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畅
2021年11月8日,是徐向前元帅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徐向前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是黄埔军校第一批毕业生。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与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的巩固建立了卓越功勋。
生活中的徐向前心灵手巧、爱好广泛:通摄影、喜戏曲、会乐器、能缝补、善手工、爱读书、好书法……平常,他话语不多,生活简朴,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布衣元帅”。
“父亲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原名‘象谦’改为‘向前’,表明了自己为党的事业奋勇向前,永不回头的决心。”徐向前之子徐小岩在北京的家中,向记者回忆道。
在徐小岩家的会客厅右侧,挂着一幅醒目的墨宝,上面写着:“一生光明正大,从不为己诉曲”,落款是“习仲勋 一九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十时四十分”。徐小岩告诉记者,这幅墨宝有着特殊的意义,“那是在父亲去世当天的凌晨,习伯伯赶到医院送别父亲,回家后悲痛万分,立即写下了这两句话,也是对父亲一生最贴切的写照”。
/ 习仲勋看望徐向前后所题的墨宝。
徐小岩是徐向前唯一的儿子,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他指着父亲题写的“人民的公仆”几个字,向记者回忆起心中“平凡而又不凡”的父亲。
黄埔军校是徐向前革命的起点。
徐小岩告诉记者,从记事起,他就常听父母亲提起黄埔军校,因而他自幼就对黄埔军校这个特有名词耳熟能详,并渐渐形成了深厚的“黄埔情结”。
/ 徐小岩。
/ 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时的徐向前。
1901年,徐向前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1924年5月,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并当过教员的徐向前辗转上海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1期学员。徐小岩记得父亲常给自己讲,在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主持下,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相当活跃,革命性、战斗性很强,有力地激发了黄埔师生的革命热忱。学校的课程很多,每天都排得满满的。政治教育以革命理论和革命知识为主要内容。军事课内容主要是从单兵运作到营连排在行军、宿营、战斗中的联络与协同。当时的训练和生活都很紧张。每天,学员们天不亮就起床,穿衣服、打绑腿到紧急集合不能超过3分钟;出操回来赶紧跑厕所;吃饭限定10分钟,大家必须狼吞虎咽;接着是上课,课后又出操;晚上是自习。操场紧靠珠江口,涨潮时操场里的水都漫过了脚,但照样要出操。
/ 徐向前缝补衣服的油画(孙会忠绘)。
1925年2月,徐向前在1期学成毕业,留校在第3期学员中当排长,并参加了攻打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作战。那时候,他们这支学生军可以说是人人奋战,个个争先,在战火中大显军威。同学们有一个响亮的口号:“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他们每天高唱着校歌:“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东征部队经过两个多月的作战,终于打垮了反动军阀陈炯明的3万多人,迫使其率残兵败将逃往福建。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时期统一战线的产物,大多数学员日后都成为国共双方的重要将领。徐小岩曾问过父亲,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有没有与国民党将领打过交道。徐向前元帅回答说,那实在是太多了,从校长蒋介石到同是第1期学员的胡宗南都曾有过接触。
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经常以谈话的方式培养自己的政治亲信。谈话时,蒋介石坐在办公室,学员站在门外,一个个叫进去问话。大部分学员都是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当然弄不懂蒋校长这样做的真正目的,许多人还以能与蒋校长谈话而倍感荣幸。一天,轮到徐向前被召见。一进门,就见蒋介石端坐在椅子上,一脸严肃,这让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徐向前有点不知所措。谈话开始,蒋介石就用浓浓的浙江奉化口音慢条斯理地问:“你是什么地方人啦?”“山西人。”徐向前对答一口山西五台话。浙江方言对山西方言,蒋介石不免皱了皱眉头。接着问:“在家都干过什么?”“当过教员。”一问一答,机械而无趣。校长没有得到惯常的吹捧,学生也没受到校长的勉慰。于是,寥寥数语,蒋介石就挥挥手将徐向前打发走了。因此,在蒋介石的最初印象里,徐向前就是个“没出息”的学生。
