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淑华
(建阳外国语学校,福建 南平 354200)
人生处处是青山,诗书万卷皆家国。从古至今,唐宋爱国诗词的家国情怀,滋养着炎黄子孙的心灵,赓续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国情怀是浸润在爱国诗词里的滴滴血泪,是流淌在炎黄子孙血液里的共同情愫。在唐宋爱国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品读、感悟、吟咏唐宋爱国诗词,以理解、体验、提升、践行爱国情涵养、传承、发扬家国情怀,是从义务教育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是我们的责任,还是时代的召唤。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养,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文化传统文化的超越。[2]
纵观一首首唐宋爱国诗词,它无声地倾诉着诗人对家国深深的眷念和挚爱,它饱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它承载着诗人北进中原、收复河山的夙愿和梦想,它涌动着诗人驰骋疆场、以死报国的壮志和豪情。唐宋爱国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应取其精华:对家对国的一种坚守和保护,民族危难时慷慨赴死、精忠报国的精神。这种家国同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家国情怀需涵养学生心灵,更需化成学生的一个个爱国行为,这才能真正丰盈学生的生命。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这些爱国诗词既表达了心怀天下、为国效力的家国豪情,同时受当时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忠君的思想非常浓厚。我们教学中当引导学生从历史唯物辩证的角度,去其糟粕,大胆摒弃。
教师在欣赏吟咏唐宋爱国诗词的时候,应先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诗人的生平、为人及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这是理解家国情怀的前提,是涵养家国情怀的落脚点,更是涵养、孕育家国情怀的“土壤”。
1.知其人,悟其情。《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认为,诗和诗人的生活、思想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即了解作者的生平、为人、心理历程、精神世界、思想变化等情况,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诗的思想内容。[3]在教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时,学生开始只能读出陆游对梅花傲骨的欣赏。如果不知陆游的生平、为人以及他爱国思想历程,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感。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先前所学的知识,当学生通览了陆游一生的处境境遇,就会明白,这位爱国诗人是在用梅花剖明心迹,自抒怀抱。陆游的爱国操守、收复失地的壮志,即使如梅花般零落,被无情地碾压和践踏,仍矢志不渝,馨香如故。陆游的家国情怀就跃然于纸上,他作出了生命的表白,为了家国,即使被“零落”,被“碾作尘”,也以死报国,无怨无悔,“痴心”不改!理解了陆游,学生在陆游爱国精神的浸润下,在家国情怀的“土壤”里,在心里埋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2.论其世,感其境。唐诗宋词中,我们要理解诗人所表现的家国情怀以涵养学生,就一定要联系时代背景,才能真正地洞察和理解诗人在诗歌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才能反映当时国家遭遇磨难、国土沦丧等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先让学生“论其世”,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课堂上,先让学生汇报预习的成果,接着打开安史之乱及杜甫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深切体会诗人所处的环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安得厦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杜甫怎样的心声?学生通过了解杜甫面对的困苦处境,但他不止于哀叹自己的遭遇,还推己及人发出了他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穷困者的温暖呐喊。杜甫的“宁苦身而利人”的精神,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家国情怀。理解杜甫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明白位卑未敢忘忧国,人微未敢忘忧民的道理,在学生的心才能系家国天下,志当存高远。[4]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与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充满灵性的个体。作为语文教师,在唐宋爱国诗词的教学中,引导他们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身临其境的体会爱国精神,是涵养家国情怀的“根”。如学生没有以意逆志,家国情怀的涵养就变成空中楼阁。
1.临其境,情真切。在唐宋爱国诗词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景,那么学生就更容易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诗歌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情境的创设,可以将书本上静止的文字化为灵动的语言、具体可感的形象、真挚感人的情感。在教读的范仲淹的《渔家傲》时,运用多媒体的文、图、音、像四结合的特点,用图片、视频、朗读音频导入等方法,让学生置身边塞的悲凉之境中: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连绵、长烟滚滚、落日苍茫,战事吃紧,戒备森严,战争一触即发。没有国,哪有家?保国是为家宁,战争没有结束,归家则无从谈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既表现出将士们保家卫国之决心,展示炽热的爱国之情,又写出了对万里之外的亲人、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悠悠的羌笛声,将学生带入无边的愁思中。
2.以己意,逆其志。《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主观感受、切身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来推测作者的本意。在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时,让学生先置身诗境,有层次、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如果你是一代亡国之君,回忆往日,“雕栏玉砌”在眼前为何“应”犹在?只是“朱颜”为何而改呢?那是亡国之恨,是对往日荣华富贵的流连与眷念,也是对失去金衣玉食的追回和心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他的亡国之愁,使他再也无法回到往日之辉煌的懊悔,是对他自己一生不思治理、亡国害民的遗憾和悲哀。他是一代亡国之君,更是一代名扬后世的词帝,才华横溢,辞工韵达,为学生所嗟叹。学生体验到李煜当时的悲苦,学生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以此传承家国情怀。
