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2021-12-07 09:11丁红云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育人

丁红云

(苏州大学东吴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自此,“课程思政”这一创新性的理念被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中来。对于大学英语而言,其不但是一门有着较高实用性的语言学科,而且也是当代大学生接触和了解国外文化、传承和宣扬中华文明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经常会接触到国外文化知识,而为了培养他们辩证的文化眼光、坚定其文化自信,英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德才全面发展并保驾护航。

一、“课程思政”概述

相较于“思政课程”而言,“课程思政”与其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它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通过在各类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从而打造全课程、全过程以及全员化育人体系的一种协同化教育理念。同时,从本质上看,该理念是对各门课程教书育人功能的放大,提出了“以德为先”的课程价值论,构建出“立德”“求知”相统一的课程发展观[2],因为“知识本身并不意味着品德的形成和价值的养成”[3]。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多都围绕辅导员教育和诸如毛概、思修等思政课程教育来展开。然而,就实际效果来看,单纯依靠这两种教育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思政”的提出,意味着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更多的落实途径,即通过与其他课程融合的方式来实现价值观与信念等方面的教育。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所在

(一)体现立德树人要求

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就是立德树人。这也为大学英语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英语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重视语言知识以及技能的教授,而且还应落实价值观塑造和思想引领工作,从而让学生的是非观念与跨文化意识得以良好培养,潜移默化中树立其文化自信,将立德树人理念践行于实处。毫无疑问,“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拓宽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彰显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立身之本。

(二)落实三全育人理念

十九大以来,“三全育人”理念已经逐步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其所倡导的全员、全程以及全方位育人观念,为大学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思政教育启示,极大地调动各个环节、各种力量参与育人过程,极大地推动学科育人创新化和科学化的进程。英语教师应当时刻牢记自身的育人使命,将育人工作落实到课堂授课全部环节和学生发展的全部过程中来。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增加英语育人的广度与深度,为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奠定基石。

(三)培养社会主义人才

对于我国教育事业而言,其必须与我国体制制度相契合,做好“四个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更多可靠且合格的人才。大学英语作为一种具备较高意识形态色彩的学科,有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任,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发出中国化的特色之声,宣扬中华文化与精神,这对于我国大学育人目标的实现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既有问题

(一)教材方面,思政内容较少

如今的大学英语课程是经过数次编辑和整合而出的教材,其现有内容不但包罗了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而且也与信息时代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与未来相接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有教材中思政元素占比依然较少,而且现有思政内容的规范性、实用性以及系统性也有待提升。同时,现有教材中西方文化内容比重很大,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内容不多。相关资料显示,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国外节日、人物事迹以及风土人情内容占到了九成之多,而与中国人文相关的内容占比不到10%。在教材影响下,大学生普遍对国外的文化、节日甚至意识形态有着较高关注度,甚至出现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与之相随的是他们的中国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也在不断丧失,这不管是对其成长与发展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承都是极为不利的[4]。

(二)教学方面,形式方法固化

新时期,在素质教育大旗下,不少英语教师已经开始了课程思政的尝试。然而,其实际行动大多都停留在言语引导或灌输等形式之上。如在践行课程思政时,一些教师常常将人生道理、至理名言以及人物事迹一股脑地讲授出来,灌输“鸡汤”。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热情不足,而且也不会对自身的价值观念、素养和品格进行过多的思考,所以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塑造需要我们的英语教师去挖掘和探索。

(三)教师方面,应试思想普遍

众所周知,教师的思想作为教学方法以及模式的支撑,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常常注重课程的工具性、课堂授课以及课外活动大多偏重于英语语言知识或者技能的教授,不但忽视了人文关怀以及价值取向教育的渗透,同时也不注重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关怀与重视,使得英语学科的工具属性被放大,人文属性日渐丧失。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措施

对于大学英语而言,其之所以能够成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因为其有着受众广、内容活、历时长以及学时多等特点。所以,为了实现“课程思政”的进一步落实,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重视“授业解惑”,而且也应承担起“传道”的责任,在对教学内容加以革新的同时,加强传统美德以及文化的渗透,引领学生以乐观积极的理想信念来面对学习与生活,倡导他们身体力行和脚踏实地,为其正确价值观念与健康道德观念的树立奠定基石,避免思政课育人的“孤岛”现象,形成育人的“合唱”和“交响乐”[5]。