在黄埔军校,徐向前紧紧团结在以共产党员蒋先云同志为首的“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旗帜下,不断地与国民党右派和反动小集团“孙文主义学会”中的反共分子作斗争。徐向前及黄埔1期中的同学陈赓、左权、蔡申熙、许继慎、周士第、吴展、李之龙、王尔琢、宣侠父等,后来都成为共产党员。
蒋介石做梦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位“没出息”的学生,短短7年之后,竟然成了共产党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的总指挥!他率领的红军,从鄂豫皖大别山反“围剿”作战,到创建川陕根据地,再到艰苦卓绝的西征,消灭了国民党10余万军队。
/ 解放太原时期的徐向前。
战争年代,徐向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任务重于生命!”他要求指挥员“指挥靠前”。在重大战役中,徐向前总是出现在战斗最激烈最危险的地方,指挥员们看见“总指挥”士气倍增,就更加一往无前。曾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政委的李先念回忆说:“向前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从不知恐惧为何物。越是大仗、硬仗、恶仗来临,他越是生龙活虎,精神百倍。”红四方面军善打硬仗、恶仗,与徐向前的指挥风格分不开。
从1947年10月到1949年4月,时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的徐向前连续指挥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四大战役,横扫千军如卷席,解放了山西全境。这期间,他一直是带病参战。晋中战役中,他常常冒着烈日酷暑在担架上指挥作战。晋中战役刚结束,他又抱病主持了太原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会上号召全体指战员搞好整训,尽快完成攻打太原的各项准备工作。
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对徐向前十分关心。晋中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在致徐向前的电报中指示:“向前同志即利用整训期间来后方休息,本月中旬后,先来华北及中央一谈。”根据中央指示,徐向前抵达石家庄后,住进了医院。此时,他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呼吸困难,还时常咳血,消化功能也很差。医生建议他最少休息3个月,但他只在医院住了半个多月,就前往平山县西柏坡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 1951年,徐向前(第二排左一)、黄杰(第二排右二)、徐小岩(前排右一)等摄于颐和园(照片为徐向前亲自冲洗)。
1948年10月6日,太原战役打响后的第二天,徐向前不顾重病未愈,提前出院,昼夜兼程赶往太原前线。10月7日凌晨,他到达阳泉以西的坡头村,因旅途劳累,病情突然加重,咳嗽不止,头疼欲裂,不得不暂时停止前行。10月10日晚赶到太原前线总指挥部,他连夜召开太原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部署攻打太原的外围作战。在紧张激烈的东山争夺战中,他经常躺在担架上冒着枪林弹雨到阵地前沿巡视,以了解最新战况,及时调整部署。由于操劳过度,徐向前的病情进一步加重,肋膜炎造成胸部大量积水,高烧不退,连睡觉翻身都十分困难。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得知徐向前的病情后,立即派两名医生赶到太原前线,同时致电徐向前,要他早日回后方休息。徐向前说太原没有攻克,自己绝不能离开前线。后经周士第等人反复劝说,他才同意暂时到榆次峪壁村小住,一面治病,一面继续指导太原前线的工作。1949年3月,彭德怀由西柏坡去西北战场途经太原时,专门去峪壁村看望徐向前。徐向前因病重无法到前沿阵地指挥作战,故挽留彭德怀参与指挥攻打太原,经请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得到批准。
太原解放后,为了总结太原战役的经验,徐向前强忍病痛,查看缴获的大量军事档案,并前往双塔寺等重点要塞查看。之后,他在审定太原前线委员会战后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亲笔加上了这样一段话:“大胜后容易骄傲,有成绩也就容易掩盖缺点。故各部均应于整训前三评工作中,着重注意自己尚有缺点的研讨与发现弱点!”徐向前指示太原警备区,一定要依靠人民把太原“接好、看好、交好”。他说:“我们攻打太原,解放太原,就是要让人民来接管太原,他们才是历史的主人。”
徐向前带病指挥作战,感动了他身边每个人。一位同志写道:“共产党人就应该是这样的:任务重于生命!你说到了,也做到了!在太原前线,身体力行。你不能吃也不能动,却硬逼着我们将你抬到前线,因为党的任务还未完成!生命是最珍贵的,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你病成那个样子,发着高烧,而心中装着的却是党的使命!”
