分散,不具备建立党小组的可以尝试依托园区楼宇设立党建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站等,实现党员管理和教育全程化。总之,通过打造校企党建共同体,让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所有在非公企业中的党员。这样,就可以实现学校党建向企业延伸,促进双方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增强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另一方面,要构建党建合作队伍平台。“工学结合”模式要求高校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行业实践、实践教学、咨询服务中。校企全方位的合作将逐步打破教研室、专业和班级的壁垒,来自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师生可能参与到同一个企业、团队和项目中。这种合作趋势给党建工作带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党建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根据区域相邻、专业相近的原则,设立园区联合党支部或者师生联合党支部,促进相关党组织的相互联结与贯通,实现教学、科研与党建一体化,搭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平台。同时,着眼于党建与产业的有机融合与共同发展,校企党建合作还要激发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党建合作对企业的党建工作、文化塑造、员工素质、工作精神面貌等产生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改变他们对党建合作的态度,将更多的经费、人员等资源投入到党建合作中。当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政治觉悟达到较高的水平后,应争取他们加入党组织或者培养成党务干部。企业老板和管理者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工作威望,推动党建合作顺利开展。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构建党建合作制度化平台

建立和完善党建合作制度是校企党建合作的重中之重,校企党组织要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建合作的各个方面,依靠制度育人。首先,完善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党建制度设计。考虑到实习生“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特点,学校党组织会同企业党组织共同制定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工作方案,如制定《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建立政治学习、思想汇报、考察培养等制度。这些制度既要与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有机配合,也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和党建制度相适应。校企之间加强党建合作的制度建设,整合和优化不同类型的组织资源,促进基层党建从“纵向管理”转化为“横向协同”,从“条块分割”转化为“条块融合,以块为主”。以区域化党建合作等形式为抓手,补强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消除空白点,共同推进“党员工作生活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党建新格局。

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校企党建联系沟通机制。校企双方共同调研论证,明确各自的职责,形成党员联培、活动连接、定期走访、定期汇报、巡回检查、及时反馈的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为避免党建共建流于形式,双方应选派优秀党建工作者,建立党建共建联系人制度。高校可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学生党员培养成党建联系人,制定党建联系人工作责任清单,在清单中突出履行政治责任,加强对党建合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党建工作的规范化与专业化。校企通过联合发布《党建工作简报》、定期举办党员成长论坛、集中进行“两新”党建知识培训等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党性,提高能力,进而激发企业加强党建工作的热情。

再次,建立学校与企业共同评价鉴定制度。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党组织建设跟进方案。在有党组织的企业,由企业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和培养;在无党组织的企业,由临时党小组或党员服务站统筹和负责这一工作。建立“双考核、双汇报”制度,将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中的表现统一纳入考核,由学校和企业的党组织及指导老师共同给予考核鉴定。在评价鉴定中力戒形式主义,杜绝“假创新”,真正做到党员培养工作的无缝对接。总之,校企应发挥党建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引领作用,培养学生“职业人”与党员的双重身份意识,打造非公企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五、结语

在全面从严治党和校企合作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推进应用型高校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合作,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的需要、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非公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党建合作能够促进非公企业党建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有助于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内源动力不足问题,将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方法渗透到企业文化和制度建设中,综合运用技术协同、组织协同、制度协同等手段积极探索“以校为主,政技结合”的党建合作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应用型高校与非公企业两个主体、两种资源的最大效应,形成合力,实现党建质量、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水平的共同提高。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党组织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研究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