(一)革新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1.利用现有教材,深挖思政元素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为例,该教材不但包括了英语语言以及国外人文等方面的知识,而且也涵盖了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并且拥有图文等多种形态来展现国内外相关的案例。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立足于章节教学内容,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加以深挖,积极引发学生思考,适时渗透价值观以及中国文化元素。例如,在讲授《Values》时,教师可与学生一同聊一聊“怎样才算幸福?”“财富和金钱相比哪个重要?”以及“金钱可以换来幸福吗?”等问题,然后再适时地引入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奋斗本身就是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以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以此来塑造学生“幸福奋斗观”的理念,倡导其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2.结合校情国情,编制英语校本

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打造“课程思政”的英语教学新常态,就必须立足于当前的校情与国情,采取创新性与针对性的措施。而针对教材思政元素不足的问题,高校及英语教师应当积极推进并做好校本编制工作。在编写校本课程时,应当立足于国情背景与时代形势,加强时政元素、国家政策、习近平讲话精神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法知识的渗透,采取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落实在英语教材之中,以精准的育人目标、精炼的教材内容来实现对症下药,从而达到药到病除目的,为英语思政育人优势的彰显注入活力。

3.开设拓展课程,助力思政落实

在编制英语校本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开设拓展类的英语选修课程,以此来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使其爱国情怀、民族自信等均得到良好培养。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已开设了《英语影视欣赏》课程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该课程作为一门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其中蕴含诸多价值观教育元素,通过电影赏析这一契合大学生爱好的方式,来让他们获得语言技能和道德观念的双提升。又如,学校可设置英文版的“中国文化概况”选修课和必修课,这样一方面能让拓宽学生英语学习途径,另一方面能开阔其文化视野,培养其运用英语来认知、理解和表达我国文化的能力,助力其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的树立。

(二)丰富教学方法,增添课堂趣味

1.信息技术辅助,营造视听课堂

习总书记曾强调,要加强教育技术的教学渗透,让教学工作变得更有意思,使信息技术能够与思政工作有机结合,获得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提升。如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教育中来。其能够以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方式,形象化地展现课本知识,增添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以及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所拥有的信息及传播优势能够实现教师教学由黑板书写和口头教授,向着立体多样、互动性强的方向转变。所以,新时期,为了提升课程思政效果,英语教师应当秉承创新化的教育观念,加强信息技术的教学渗透,充分利用图片、音频、图标以及影像等多模态的信息资源,营造视听一体化的英语课程思政课堂,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例如,在讲授《The American Dream》时,教师一方面可依据信息技术之长展示相应的课件,让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和深刻地体悟到章节知识点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展示与“中国梦”相关的音频与影像,如可展示马云、袁隆平、快递员、外卖员等人物事迹,启示学生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塑造其正向化的学习观与生活观。

2.开展翻转教学,彰显主体地位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翻转课堂教学备受高校师生喜爱,这不但给英语教学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而且也为英语课程思政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路径。因此,教师也要重视翻转教学的运用,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效助力。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点着手:第一,课中翻转。教师可在把握章节知识要点的同时,对课中的思政元素加以提炼,并结合网络资源设计精良的微课,然后指引学生通过自主形式或者合作形式来进行观摩学习。其中,微课既要契合教育目标,也要具备一定的思政引领作用。如可设置一些发人深省或贴近实际的思政问题,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思想延伸,启迪他们的价值观思维。第二,课外翻转。以《Overcoming Obstacles》为例,该章节主要讲述的是克服障碍。教师可在参考学生兴趣的同时,设计课外形式的翻转教学。首先,教师可设计课外翻转学习项目,布置相应的翻转任务,如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课本中Michael Stone的故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观看《百万美元宝贝》《我要成名》《中国合伙人》等励志电影,撰写影评。然后,教师应当发挥自身教学辅助者与指引者的角色作用,在课堂上结合实际与学生就“Overcoming Obstacles”进行讨论,从而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将其逐步塑造成有理想、有拼劲的时代接班人。