“父亲一旦确定信仰决不随波逐流,而是执着地追求真理。”徐小岩告诉记者,“父亲参加革命后,只回过四次家乡,其中两次的意义尤为重大。”1937年,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决定派徐向前随同周恩来、彭德怀一同去做阎锡山的工作。经商榷,阎锡山最终同意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这一次,徐向前只在家乡停留了3天。解放战争时期在山西战场作战,则是徐向前最后一次回家乡。他率领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解放了山西全境。“父亲用解放山西这样的特殊方式,回报了养育他的土地。”徐小岩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此后长期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军委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粉碎“四人帮”后,徐向前出任国防部部长。1985年,他主动提出辞职,为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做出了表率。
徐向前十分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198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徐向前担任首任会长,这也是他晚年担任的唯一职务。他的爱国热忱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感动了海内外的黄埔同学。在他的感召下,许多台湾和海外的黄埔同学都成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积极支持者。1988年创刊的《黄埔》杂志,特选用徐向前元帅亲手书写的“黄埔”两字作为刊名。30多年来,《黄埔》杂志一直认真实践徐向前元帅提出的“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的办刊宗旨,在引导黄埔同学发扬黄埔精神,开展反“独”促统工作,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1983年的徐向前。
/ 1984年6月,徐向前(前排左五)与其他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在北京合影。
徐小岩的母亲黄杰也是黄埔军校的学生。黄杰报考了国民革命军武汉军政干校女兵队。这所学校,是国民革命军北伐到武汉后,在原广州黄埔军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黄埔军校在广州办了5期,因此曾长期在黄埔军校任教的叶剑英元帅亲切地称它为“黄埔六期”。徐小岩告诉记者,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母亲带他去看电影《赵一曼》,电影结束时,一向性格坚毅的母亲满脸是泪,把他吓了一跳。母亲告诉他:“这电影中的主人公赵一曼烈士,就是妈妈当年在武汉黄埔6期时的同学……”
作为家中的独子,徐小岩虽然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但每当有人问起“首长”父亲的非凡之处,他总是无言以对。“可能这就是父亲,他在家中很平凡,我丝毫感受不到父亲是多大的官,我们的相处就像其他普通家庭的父子一样。”
徐小岩说,“公私分明”是家中永恒不变的家规,“我的父母是这样要求孩子们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父亲虽是军人,平时话不多,但对母亲却非常体贴。”徐小岩回忆道,每次同母亲散步,平日走路大步流星的父亲,总会特意放慢脚步。“母亲晚年用的拐杖,也是父亲特别制作送给母亲的。他怕竹拐杖太滑,专门找来胶条,一圈圈地缠在上面,还专门在拐杖底下安上防滑的橡胶头……”在徐小岩记忆中,疼爱归疼爱,即便母亲,每天也都和普通人一样坐公交车上下班,从不使用父亲的专车。
人们提起徐向前,总忘不了他“布衣元帅”的称呼。他一生简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80岁高龄,对家中用的每一滴水、一滴油、一度电都非常注意。“五谷杂粮、粗茶淡饭,父亲吃了一辈子。”每年春天,榆树结了榆钱,柳树发了嫩芽,徐向前都会叫炊事员采来“加菜”。“我爱人第一次到我家吃了‘野菜席’,回去以后还闹了笑话。她母亲问她在徐老总家吃了什么?她老实地说,‘说不清是啥,就记得吃了‘一堆草’。”说起这些往事,徐小岩感慨不已:“老一辈的这些品质,真的值得我们反思。”
