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莉 谷佳芮 黄露 黄宇
摘要:数学计算连环画是通过作图以及赋予该算理的一种用画笔表达记录数学知识的方法,即将数学计算以画连环画的方式进行精彩生动的呈现。绘画是小学阶段特别是低段学生喜爱的一种表达方法,他们识字量不够广泛,书写也不够规范,很多学生只能用简单的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却不能用书面语言呈现出来,通过数学连环画的方式呈现数学故事,加之数学学科特点其本身计算就是一大重点,计算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可知计算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经历,但是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计算常常是无趣且易疲劳的,于是便萌生出这样的想法,用抽象的数字和符号去表达简短而有内涵的数学计算,把自己的想法加之以连环画的方式呈现,使数学、美术和计算融合,帮助学生理解有趣的数学算理,经历整个思考、计算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连环画;计算;兴趣;思维
引言:目前在五育并举且双减政策之下,对学生,对家庭来说都是一种“减负”。作为教师,我们一定会把“双减”政策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双减”政策给他们带来的新变化。我们更应该积极学习课程标准,对课程摆哦准要有新认识,新发现,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明白减负并不单纯的是减少作业的量,在保证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计算效果呢?查证多方资料以及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发现连环画中的数学甚是有趣,但有关研究还不够全面,各方面的资料还有待进一步继续研究和探讨。在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结合连环画和数学故事,把无趣的数学课堂以及计算赋予了新的生机活力,原本不易理解,没有剧情的计算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形象,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数学计算的应用。计算教学的内容本身比较乏味枯燥,因此学生比较容易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而连环画是学生感兴趣的,通过连环画和计算的结合,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深入理解每个数学算式背后的算理,在不断练习和创作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现状】数学家保罗·洛克哈特说:“数学是人类为自己的娱乐而创造出来的,然而这一点,孩子们在数学课本里,往往体会不到。”现有的数学教科书大多数呈现的知识只是思维的结果,很多看不到思维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概念性、原理性的数学计算转变成生动有趣的数学绘本故事,有效的进行故事的补充和完善,凸显数学学科和其他综合学科的有效结合。传统的数学绘画只是单纯的从作业上、以及画简要的线段图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很少接触数学计算连环画,从教师示范到学生体验,经历思考、创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算理。更重要的是想通過系统的“连环画”练习,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和清晰的思路。
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集体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学情,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随时记录有困难的教学问题,便于研讨解决方案;课前准备充分,多设计吸引学生的计算小游戏,例如:通过扑克牌等计算小游戏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主动生成知识,探索算法和算理,将数学计算应用以生动形象、故事化的方式呈现。那么具体课堂中如何实施呢?
一、利用实物图或小棒图等理解和表达加法的含义,感悟算理。
在我们年级组所有教师的群策群力下我们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应当在教学计算的首次课时,教师就要不断渗透数学连环画的故事情节,多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讲一讲连环画中蕴含的数学计算小故事,经历计算思维的过程。而且根据一年级的学生的学情特点,他们本身喜爱画画、也爱听故事,他们的语言简单爱重复,他们喜欢通过图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把计算也和绘画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在加入自己的想法和理解的同时又保持原本数学知识的价值。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共有多少》学习计算“2+3”时,先让学生模拟情境,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因此直接让学生感受具体实物操作的过程,一只手里拿2支铅笔,另一只手里拿3支铅笔,把两只手的铅笔合起来,一共是有5支铅笔,边做动作边说,并且老师在旁边用相机记录下孩子们模拟情境的过程,生成连环画,在多媒体上展示,让学生感受整个计算的过程,一只手有2支铅笔,另一只手有3支铅笔,把他们合起来可以用数学符号“+”来连接,也就是在2的基础上再往后数3个,感受加法就是合起来,整个连环画计算过程中即贯穿了数数,又演示了情境,体会到了加法的意义。再一次让学生动手用小棒尝试摆一摆,说一说,把具体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用小棒代替,感受从实物到小棒的计算抽象过程,它的计算结果是多少?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教师记录下学生摆的过程,进而生成连环画,呈现于多媒体上,让学生直观感受连环画是怎样生成的。接下来再通过讲一讲,明确思考的过程,第一幅图中呈现的是:先拿出2根小棒,表示数字2,第二幅图中呈现的是:再拿出3根小棒,表示数字3,第三幅图中:把它们合起来,第四幅图中:2和3合起来就是5,所以“2+3=5”整个过程即包含了对情境的理解,又包含了对计算方法的就理解,还涵盖了数学连环画的渗透。并且在展示完小棒这种学具演算过程后,应当及时追问还有其他不一样的方法吗?这时引发学生对计算方法多样性的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感受计算的多样性,从而达到理解算理。