(三)拓展第二课堂,提升教育效果

1.依托英语赛事,强化思政效应

当前,国内经常举办英语竞赛,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外研社国才杯”英语阅读、写作和演讲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同时各省市与高校也可定期举办英语赛事。对于这些英语赛事而言,其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英语素养得以良好发展,另一方面也蕴含着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属性,能够为学生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指明方向。所以,高校及英语教师可重视英语竞赛的引入,以此为契机来推动课程思政的落实。学校方面可结合校园与社会形势,定期性举办初级英语竞赛,竞赛内容可涉及诸如和谐校园建设、国家政策方针、习总书记系列讲话、思政教育、省情国情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同时,对于优秀文章,可在学校网站、学校公众号等平台加以展示,强化思政隐性教育效果。此外,对于优秀参赛者,学校可推选其参加更高层次的竞赛,从而拓宽英语竞赛的育人内涵,实现英语教育和思政教育双丰收。

2.组织校园活动,实施针对教育

客观地说,高校是思政教育以及实践的主场地,我们应当将思政教育和学生爱好以及英语第二课堂进行充分融合,使三者能够同向同行,形成协同化的教育效应,提高课程思政效果。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开设英语兴趣社团,定期举办以“激扬中国梦”“青春无悔”“放飞梦想”等主题形式的英语写作或者演讲比赛,从而在强化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使他们能够勤奋学习、脚踏实地、珍惜韶华和放飞青春。第二,可组织“思政学习”系列的活动,举办以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学习强国等内容为主题的英语翻译、英语朗诵以及知识竞赛,深化学生社会、国策以及价值观认知的同时,实现其个人追求与民族振兴事业的融合。第三,重视英语文化活动的开展,如可依据教学内容设计类似“如何向外国游客介绍我国历史人物以及文化”的情境表演活动,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优秀文化流淌于他们心田,并为其后续发展提供精神助力。第四,结合英语教学特点,举办以解读中国历史、分析社会形势、探究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等内容为主题的阅读比赛,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认知,坚定其社会主义信念和远大理想。

3.打造网络平台,提升教育时效

在我国的文化语境下,人与人之间往往有着较大的心理距离,所以个体面对面交流时不免会存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或者隔阂,尤其是在师生沟通中,学生对教师会心存防备,不愿表达真实想法。而在信息化形势下,像微信、QQ 等交互软件有着极强的便捷性、实用性以及隐匿性特征,是人们交流、学习以及工作的重要工具。虽然,这些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个体间的物理距离,但在另一方面,却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这也给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启示。教师在教学时,可将这些软件作为教育依托,打造网络形式的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平台。如可组建班级QQ 群和微信群,一方面可将英语教学目标、微课资源、测试习题上传于其中,促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也可结合社会时政热点定期性地与学生展开思政知识点的互动,把握学生的思想方向与动态,进而对其实施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思想引导,为其身心的健全发展指明方向。

(四)提升教师素养,促进课程思政教育落实

为了促进“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革新教师思政观念、深化教师思政意识、强化教师思政能力极为重要。首先,教师应当正视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时刻秉承素质教育观念,牢记自身的育人使命,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加强爱国情怀、传统文化以及价值观等教育元素的渗透,润物细无声,校正学生的思想观念,落实四有青年教育。其次,英语教师应当致力推动自身修养与道德的提升,要争当道德模范和时代先锋,切实发挥自身思政传播者、思想引领者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有方法、有目的和有意识地去汲取思政教育知识,让自身的思政教育素养得到有序化提升。例如,教师可在空闲时间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方面的研讨会,丰富自身在课程思政理念以及策略方面的认知;通过经典文学诵读、网络信息查阅等方式来了解我国人文风俗、传统文化、道德精神以及发展进程,丰富自身的思政知识储备,并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这些思政元素的教学渗透,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与道德品质[6]。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是一生的备课,而这个读书不是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求知欲,这样的备课不是死抠教科书,而是让学科知识成为教师知识海洋中的一部分[7]。薄萌萌的调查中也指出被研究者的“隐性的,看似不是备课的备课,让被研究者在有意无意之中,开发出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让课堂变得更有味道”[8]。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自身的广博的思政知识储备是保障,思政意识是前提。

五、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同时具备着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的两种教育属性。英语教师应当牢记自身的育人使命,在实现自身教育观念现代化转变的同时,加强思政教育的渗透,通过多样性的教育手段,来打造英语课程思政的教育新常态,开辟大学思政工作新路径,进而在放大英语学科的育人作用的同时,为思政教育的良好推进以及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做好奠基工作。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