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华《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2021-12-06 13:56赵怡霖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苦难生命意识余华

赵怡霖

摘要:余华的《活着》中出现了许多生离死别的情节,故事的结尾主人公福贵已是孑然一身。接踵而至的亲人的离去没有使他悲痛欲绝后也随之而去,反而在死亡冲击之下使读者感到的只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本文重点探讨活着中渗透的生死观和主人公本身的生死观和生命意识,并深入解析是怎样的生命希望支撑主人公面对现实,继续活着。接二连三的死亡在情感上不断渲染悲情色彩,同时死亡的轻易也使读者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在《活着》中余华正是用平易深刻的語言告诉读者: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意识;苦难

引言:《活着》被认为是余华创作风格的分水岭。在余华的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可见一些血腥甚至暴力的描写语句,营造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氛围。《活着》则偏向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以平易客观的语句去讲述他人苦难的一生。苦难是余华很多部作品的主题,而《活着》是在客观讲述中透露了主人公面对苦难和态度,且表露了故事人物对于生命的自觉意识和生死观,使读者进一步感悟活着和生命本身的巨大意义和价值。

生命意识,指的是现存生命个体对于自身生命的自觉意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死亡意识,对于生命有限性和价值的深刻体悟等内容。《活着》或用语言透露出人物对于生与死的看法,或以客观角度,譬如人物神态,面对亲人死亡后的状态和表现来侧面呈现人物的生死观以及对生命的理解,最后促发读者思考并发掘自身的生命意识。

一、苦难观中表现生命意识

活着就要承受苦难。《活着》中生命的无常印证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能预知的是苦难到来之日,但可以选择面对苦难的态度。福贵出自地主家庭,原本衣食丰足,但一朝赌光家业,终于一贫如洗。后来的情节包括妻子家珍患病、被抓壮丁、女儿难产去世等一系列情节都体现了生命的起伏无常。人生充斥着苦难、坎坷与无常,因此面对苦难的态度和意识某种意义上可以与生命意识等同。《活着》中人物面对苦难的态度是接受、宽容和忍耐。福贵是历史的见证人,他一生经历中国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动荡,在各种历史面前,他是渺小的、微不足道、被动的,他虽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他选择接受现实,勇敢地承担生命的无常。

在《活着》中书写了普通人面对命运无常的无可奈何。脱离苦难远没有神话故事中神仙大显神通,解救黎民于危难如此简单。很多时候普通民众抽离苦难的方式只是自我安慰。人物自我救赎的方法并不是解决问题,破解困境,而只是不断的承接苦难,在磨难带来的冲击中不断提升忍耐力,最后达到抽离苦难或淡忘苦难的效果。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消极的应对苦难的方式。但因为普通民众物质资源的缺乏和精神资源的空虚上,这反而成为了一种达观的生命意识。人物以豁达乐观的心态超脱于苦难之外,视苦难为家常便饭,则会减少苦难对于生命活力的消耗,以承受不幸的忍耐力逐渐消解苦难的残酷性。

生命中的自我救赎也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态度。海德格尔认为人的生存状态有两种,一种是“非本真”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总是会受到他人或他物的影响,沦为常人,没有了真实、真正的自我;另一种是“本真”的状态,它是指超越沉沦和现实中的种种束缚,充分体现出自我生命的价值。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与不可避免。故事中的人物认识到了苦难的难以避免、死亡的不可避免,因此才在屡次遭受苦难后认为“活着就好”,并在踏实活着的过程中以坚强的姿态生活。

二、生命意识中的孤独

在亲人接踵逝去后,所有的苦难都加诸于福贵一身。如《活着》开头所展示的,福贵是幸存者,也是苦难的唯一承受者。他坦然接受生命中的苦难,以幸存者的姿态与平和澄定的心态接受着生命最后的孤独。比起在孤独中继续沉郁,他选择在生命中有所寄托。在现实中面对活着的孤独时,主人公选择转向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的大团圆中寻求精神的满足。比起默然忍耐着悲剧命运带来的苦难,他的生命意识也在不断磨砺中走向了刚强。

人物的生命走向了孤寂,生命意识在孤独中走向了更高的层次。当福贵轻描淡写的勾勒陈年旧事时,浓烈的情绪悄然化作语句中亮眼的形容词和语调中的高低起伏。可以说,在世事的锤炼中,主人公面对无常已然从容,并且获得了遍看世事后心灵的宁静。“死亡”是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面对的课题,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终点。面对死亡,每个人似乎都有太多的悲伤、未知和恐惧,然而命运对人的考验还不仅仅是死亡本身,更有以何种态度活着。

三、余华对生命意识的思考

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余华的作品也逐渐显现出现实主义色彩,他自己也说:“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随着环境和他个人思想的转变,余华对于生命意识的思考也进一步加深。余华曾经说过:“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切常识提供的价值都开始摇摇欲坠,一切旧有的事物都将获得新的意义。在那里,时间固有的意义被取消……时间的顺序在一片宁静里随意变化。生与死的界限也开始模糊不清,对于现实中死去的人,只要记住他们,他们便依然活着。”他意识到随着时代的转变,人类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变化。活着不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存活,更是精神与心理上的。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通过创造价值影响后世,就可以在精神上延展自己的生命长度,创造更多的生命价值。

余华在《活着》中向读者展示了生命的重要性,也传达了人应该对生命心存尊重敬畏,对活着有执着的信念和自我的坚持。生命价值与意义永远只是别人说出的一个评判,自我在生命过程当中所得到的体会才是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中的最重要的部分。

四、为活着而活

小说中总是无可避免的要涉及到生命。《活着》中没有救世主,也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这部作品告诉读者生活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每个人都要经受命运的无常和苦难的锤炼。有些苦难是个人能力限度之外的,是力不能及的。而我们也看到小人物在灾难面前的无奈和感慨、对美好生活的满足和追逐、对死亡的悲伤和对活着的渴望。

人活是在为活着而活。古往今来人们不停的叩问生命的意义所在,想要找到生命的终极价值和理由。而《活着》给出了最简单明确的答案。人生来就有着求生的意志,有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因此,无论在苦难中多么绝望痛苦,也不要忘记最初对生命的一腔热忱。苦难是生命的勋章,生命会在黑夜的磨砺中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苦难生命意识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读与写(节选)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