有一年夏天,徐向前在北戴河疗养,胡耀邦等几个老部下前去探望,徐向前留他们吃晚饭。“一大锅稀饭,再放一点面条、大块土豆、豆角和一些肉一起炖,大家就穿着背心,‘呼噜呼噜’地吃开了。这就是当年的高级领导人聚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徐小岩记忆犹新。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别山老区的几位同志来北京看望徐向前,当时徐向前已经生病,在躺椅上接待了他们。老区来的同志担心他的身体,一开始只报喜,不报忧。徐向前越听越不高兴,问道:“群众生活到底怎么样?有没有吃不饱饭的?”这一问,顿时冷了场。最后,一个小伙子告诉徐向前:“您还记得七里坪吧?我们下去做调查,那里群众生活依然很苦,有个姓王的,全家7口人,只有6个碗……”徐向前听了,不自觉地从躺椅上慢慢坐了起来,嘴里喃喃重复着“7口人,只有6个碗……”徐小岩告诉记者,打那之后,父亲一直闷闷不乐,一谈起老区人民,满是愧疚之情。后来,他向党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请关注老区建设的意见》的报告,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国务院老少边穷地区办公室应运而生,统一部署帮助老区人民脱贫。
大别山老区同志走后没几天,是徐向前82岁寿辰。“父亲那天发了很大的火,因为我们要给他做寿,他一再念叨,还有‘7口人,只有6个碗’的老百姓!那以后,父亲再也没有过过生日,只是85岁大寿时,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照了张合影。”
投身黄埔走上革命道路的父母,对后辈的教育始终抓得很紧。1947年,徐小岩在解放战争的炮火声中,于山西长治呱呱坠地。那年,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的徐向前已经46岁,在家乡的土地上喜得贵子,他兴奋地将儿子的小脚丫含在嘴里。徐小岩上小学时,全家已经来到北京,住在史家胡同。
“我那时在八一小学读书,同学中大部分可以说都是干部子女,也有互相攀比谁的家长官大的,但我对此毫无概念,不知道‘首长’具体是多大的官,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权。”徐小岩只知道,他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很远,步行要一个多小时,坐公交车要倒一次车,车费两毛五分钱。“每次家里会给我3毛钱,但因为嘴馋,在放学路上,我经常把车费拿去买了吃的,于是只能步行回家。”有一天,徐小岩一直走到晚上7点才到家,天都黑了。徐向前见到儿子,着急地询问晚归的原因。“我说因为肚子饿,用车费买吃的了。父亲没有责备我,但也没有改变规定,依旧是只给3毛钱车费。”
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徐小岩一直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勤奋学习,最终在25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毕业后,徐小岩又前往加拿大进修,专门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徐小岩认为将来计算机必定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加拿大的那几年,徐小岩见到了西方世界的繁荣,他很震惊,也很羡慕,但是他并不留恋,他的梦想是:有一天,让中国人民也过上这样富足的生活。从国外学成归来后,徐小岩进入国家研究所工作,专门研发中国第一代汉字计算机。对于微型计算机的开发,徐小岩可以算得上是我们国家最早的那一批人之一。一次偶然的机会,徐小岩接触到了因特尔计算机处理器,当时他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可惜国外管控比较严,国内也没有任何的资料可以参考。无奈之下,徐小岩的团队只能照着说明书进行研究。经过众人的努力,硬是在计算机处理器中塞入了汉字系统,国家军用的第一代计算机处理器就此诞生。上世纪90年代,徐小岩成为解放军通信部部长,47岁时获得了少将军衔。2011年,59岁的徐小岩擢升中将。徐向前功勋卓著,徐小岩也没有令自己的父亲和国家失望。
徐向前一生性格耿直,很反感言行不一的人,曾写下“言之贵在于行,行之贵在于果,大小事皆然”的警语,表明做人、做事的立场。他最厌恶靠阿谀奉承和搞小圈子向上爬的人,这点对徐小岩影响很大。“我在总参通信部做了6年的部长,在我任内成长起来的副师以上的干部就有近百人,但是谁也不会说我有什么圈子,提拔过哪个大家都觉得不应该上的人。我觉得这点还是继承了老爷子的作风,做事对得起良心。”
在徐小岩家的客厅中央,挂着一幅徐向前补衣服的油画。“这是父亲有一次补衣服被抓拍了下来,之后一位画家看到照片,专门画了这幅作品送给父亲,我们就一直挂着。”徐小岩告诉记者,“父亲爱好很广泛,通摄影、喜戏曲、会乐器、能缝补、善手工、爱读书、好书法……他热爱生活,热爱家庭和子女,所以我们在他身边享受到了充分的家庭温暖”。徐小岩忘不了父亲为自己缝扣子。“红军时代,身为总指挥的父亲就自己缝补丁。小时候,顽皮的我住校一周回来,扣子总是掉光了,父亲就把细线搓成几股,把扣子缝得相当结实,以至于后来扣子磕掉了一半,另一半还牢牢挂在衣服上。”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还给我们做过木头的玩具小手枪,还会用扑克牌做望远镜。父亲还特别喜欢小动物,长征时,他的马背上就驮着一只猴子……”
