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高”和“手低”策略在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课中的运用

2021-12-06 22:52钱轶娜周庆彰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集镇民居村落

钱轶娜 周庆彰

上海市教研员於以传老师曾提出“眼高”和“手低”。“眼高手低”通常带有贬义色彩,但若迁移到教学设计中却能画龙点睛。“眼高”可理解为从宏观上把握课程内容主旨。“手低”可聚焦微观的历史细节,铺设历史叙事,融入思想方法等。但要实现“眼高”和“手低”并非易事,这与文本解读息息相关。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课,概述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主要介绍各地民居差异及特征。本课先聚焦人类居住的主要环境——村落和城镇。人们聚族而居,逐渐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镇。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以及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本课大部分内容属于全新的知识,初中历史很少涉及到。在备课时发现书上用了2页多的篇幅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民居”,这里出现了很多全新的建筑样式图片,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献史料和图片资料,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建筑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大量阅读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笔者力图在课堂上以老师“眼高”、“手低”的策略,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诠释。

一、有效解读标题内涵,精准定位内容主旨

综观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其单元导言、单元标题、单课标题、子目标题、正文及配套栏目的表述中往往蕴含着教材的编撰意图。本课属于统编教材的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中。根据於老师的眼高策略,需要宏观解读单元标题、中观研读单课、微观精读子目标题以便于宏观把握课程内容主旨。

首先,宏观解读单元标题。其一,标题是“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该专题讲述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农业产生以后,人类开始定居,经历了从村落、城镇和城市化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伴随这个发展过程,人类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变化。通过村落、城镇和城市化进程叙述人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变迁和改善。其二,可进一步关注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标题,寻找前后单元与本单元的内在联系。如第三单元以“商业贸易”为线索,揭示了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交换环节,商业贸易是交换的主要形式。其发展从最初的地方性行为到跨国、跨洲的过程中,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讲到城镇功能,可结合第三单元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的相关内容,村落的居民在交换物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集市。随着人口增多,以及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村落、集镇和城市各有功能,构成人类生活的三种主要环境。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是从物质生产的丰富、交流需求的增加和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催生了交通进步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与第10课的讲城市的产生密切相关。其三,标题中“村落”与“城镇”等起源部分离开现实距离比较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考古探究结合文献史料,通过寻找更加具体形象的材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其次,中观研读单课标题“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采用破题法,本课概述了古代村落、集镇到城市的形成和影响。人類筑屋定居后,最先形成的是村落,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集镇和城市。无论居住在村落还是居住在城市,人们的居住条件与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组织形态等密切相关。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分析三者的产生原因、特征,还要凸显三者的内在发展逻辑,解析三者时空关联的理路。课堂教学时渗透唯物史观“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因”,这是社会发展史的线索。

最后,微观精读子目小标题,梳理逻辑链。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介绍了村落、集镇和城市的产生,以及世界各地的民居。除了前文已经分析的课文表态,发现还多了世界各地的民居一目。民居特色鲜明,本课教材所用图片丰富,而且占大量篇幅,因此尝试更深入地剖析民居背后的历史文化精髓,后文会具体阐述。

基于上述分析,本课主旨似可拟为: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时代后,村落、集镇和城市先后适应人类日益复杂的经济、军事、政治、宗教等需求而出现,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而组成村落、集镇与城市的各地民居,也呈现不同的差异和特征。居住形式和生活环境的漫长演变,反映了人类社会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条件影响下不断寻求和谐共生,逐步延续壮大的艰辛发展历程。

二、基于不同类型史料,精心铺设历史叙事

“手低”策略:基于不同类型史料,精心铺设历史叙事。选材的内容包括文献史料、地图资料、图片资料等,以此建立较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以多种类型的史料,以精彩的历史叙事,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

首先,基于主旨设定教学目标:运用地图、考古资料直观了解村落的产生,通过青龙镇历史考古成果习得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史学思想方法,对比古代中外城市的布局和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特征,习得其中蕴含的人居思想文化的差异,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类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的关系,结合乡土资源,涵养家国情怀,感悟先民智慧。

其次,依据“学习聚焦”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一共四句话,细读后根据前三句内容分析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的形成和影响。根据第四句确定了本课的难点是人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前三句宏观上看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演变,课堂教学时渗透唯物史观“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因”,这是隐藏的暗线索。后一句围绕的正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在《纲要》(下)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中所提及的古老文明区域互相关联,世界各地的民居别具一格,恰恰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是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到决定的。因此,眼高处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进程的发展史(确立的重点),结合人类文明的演进史(确立的难点),手低处则是落实到具体的特征、功能、形成原因和影响等细节处。

