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五禽戏的形成及其养生思想探微

2021-12-06 09:56王琪林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王琪林

【摘要】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哲学、中医对正常、异常人体的认识以及道家养生康复理论五禽戏产生的思想源泉,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五禽戏传承和发展的根基。五禽戏具有天人合一、长生久视和大无驻观等养生思想,在预防保健和康复体疗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五禽戏;传统文化;养生思想;中华民族;导引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传统文化得到了重视和重新的认识。在众多的体育健身手段与方式中,传统的体育锻炼方式由于更贴近人们的文化生活,更有亲切感,所以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其中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为人们所追捧。

1 养生思想指导下五禽戏的形成

1.1 导引术的萌芽、兴起与渐趋成熟

导是指人体呼吸,引是指肢体活动,导引是中国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综合内脏呼吸与与肢体锻炼共同作用的一种传统养生术,一般认为是气功里的动功分支。导引术是基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对于人与自然相处之独特认识的产物。《吕氏春秋·古乐》记载: “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为舞以宣导之。”这是华夏先民为通经活络、舒筋利节而创编的具有锻炼功能的肢体舞蹈,是古代导引术的雏形。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兴起,医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各自从养生预防或康复疗法的方向逐渐开发不同形式的导引术,有不少流传至今。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上绘了正施导引的44个人物图,从标出的31处注释可知导引动作的动物来源有龙、狼、熊、猿、鹤、鸡、螳螂等等,标志着仿生导引术的演变与成熟。

1.2 五禽戏的形成与多元性发展

西汉《淮南子·精神训》载: “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暖呴,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此为仿凫、虎、熊、鸟、鸱的动作进行呼吸吐纳,是“禽戏”的重要体现。众多的仿生(动物)的体育锻炼方式为五禽戏形成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汉末名医华佗(道号:神功妙手华真人)在前人仿生导引术的成果上结合医学实践经验,以一禽四兽的突出动作为原型,创编了“五禽戏”。后人还把“五禽猿熊鸟鹿虎与五行土水火木金、五数零壹贰叁肆、五方中北南东西等相对应,形成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独特传统五行文化体系。现可觅之古著,西晋陈寿《三国志》为最早提及五禽戏,而有具体动作的记载则见于南朝道士陶弘景之《养性延命录》。宋代的手抄本《华佗秘本五行禽戏》从猿摘、熊经、鸟伸、鹿行、虎扑五个单式动作简洁地描述五禽戏,从繁而简恰恰反映了五禽戏的平民化。陆游诗记“啄吞自笑如孤,导引何仿效五禽”,体现一生奉道的他对五禽养生的偏好,陆终寿八十有六,也反映他这种偏好的成果。明人周履靖曾对五禽戏进行过简化改进。自号“得道仙人”之明状元罗洪先在其《仙传四十九方》里详述“华旉五禽戏”,且特别说明“凡人身体不安,作此禽兽之戏,汗出,疾即愈矣。”清代曹无极的《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蕃的《五禽舞功法图说》等著作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五禽戏的动作过程[1]。

东晋道士葛仙翁的《抱朴子·杂应》有兔惊、载龟咽蛇屈、鸟伸燕飞、熊经龙导、虎引虎举共仿八种动物的九种导引术。清代的一些医家和道士尝试在五种技术动作基础上增加后顾侧盼的“鹗顾势”及摇头摆尾的“狮舞势”。五禽戏的衍变,时而为九禽,时而成七禽,但终以五禽之戏流行最广最久。2001年,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托,上海体育学院在对传统五禽戏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以陶弘景描述为蓝本重新整理并推出了“健身气功·五禽戏”,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们体育锻炼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1年,五禽戏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并且,江苏中山师范大学还研发形式更为完整、锻炼强度更科学的“中华五禽操”,以操化的形式丰富了五禽戏在体育养生领域的形式与手段。

2 五禽戏的养生思想探析

2.1 “天人合一”的大自然整体观念

导引法的雏形出现于原始社会,由于生存条件艰难,人与动物为食相争,先民始感自然强大,敬其力量、悟其规律,观鸟兽虫鱼,察日月星辰,道法自然,理仿生物,于是,出现了仿生类的操舞。人们发现一些动物的神奇生存能力,于是产生了羡慕向往之情,就有了效仿的动机,特别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进行练习而使身体趋向强壮、灵活的时候,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依赖的心情都会更为深厚。人在大自然中生存,由大自然赋与生命与生存的物质、能量,对自然产生崇拜是必然的,会深刻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就是一本阐述天人合一思想的经典著作[2],作为中医巨匠的华佗自然也深受这个思想的熏陶,他所创造的五禽戏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

2.2 “长生久视”的道家重生理念

在導引法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儒家、道家、佛家的不同流派,但无论在养生理论或实践方面,儒释亦难以望道家之项背。作为医道同源的道家,看重“长生久视”并以之为修炼目标。华佗作为道家理论与实践的大家,把道学的理念融入他所创编的五禽戏思想灵魂里,体现在天运五行规律而长存、人集五禽活动精粹而长寿的生命追求当中。华佗五禽戏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捕食、打斗、飞奔和跳跃等动作及其神韵,借以刺激人体的十二脏腑、八器官以及它们所联属的廿经,通达六道,调畅四质气、津、血、精,调和阴阳,借以拉经伸络、练肌壮骨、柔筋利节,并配合呼吸吐纳、养心调神,以期达到延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效果[2]。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记载:“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消谷食,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3]。

2.3 “大无驻观”的传统养生理论

在练习五禽戏的时候,有很多的伸展性动作,要求尽可能把动作做到最大幅度,或者说接近动作幅度最大极限。这种大范围舒展的动作可以使全身气血津精畅通,是谓“大而圆、圆而无、无而通、通而泰”。在大的基础上,还要心无杂念、心情舒缓,要求集中注意、凝神入静,匀速完成动作。切不可心猿意马、神游万里,以致筋骨瑟缩、形体散败。驻,停顿之意,是指在五禽戏练习过程中,当动作做到最大幅度时,要稍作停顿,保持片刻,引气归心,协调形神,使外形动静结合,内意行云流水,达到形断神连、驻而连绵的效果。五禽戏练习中,切不可上一个动作刚到位甚至尚未到位就急于下一个动作,以致气血失于调和。观,就是“返观内视”,就是要求在练习中静静地观察、体会这些动作对身体的哪些部位有怎样的影响和反应,包括呼吸、气息、精神、情绪等,目的在于存想、存思、内视、返观,调心炼心。

五禽戏具有健身、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多重价值,练习五禽戏对于调养身心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有积极的作用。继续深入挖掘五禽戏的养生思想,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广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青,周亚东.华佗五禽戏养生机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04):121-123.

[2] 符根字中束字道. 中束01-01234字道[EB/OL].三民衢中束字道文艺社, http: //zifuge.zhongshu.zi.dao/s?wd=; ,2013-01-23.

[3] 周亚东,赵倩文.华佗五禽戏动静养生思想[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03):1-2.

【项目基金:阿坝师范学院校级青年基金项目(ASC18-10)】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新著
季札挂剑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