徐帅的家风,在每一位后代中都得到了传承。徐小岩的大姐徐志明后来当了医生。“别人都说,以大姐的资历,应该安排个领导职务。但直到退休,她还是个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二姐徐鲁溪,是我们几个孩子中最聪明的,她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读理论物理硕士,是我国第一代研究生。她主持的项目,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很长一段时间里,二姐一家三口都挤在8平方米的小屋子,后来赶上单位调整住房,父亲好一顿‘审问’,‘审’得二姐委屈得差点哭了,直到了解确实是单位正常调房,父亲才安下心来。妹妹小涛也是一位平凡的医务工作者。”
徐小岩永远忘不了1990年6月,父亲因为肺结核住院治疗的那一天。“出门前,父亲无比留恋地望着小院,轻声说‘这次去,就不回来啦……’此情此景,我一想起来就鼻子发酸。”住院后不久,徐向前发起了低烧,病情日渐加重。也许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去世前一个月,他在医院里郑重地给儿女留下遗言:“我死后,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和河西走廊。你们要永远跟着党走,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借一首《石灰吟》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徐小岩说“:父亲非常喜欢这首诗,总是用它教育我们从小要清白做人,清白做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徐小岩似乎越来越能读懂和体会父亲。
在父亲等老一辈人简朴生活的熏陶下,徐小岩一直非常关注军队的作风建设。目前,中央和军委的严抓严管让徐小岩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像我父亲那一代人,怎么可能出现爬山时就封山、不让其他人走这样的事情?那是绝对不可以的,不能容忍的。他们那一代革命者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在斗争最艰苦的时候是人民群众养育了红军,支持了革命。”
徐小岩回忆,父亲在外地疗养时,发现外出有警车开道,非常不高兴,说:“我是来休养的,也没有什么急事,为什么要打扰群众?”从此再也不许警车开道了。由于交通拥挤,车子有时走得很慢,他之后索性减少了外出。
徐向前平时很喜欢看电影。但他发现,每次去大院看电影,他一进来,全体指战员都会起立欢迎。他晚到,就推迟播放。于是,他索性偷偷跑到家附近的电影院,等电影开始了,才悄悄地走进去。“他们那一代人,和人民是血浓于水的关系。我想,这也是习近平主席的切身体会,毕竟我们的父辈都是这样过来的,这也是他血液里的东西。”
这些年,已经退休的徐小岩一直在深入研究“红军精神”,希望尽己所能弘扬红色文化。他曾深入四川阿坝藏区金川县考察。红军长征时,在那里建立过一年多的苏维埃政权。让徐小岩震撼的是,数十年过去了,在当地民众心中,红军依然有着崇高的地位。由于路途遥远,徐小岩到当地时,天色已晚,但当地藏族老乡都穿着过节的民族服装,一直殷切地等着见徐总指挥的后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支持红军创建苏维埃政权的那批藏民肯定早就不在了,但红军的事迹在民众之间口口相传,一代代传播着这种精神。”徐小岩深受感动,他还记得当时在途中遇到塌方,一个当地孩子给家里打电话,说他和红军的后代在一起,让家人放心。“那种信任和感情,值得我们反思。一个政党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是怎么赢得民心的?红军从川陕出去后,条件那么困难,到了当地,藏民觉得他们来了就是真心为民,就这么一条。这些历史我想记录下来,这是我还能做的。”
在徐小岩看来,历史有多面性,需要研究,也需要百家争鸣。“你不深入研究,不讲清历史的真实情况,就不能掌握话语权,就可能使敌对势力有机可乘。相反,我们好好研究我党我军革命的艰辛历程,才能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走上今天这条道路。研究我们犯了哪些错误,原因在哪里,才能取信于民。”
采访结束时,徐小岩告诉记者:“父亲出身黄埔,他们那一代人身教胜于言教。正如黄埔军校大门上挂着的那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这句话,今天我们的每一个共产党干部都应该做到。这也是对父亲120周年诞辰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