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蓝
【摘要】指南中强调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大胆的表现和自由的创造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获得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本文阐述了幼儿如何在泥塑活动中畅玩的案例,通过了解、正视美术活动中“儿童精神”缺失现状,从而重点讲述了基于幼儿发展开展具有“儿童精神”的美术活动的策略。
【关键词】泥塑;儿童精神;畅玩
案例回顾:听着鸟儿站在枝头叽叽叫、闻着油菜花散发出沁鼻香味,再经过昨夜的一场春雨的洗礼,初春的田野是那么的令人神清气爽。怀着对春的向往我们出发田野寻找春天了,到了地点,我说:“找春天的时候,仔细看,有发现可以找好朋友一起讨论,但要小心不要踩到庄稼等。”话音刚落我的这群孩子们在田埂上肆意的玩闹着,只有几个心细的女孩扎一堆似乎在讨论着春天的那些事,我便蹲下来跟她们一起观察,聊了起来,这时,前面的欢笑声越来越大,我的注意力也被拉了过去,走近一看,差点没把我气晕,桐桐的鞋子上,手上,裤子上哪哪都是泥,有些孩子们把鞋子上的泥拿下了搓泥球扔桐桐,原来昨天下了雨,桐桐把一个小桶里的水倒了出来,水流了一路,好几个孩子的鞋子都踩到了,于是我喝止住孩子们,立马打道回府,一场春游就这样在泥潭里结束了。
回忆着上午的情形,我突然想到我小时候也总是喜欢在水渠里捏泥巴,非常快乐。虽然现在长大了,但玩泥巴是每个孩子都爱的游戏啊,我不该......
《指南》中也明确指出:“理解幼兒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可是怎么让这句最理想的话真正实现呢?我们应该为孩子创设怎样的条件与机会,如何给孩子创造自主游戏的空间与时间,使孩子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呢?
立足现状思索之后,我们决定对玩泥巴游戏进行以下研究和探索。
一、实地操作摆弄,感知泥土的特性
1.通过常规材料,感知土的可塑性
带孩子玩之前,我们一起商议,怎么创设环境,提供哪些材料。最后我们选择了我园小菜地,倒是不用费脑筋创设。那提供什么材料呢?我们带上常规工具,锄头、塑料袋、铲子和彩泥的工具,孩子们这里刨刨,那里犁犁,把一个个大土块敲成小土块,装在袋子,由于工具各一有的孩子拿着彩泥里的小刀切成一块一块,码成一条像小路,快乐的制作中,孩子学会了制作简单的粗陋的图形,也就知道了土的可塑性。
2.多元感官加入,感知土的吸水性。
为让孩子们更好地玩泥,我给他们又准备了小铁锹、手套、围裙、水桶、彩泥的模型。第二次游戏时,孩子们还是一直在挖,能力也一直停留在挖这个技能。但通过挖掘,他们又发现了表层的土和下层的土颜色的差异,从而得出下面可能有水的结论。问题是挖了很深却没有发现有水,最后运水注水的过程孩子们发现了土的吸水性。这样亲手实验后的发现,远比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更有意义,同伴间的经验传达在这个阶段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没有朝着我设想的方向发展,孩子们根本没捏什么作品出来。但是他们很开心,吵着还要来,并且还说:下次我要带桶水、带脸盆、带叉子······千金难买孩子兴趣。
3.根据工具材料,感知水泥的粘黏性。
在刨地的过程中,孩子们选择了更多工具材料,水,模型,铲子。孩子们发现泥巴黏在了铲子上,怎么也甩不下来,这就是泥巴粘黏性。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土加水的多少也有考究,加多了,泥巴太烂就会从铲子滑下来,没水的泥巴很硬,越白越硬,小手按不动,加适中的水的泥就可以捏成球和各种形状。这个水泥游戏是孩子自主的游戏,动手感知与科学探索相辅相成,激励着孩子们的探索欲望越来越强,从而提高孩子们在科学知识上的探索意识。
4.增加角色游戏材料,替代行为出现。
这边几个捣蛋鬼把女孩子们捏的小东西给踏平了,女孩们着急的大叫,原来这是他们煮了包的馒头,锅里还有一锅“米饭”,有的在烧烤,用干泥粒子做胡椒粉在撒调料,有的用泥巴在做西点。幼儿的替代行为都是随着游戏的推进,在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应变创造行为。所以游戏情景不同,问题出现的状况就各异,而面对情景问题的孩子不一样,自然表现出的替代行为也不一样。有的将泥土替代为米饭,烧烤,胡椒粉、馒头、蛋糕等等。因此在玩泥土游戏时,孩子们会自发根据所有材料创设情景,实施替代,进行角色游戏。
二、主题活动渗入,发展建构能力
(一)结合课程,初步感知建构,发展创造能力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课程与游戏相结合,我们将玩泥土活动融入到课程中-尝试开展玩泥土主题活动。在“我们居住的地方”这一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纸上描绘自己居住的地方,并进行尝试构建礼河社区。他们搬来干泥块,高大的居民楼就成型了。通过玩泥土活动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泥土和其他辅助材料相结合给幼儿的发展带来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价值。从幼儿积极地自发游戏、辅助材料,能看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