在唐宋诗词中,不少具有家国情怀的作品具有画面感。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展现在自己的脑海里,使整个心灵都沉浸在一个想象的诗词世界当中,去体味、吟咏,进一步提升学生爱国之情,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缘其景,明其情。唐宋诗词中,我们要从意象的特点,组合的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来体会独特的意境,品味诗人的家国情怀。在教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借助联想和想象:爱国诗人陆游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已经不可实现,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直挺挺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却想着为国家防卫边疆。夜深了,躺在床上,听着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了自己,披着战马,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的疆场。如果学生把心灵都沉浸在一个自己想象的诗词世界当中,一定深切感受陆游的满腔热血,他虽然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依旧想着杀敌,奔赴边疆,收复河山。陆游的爱国热情令学生为之动容,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吟其诗,涵己性。我们在吟诵读唐宋诗词时,通过默读、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轮读、配乐朗读、分角色读、吟诵、诵读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声律美,细心的揣摩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从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中,在抑扬顿挫、缓急曲直的语调中,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爱国诗词,抒发爱国情,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教读杜甫的《登高》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深入体会杜甫的忧国伤时的悲凉,先播放曲调哀凉的轻音乐,让学生根据课后注解,理解情感,自由朗读;接着让学生个别读并同学进行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进一步地理解诗歌;再次听范读视频,学生小组读,推出一位学生参加朗读或吟诵的比赛,最后教师点评,全班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登高》推向情感的高潮,让学生的情感在吟咏中得以洗礼。
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陆游至死不忘北定中原的执着与遗憾!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能感受到诗人文天祥为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慷慨和决绝。家国情怀的涵养,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诗词,感受诗词人的家国情怀。但不能只停留在感受诗人对家乡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感受诗人在国家危难之时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上。更应强调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种参与意识和担当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家国情怀付诸实践,真正结出爱国的“果”。
学古诗,抒真情。学唐宋爱国诗词,教师引领学生深刻感受家国情怀是第一层次,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学习唐诗宋词是理解家国情怀的一种能力,抒写读后的感受恰恰是表达家国情怀的窗口,是涵养家国情怀的又一次升华。在教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请写一段400 字左右的文字想象词人辛弃疾此时的感受,以此抒发家国情怀,强化家国情怀的主体意识。
2.学古诗,践于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唐诗宋词,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将家国情怀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是唐诗宋词教学中涵养家国情怀结出的丰硕的果实,更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教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建议学生放假时到杭州西湖走走,感受欣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上完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后,让学生回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报答慈母的厚恩,回校后在班级交流,评出最佳“寸草心奖”;读完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引导学生在当今的和平年代,我们该用怎样的行动保家卫国?让家国情怀真正落地,成为学生的精神印记。
“宁念家乡一捻土,莫念他国万两金。”我们生逢盛世,又该如何涵养、践行家国情怀?我们在唐宋爱国诗词的教学中,不仅要取其精华,还要传承和发展。我们应与时俱进,大国应有大国的风范,国民应有大国的家国情怀,我们要理智、理性、文明地爱国。爱国的理性,是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根本,是以遵守法律、合乎道德为基础,是以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内容,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 年9 月8 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说:“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的统一,权力和责任的统一。”新时代里,师生吟诵唐宋爱国诗词,家国情怀犹如一粒粒“种子”在涵泳中生根发芽;又如一泓泓清泉,滋养华夏儿女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