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评价体系下原创命题探索

2021-12-06 22:46唐亚洲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本题命题考查

唐亚洲

2021年長沙中考的重大变革是由原来的等第制变为分数制,这一变化也会促使学科命题出现重大变化,长沙中考是 “两考合一”(注: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考试合并为一个考试),既要保证95%的及格率(卷面分60分),又要有利于高中人才的选拔。在这种新评价体系下,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充分运用好教材资源是关键。因此,如何挖掘教材资源进行原创性命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拟通过一道原创试题谈谈自己的做法,以期求教于方家。试题内容如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下是一组反映农业生产情况的图片

图1   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图2   宋代《耕获图》

图3    [清]焦秉贞《耕织图》(局部)

材料二:清朝人口数和耕地数的变化情况表(见下表):

(1)读材料一,指出图1中的犁田工具名称(2分)三幅图片,所反映的信息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有何不足?(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怎样的问题?(2分)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有何举措?(4分)

此题的材料均来源于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一中的三幅图分别来源于《盛唐气象》P12、《宋代经济的发展》P41、《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P96的插图;材料二根据《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P100课后活动题进行改编,在原习题基础上增加了人口数的变化。本题的命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主题思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指出:“学科内容以大概念为核心,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结构化、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历史发展的线索纵横交错、内容庞杂,用“主题思想来统摄教学内容,不仅是教学目标的体现,也是原创命题的灵魂,因此,无论是教学还是命题只有上升到主题的层面,学科的价值才能凸显出来”[2]。所以,挖掘教材资源所蕴含的主题思想,用主题来统领命题思路,彰显学科价值是关键。

本题统摄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呈现的形式是唐、宋、清不同时期的三幅关于农业耕作的图片及人口与耕地面积变化表。材料呈现具有直观性、清晰性特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是个大主题,涉及知识点非常多,如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经济形式、土地制度、生产技术等等,本题选取这一主题下的“生产技术”进行命题,切口小,针对性强。同时,命题围绕“生产技术”这一主“线”,把春秋战国的铁器牛耕、唐朝的曲辕犁、宋代的耕作技术提高、清朝前期的耕作技术与垦荒政策等知识“点”串起来,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设问,这样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获取信息,让学生从发展角度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生产技术”问题,如工具创新与停滞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生产技术”的变革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突出主题思想,多角度思考问题,“凸显了新课程理念下探究的开放、有效和思维的多元、发散”[3]。

二、指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指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考试评价“要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情境包括学习情境,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4]笔者认为,原创性命题必须关注新情境的设置并指向核心素养,有鉴于此,笔者在进行原创性命题中通过使用新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多维度地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5]。

本题的图1《雨中耕作图》位于敦煌莫高窟第23窟,该图描绘了农家辛勤劳作的场景,图2宋代《耕获图》为故宫博物院藏品,描绘的是宋代农民从耕种到收获的情景,图3为清朝宫廷画师焦秉贞绘制《耕织图》局部,其题材基本上反映南宋以来江南农桑生产和农业技术的概貌。三幅图片均选自教材原图,通过对三图的分析,可以获得的诸多信息:如,都以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情况为背景、都使用牛耕技术进行劳动生产、都描绘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都反映了男耕女织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等,可以说素材十分丰富,命题的角度也非常多,因此,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迁移能力、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就需要“破旧立新”,将教材学习资源转化为命题考查的“新情境”。本题从“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与不足”这一角度对材料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呈现出命题的新特点:

突出了对唯物史观素养的考查。唯物史观对初中学生而言有些深奥,所以考查均比较浅显,如本题(1)问,“读材料一,指出图1中的犁田工具名称。三幅图片,所反映的信息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使用有何不足?”第一小问可以通过回顾唐朝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而得出:曲辕犁;第二小问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可以很明显的获得信息:从唐到宋再到清,农业生产技术均为铁犁牛耕,从而得出:农业生产工具没有多大改变(或处于停滞状态)的结论。其次,突出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空相联系的,只有将史事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本题将唐、宋、清时期的“农耕图”放在一起,向学生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农耕场景,这既有一定的联系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如,从唐朝的《雨中耕作图》到宋代的《耕获图》反映了不同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一基本史实;从宋代的《耕获图》到清朝的《耕织图》反映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但铁犁牛耕仍是农业生产的主流,在粮食亩产量不能提高的前提下,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地矛盾就变得十分突出,从发展角度看,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体现开放意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现象”。鉴于此,笔者认为原创性命题应该体现开放意识。

材料的选取应体现开放性。本题选取的材料有两类,一是图片,二是表格,都具有开放性。一方面,考查了学生从图片和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将教材中相关联“农耕图”以新视角呈现给学生,旨在考查学生是否能够从新角度来解读和解释文本,进而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联系能力,如,通过观察可以得出:唐、宋、清朝都使用牛耕技术,这考查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系能力;但它们又存在哪些不足?这就考查了对图片的解读和解释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言,由于理解能力的差異,对文本的解读和解释必然也不相同。又如,材料二“清朝人口数和耕地数的变化情况表”可以通过表格数据的变化得出:人地矛盾突出这一问题;那这一问题如何解决?这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回顾,而是需要提炼和认识这一历史问题,这就考查了学生历史思维的深度,初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探究性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试题的设问应体现开放性。原创试题的设问不能只是历史结论的重复,而应该是历史过程的分析。本题的两个设问都突出历史分析的过程,如 “(1)读材料一,指出图1中的犁田工具名称。三幅图片所反映的信息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有何不足?”要求学生获取“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共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共性,最后从发展角度分析它们存在的不足,这一过程,一是要求学生复原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二是要求学生深入思考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题的第二问,“(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怎样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有何举措?”这一问是承接第一问而来的,因为,“问题的本身能够反映历史进程或历史事物的本质、特点与联系”[6],这样的设问不是对历史结论的简单化处理,而是通过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挖掘历史知识蕴含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正是由于设问的彻底开放,才为学生提供发现历史问题的多种视角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也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运用和实现关键能力。

总之,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评价体系下充分挖掘历史教材资源进行原创命题,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有效引导教师研究教材,用好、用活教材资源;另一方面,从教材中获取命题素材,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业质量,也能更好地落实课程理论、核心素养,实现课程目标;同时,也契合评价体系以必备知识为基础的考查内容要求。

【注释】

[1][4][5]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59页。

[2]钱春霞:《素养立意  凸显能力  价值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年第3期,第21页。

[3]周继荣、朱树苗:《求真善读勤思致用》,《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2期,第9页。

[6]徐奉先、刘芃:《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开放性试题开发》,《历史教学》2021年第1期,第25页。

猜你喜欢
本题命题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