(二)根据游戏情节发展自主选择材料,发展建构能力
孩子们有了之前的经验,又想建构更加齐全的礼河社区。根据游戏情节发展,拿来了建构区的纸板,瓶瓶罐罐,水管,小车等,开始了商讨。小区建好了,有高楼,有医院,有学校,有公园,有高速桥,有路灯。添加了瓶瓶罐罐后,幼儿建构性为有了显著地增加,常规小车、纸板也有机融合,为建构提供更多功能性建构如停车场,纸板成了马路。
(三)根据幼儿需求灵活变化材料,获得相关生活经验
建房子的过程中,问题又来了:他们发现有的土块不牢固,一碰就会倒塌。孩子们有了新的需求,需要水泥固定楼房。于是我播放了一段用水泥造房子过程视频给他们观看,通过比较,商量一致同意用沙加上泥再加水自己来调制水泥。这个过程体现了玩泥土活动材料生活化。幼儿建房子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土块是现成的,“水泥”是自己寻找沙子配好的。整个活动就像是一个个缩小的生活中真实房子的建造过程,随着游戏进程一一展现并让幼儿获得相关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是连续的、有序的、完整的,是从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的。
回到教室,突然发现涵涵一次次的往衣帽柜那边走,看着什么。原来她用泥巴作了一个爱心,要送给妈妈的。每天的户外总有时候是孩子们并未玩的尽兴的,而且穿戴工具也很繁琐,手套,护袖,防水衣裤,鞋套等,有时候做好的半成品第二天再去看时也不复存在了,但如果孩子带到教室来又会有安全问题,没办法,不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又为了安全性,我们在买来一些陶泥,那么我们把泥土带回教室看看可以怎么玩儿吧?
三、泥土进入教室,自主生发游戏
(一)幼儿兴趣生成游戏情节
我们除了观察孩子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等方面,还发现玩泥巴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子有冒险精神,女孩都母性大发。男孩们用各种方法挖土、砌墙、制造沼泽、陷阱,期间的话语交流真让我感动。熙熙用泥巴垒了一座“山”,山上有水,有树,他说:“我要保护树林资源!”麦兜说:“我们一起加入好吗?”于是一群人就用砌墙的工具把树的周围垒上土墙,很细心。这边琳琳对着娇娇说,“装饰一下我们的蛋糕吧?还要找根蜡烛,我们的宝宝已经5岁了。”一边说一边孩子做几个碗,说是吃蛋糕时候用的,娇娇呢却低着头忙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在一块小小的扁扁的泥牌上面画爱心,画花,还画了一个小女孩,哦,又是一种玩法呢,我们用眼睛看,用手机拍摄记录孩子们的游戏过程,很累,但是也很快乐!因为孩子自由的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切身体验了一下捏、搓、揉的作画方法。
(二)幼儿发现推进游戏发展
第二天孩子到园发现,昨天的大作都硬邦邦的,琳琳放了水在碗里,居然还是捏不动,不像以前的橡皮泥和彩泥遇水就会软,琳琳知道了这个秘密赶紧告诉大家,大家就讨论做点笔筒,平时我们铅笔放在有洞洞的篓子里,很难拿,尖尖的笔芯老是卡在洞洞里,作了几个泥巴的笔筒我们就好拿了,于是大家又忙碌了起来。孩子们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真正的自主的同时,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孩子们对泥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们更生出五彩泥塑的艺术表现形式,她們自己用水粉在成型的泥塑上作画、勾勒,画的方法也层出不穷,剪、戳、压、切无不展示着他们艺术底蕴,对美的表现。
《指南》中也明确指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游戏环境的创设,对游戏行为的观察,对游找进展的支持,井尝试运用这样的观念来保障幼儿自由、快乐的开展游戏。
四、教师灵活介入,为幼儿游戏服务
一场游戏,孩子们要做的就是准备玩,在那玩,继续玩,再准备。但老师要做的可不是玩这么简单。从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到观察指导、个别教育,再到集体评价,最后还要及时反思、讨论、不断观看视频,及时写下来调整方法,准备增设材料。所以,每一次的反思,每一次的调整,才能让“玩泥巴”玩出花样,玩出精彩。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何判断一个游戏是否获得成功,不在于它的场面有多辉煌,多么高大上,不在于他的过程多么繁冗复杂,不在于参与的孩子多或少,关键在于孩子从最简单的场景获得了最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单媛媛.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左立新.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
[3]《教育学》,富维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省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