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2021-12-06 07:55谭冰洁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谭冰洁

摘要:本文选择长江经济带11个省2005-2016年的经济数据,对其制造业劳动生产效率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进行相关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的地区差异性,结果表明:整体上,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其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沿东中西三个 地区依次减弱。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促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长江经济带;HHI

一、引言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十一个省市,GDP总量超过全国40%,是我国经济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在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发挥着重要的示范性作用。该区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其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和制造业劳动生产效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性,研究该区域有利于探索不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水平差异,为政府相关产业规划提供些许建议。因此,深入研究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影响程度、影响的地区差异性以及选择何种集聚方式才能够更加合理推动制造业劳动生产效率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大多数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制造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研究。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方面,Selya G(1994)曾提到,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能有效地提升自身服务效率,进而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江静、刘志彪(2007)实证发现:增加生产性服务的投入,能降低制造业单位产品成本,实现产业生产效率提升。孔婷等(2010)发现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会对制造业的效率产生一定影响,而生产性服务业会在其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宣烨和余永泽(2014)通过实证检验发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层级分工对制造业生产效率会产生积极影响,主要是通过比较优势、空间外溢效应和专业化分工这几个方面来实现的。韩惠民等(2015)通过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给制造业汇入知识与技术,从而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促进其生产效率的提升;此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所产生的竞争效应势必会带来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差异化竞争和价格竞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会通过降低其服务价格和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而降低了制造业成本,促进其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方面,Grubel(1988)提出,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杨仁发(2013)实证发现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动力来源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其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性,其在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大,而在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则不太明显。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方面,Meliciani(2004)通过分析有关投入产出数据,发现高技术水平制造业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會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从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和竞争力。刘书瀚等(2010)实证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张亚军等(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且效应较显著,而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却不明显。

基于上述文献综述研究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制造业发展紧密相关,但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研究来看,当前对于两者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还比较少,也缺乏更全面的实证研究,并且从已有文献来看,从产业集聚角度着手去研究如何促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文章较少。因此,本文将在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均来自于2005-201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以及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历年统计年鉴。

1.被解释变量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制造业利润率、综合技术效率以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是目前衡量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由于制造业升级发展主要是指制造业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集约型升级,而高附加值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要高于低附加值产业,即区域劳动生产率能够较好的体现区域制造业在产品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与地位。因此,本文采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制造业产值/从业人数)这一指标来衡量制造业发展水平。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越高,说明制造业发展水平越好。

2. 解释变量

本文选用区位熵来测算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目前,几种主要的测量产业集聚的指标包括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区位熵等。不同指标各有其优缺点,相较而言,使用HHI衡量产业集聚水平时,数据比较容易获得,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并且,HHI能较为全面地识别出产业集聚水平,因此本文选取HHI来衡量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HHI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HHI表示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表示某一产业中第i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该指数的取值范围是[0,1],HHI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集中程度的高低和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当HHI=1时,表示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当HHI=0时,表示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该指数的优点在于其可以不受企业数量的规模分布的影响,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产业集中度。

3. 控制变量

影响制造业升级的因素很多,除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还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对制造业升级有影响,为了得到无偏性的估计结果,本文还引入了五个控制变量,分别是经济发达程度、交通发达程度、国外直接投资、政府支出和人力资本。1)经济发达程度(dev):地区人均 GDP(十万/人)。2)交通发达程度(tra):人均公路建设(里/人)。3)国外直接投资(FDI):国外直接投资/GDP。4)政府支出(gov):地区的财政支出/ GDP 。5)人力资本(edu):每百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人)。

(二)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我国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建立如下基准面板模型: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二)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的现象,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此来检验相关变量是否平稳,因此采用LLC检验和IPS 检验这两个方法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都通过了检验,模型中的变量都是平稳的。

(三)整体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P<0.05可知,应该选用固定效应模型,为了对比,将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的结果均披露在表2中。

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lnHHI的估计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度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会使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指数提升0.578个百分点。

从各个控制变量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来看,政府参与程度、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与交通发达程度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政府参与程度的回归系数为1.146,说明交通发达程度每提高1%,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数将提高1.146%,,政府对制造业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系数为0.323,说明人力资本水平每提高1%,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将提高0.323%;经济发达程度的回归系数为0.918,即人力资本水平每提高1%,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将提高0.918%;交通发达程度回归系数为0.109,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

交通发达程度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甚微,没能发挥其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知识溢出效应;FDI回归系数为负,即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自身缺乏高技术水平以及存在的挤出效应是其可能带来其负向效应的原因,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四)地区异质性分析

基于前文对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划分,本文分别对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業集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效应的影响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分析了其影响的地区差异性。

从表3可看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其估计系数为0.687,说明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显著推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且效果明显,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297和0.153,比东部地区的估计系数小,且显著水平依次递减,甚至西部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要低于东部地区,且西部地区的推动作用最小,这与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有关,其明显的经济优势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经济基础,促进了集聚水平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而中西地区相较于东部而言,其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其集聚水平也较低,不利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因此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小。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知:整体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此外,其影响效果出现了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较高,对区域内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作用要大于中部和西部。政府参与程度、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和交通发达程度均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交通发达程度对促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效果不明显,而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存在负向作用,但不显著。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需结合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性、知识性特点,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度环境,规范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组织体系,规划建设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引导其集群化发展。其次,长江经济带各个省份应加速打破区域间要素流通壁垒,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省份之间协调发展。并且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差别化集聚,培育适合本地实际的主导型生产性服务业。最后,政府应大力打造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效对接的信息平台,帮助企业快速获取信息,加速要素资源配置,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Humphrey, Schmitz.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J]. IDS Working Paper 120. Brighto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2]温婷.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全国239个地级城市的实证检验[J]. 科技管理研究, 2020(21):0143-11.

[3]苏晶蕾,陈明,银成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机理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8(02):41-47.

[4]刘奕,夏杰长,李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7(07):24-42.

[5]孟凡峰.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 —— 基于省级面板的研究[J].现代 管理科学,2015,(01):57-59.

[6]韩惠民,杨上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机制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5,(25):115-117.

[7]宣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04):121-128.

[8]施卫东.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上海为例[J].经济经纬,2010(06):132-136.

[9]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06):65-74.

[10]江静,刘志彪.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南方经济, 2009(11): 36-44.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怎么样
我国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长江经济带环保产业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互联网+”时代“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模式探索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家庭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江西稀土产业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