第三,基于学情提出教学策略。我校地理位置处在上海最西面的青浦区,在教学设计时寻找契合学生认知,能够唤起学生情感共鸣的素材,在确定教学目标和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乡土历史的学习之中,这样更能够引起学生对于家乡的情感共鸣,也就能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和家国情怀。笔者尝试设计出一堂有青浦地区特色的“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课。

三、适时依托历史叙事,精妙融入思想方法

本课思想方法主要聚焦于两个维度,其一是运用“相同与不同”解释历史; 习得借助各种类型的史料,运用“联系与区别” 的概念范畴解释历史的思想方法。

首先,运用“相同与不同”的史学思想方法来解读城市的功能。出示“古代两河流域城市平面图”(教材P56)和《郑州商城遗址》,从时代上看两者几乎同时,教师介绍概况。让学生进行对比:早期的中外城市与农业村落,归纳城市的特征,如功能、规模、发展因素。出示“学思之窗”《周礼·考工记》,分析其中蕴含着一种明确的都城规划思想或制度。出示元大都城地图(地图册第15页)分布格局来看,沿袭了先秦典籍中的规划理念。出示“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教材P57),对比分析元代大都城市和雅典城市中蕴含的中西人居思想。眼高处在于通过对比中西城市地图来凸显所折射的理念,古希腊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而中国古代规划空间形态所强调的是中国尊卑价值伦理观,即古希腊的“古典人本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等级秩序”。手低处则是抓住典型的案例,如中国元大都、古希腊雅典城市,来进行特征解析。

其次,运用“区别与联系”,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出示《北京门头沟四合院》《安徽黄山徽派建筑群》《湖南湘西吊脚楼》《山西临县窑洞》《福建龙岩客家土楼》图像资料(教材第59页)欣赏从建筑所体现的“天人合一”、人地合谐的人居理念。出示《古罗马高层住宅模型》、《印第安人居住的圆锥形帐篷》图像资料,体会西方建筑外向、开放的特点。眼高处在于透过中外城市、世界各地民居的比较,深度剖析东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差异,手低处则落脚点在深度解析典型城市的功能和某一处的民居产生的具体时空条件。

四、于悄无声息之中,精准落实核心素养

1.从课文标题的破解中渗透唯物史观

本课概述了古代村落、集镇到城市的形成和影响。人类筑屋定居后,最先形成的是村落,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集镇和城市。无论居住在村落还是居住在城市,人们的居住条件与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组织形态等密切相关。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分析三者的产生原因、特征,还要凸显三者的内在发展逻辑,解析三者时空关联的理路。课堂教学时渗透唯物史观“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因”,这是社会发展史的线索。如介绍手工业、商业出现后引发的居住环境新变化——集镇的出现。教材写道,“集镇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教师先让学生找到课本上的“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分离”、“商人的出现”等关键因素。

2.从乡土资源的开掘中唤醒家国情怀

这课的起源这部分内容距离现实比较远,为了拉近距离,结合学生学情,教师采用身边的青浦乡土历史资源,查找相关史料,将之巧妙融合于一课,并且要做到前后呼应。将青浦本地的历史发展脉络视为一条基本的线索,即村落-集镇-城市的发展过程。第一,抓典型。崧泽文化遗址中的“第一村”、“第一房”、“第一稻”,补充这些考古发现和图片资料,通过具体形象的材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乡土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探究兴趣。第二,挖新意。青浦乡土资源中最新的考古发现成果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青龙镇考古发现。结合史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利用考古发现的瓷器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证明了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添加了新证据。第三,找亮点。朱家角古镇闻名已久,朱家角米业的繁荣推动了邮局等衍生商业的发展与上海工商业萌发之路一脉相承。上海文明的脚步从青浦迈出,犹如百川到海、一路向東。眼高处乃是开掘乡情德育、培育家国情怀,而手低处则是利用身边遗址博物馆、考古发现和可以探访感受到的历史文化景点中去触摸感知历史的温度。

3.从课堂板书的重构中凸显文明多样性

清晰的结构式板书既是课堂逻辑推演的再现,也是彰显教学灵魂和滋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平台。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综上所述, 本课通过“精准定位”“精心铺设”“精妙融入”“精准落实”,打造一节“精彩课堂”。

猜你喜欢
集镇民居村落
集镇幼儿家庭教育联盟建设的行动研究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城镇化进程中集镇建设问题探析
油画《村落》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华北铁路开通令沿线集镇层级有何变动
第一次做饭
引发海啸(下)