从教师问题的提出、追问以及学生整个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思维碰撞和计算方法,已经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计算水平和灵活性。一方面,学生能够利用有用的已知信息和线索,快速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整表达且一直默默记录整个过程,以形成连环画的创作,为学生提供了案例的示范,让学生更加喜爱上计算中的绘画“思维”。
二、利用实物图或气球图等理解和表达减法的含义,感悟算理。
学生一般能根据具体实物或图形为线索,理解和模仿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意境,这样学生不仅会读懂题目还会理解计算原理。减法又是加法的逆运算,对学生而言,加法往往比减法更易理解,帮助学生逐步感受减法的算理和意义。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还剩下多少》为例,“5-2”,本课教材直接以连环画的情境图形式呈现,这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新股,而且更加直观的让学生从具体实物中理解减法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提炼出数学信息,学生可以直接根据连环画编出数学小故事。第一幅图呈现在眼前的画面是:秋高气爽的天气,迎来了喜悦的丰收日子,奶奶的果园成熟了,笑笑邀请了我们去做客,树上原来结了5个红彤彤的苹果,哗哗,一阵风吹过,从树上掉下来2个苹果,要想知道还剩下几个苹果可以通过数一数得知还剩下3个苹果,连环画呈现数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直观感受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剩下的,经历完实物演示的过程后,可以及时追问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这时引出”画图“的方法,从具体情境中,二次抽象出计算过程,学生在计算练习单上完成操作,教师随手记录拍照,以形成当堂反馈,以连环画的方式呈现于多媒体之上,用圆圈表示苹果,第一幅图表示原来有5个圆圈,第二幅图表示用斜线划掉了2个,第三幅图表示还剩下3个,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苹果掉落后的结果,直观的从总数5里面去掉了2的过程,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计算策略,加深了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表示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另一部分没去掉的就是剩下的。有了这个实际操作感受在画画中完成计算的方法,学生便很快理解到了连环画的与数学计算的有趣联结。在教授第二个例题,还剩几块奶酪时,也可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的方法来把表示自己求得剩余奶酪的结果。再次巩固减法的意义和算理,整个过程借助连环画讲故事、画一画等活动,丰富了对减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了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语言描述和画图的过程去理解他们眼中的数学知识,进而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使计算教学也能应用于数学连环画之中。
三、计算中连环画的创作和评价
数学计算连环画的创作最主要的便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对计算进行“加工”了,画一画你心中的加减法,以开放式题目进行创作,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可以加上任何自己喜爱的素材和故事,以及图画。首先学生应当在头脑中进行简要的故事情节串连,然后动笔丰富自己的计算故事,最后再尝试用语言表达出完整流畅的小故事。在这期间我们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信心去自主完成,于是便收到了以下不错的反响。
既然学生已经付诸实践,那么教师更应该及时反馈做出积极回应,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兴趣。对于做得好的我们及时表扬鼓励,对于欠缺的地方我们要积极引导像好的作品学习、吸纳精华。学生的成长本就是在不完整和错误中改正进步的。因此必要的激励评价能够更好的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比如: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展示和评价性的激励语反馈:孩子们的的数学天赋和绘画能力,让老师眼前一亮,不由得感叹到:绝绝子啊!惊艳!人人都是小小数学家和绘画大师。一些孩子的作品排版干净整洁、内容丰富多彩。
总而言之,数学计算不仅仅是枯燥乏味的数字,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法则,它也可以是有趣的数学故事甚至是生动形象的连环画,用最直观、最简洁、最喜欢的方式”画“出来,也别有一番风味,用连环画”画“出计算过程,这不仅有数学的味道,还包含了学生的喜爱以及带来的美好的享受,这样活泼、有想法又独具学生个人特色的学习方式,不正是我们现在课标下所极力追求的吗?
参考文献:
[1]郭琴.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贵可琴.数学连环画创作中学生信息意识培养的时间研究[J]教学案例,2017
[3]陈伟.“情境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
[4]彭延芳.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课程,2015
[5]张英.小学低年级数学生动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农村科技,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